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假期宅在家?這個顏值爆表的男人旅行3000公里,最終成為畫壇巨匠

假期宅在家?這個顏值爆表的男人旅行3000公里,最終成為畫壇巨匠

GIF/1.4M

從明天起,7+3=8天的美好假期就要開始了。

你打算怎麼過?

據說長得好看的人都出去旅遊了,

你。。。在家繼續睡吧。

傳說,德國有一個長得很好看的畫家,他曾經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去往義大利旅遊,順便還推動了整個北歐的藝術發展。

看來趁年輕,行萬里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他的美貌,曾有這樣一個傳聞:

「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樣子文質彬彬。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他幾乎通曉天文地理、哲學、美學,並能口述出來。」

這就是你們想要的有顏值、有情調、又有才華的社會精英了吧。

別流口水了,這個美男子,已經死了500多年了。

他就是德國最最最偉大的藝術家:丟勒。

丟勒不僅長得帥,成就還非常了得。

我們都知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把義大利地區的歐洲繪畫復興推向高潮,那麼丟勒就是一個可以和三傑並肩的男人,他被稱為「北方文藝復興」的龍頭老大,推動了整個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的繪畫發展。

丟勒 《祈禱的手》畫於508年

也許你聽過丟勒,是因為那幅了不起的《祈禱的手》,還有那隻《兔子》。

丟勒 《兔子》畫於1502年

這可是一隻510年前的兔子,一雙510年前的手,能畫出逼真到令人髮指的細節,此人的技藝該多不得了。

但是,即便是這些,都還不足以讓他稱霸北方畫壇。

他有一個終極秘密武器——自畫像。

要知道,在文藝復興以前,畫家不是藝術家。幾乎是從古希臘開始,對職業就有「勢利眼」。那些要動腦子動心思的(所謂的「自由學科」)比如文法、辯證法這些學科就被捧得很高。

而以前的人認為,畫家需要做的是「動手」不是動腦,所以他們被看做是「手工藝人」,並不是高貴體面的職業。

所以當時畫家的地位可想而知,一般只有他們畫別人,替人家幹活兒,不太可能出現畫家敢畫自己……畢竟也賣不出去……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一點點小小改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況且丟勒做的還不是小改變——

丟勒開創了藝術家系列自畫像的先河。

這就好比社交網路中,別人還摸不清楚該發點什麼的時候,丟勒已經開始發自拍+文字記錄生活了,所以怎麼會不成為網紅博主,引領潮流?

GIF/435K

正是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才真正讓他成為了北方文藝復興的支柱

因為有了丟勒的這一開創,西方藝術家自畫像就成為了一種固定的題材。後來的倫勃朗、梵高、畢加索……等等等等人都是沿著丟勒的路子走下去。

左起,依次為倫勃朗、梵高、畢加索大師的《自畫像》

為啥別人不畫自畫像,丟勒就想起要畫呢?這一切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15世紀末,丟勒出生在德國紐倫堡的一個金銀匠世家。丟勒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金銀首飾的雕刻,奠定了他的繪畫技藝基礎。

可能因為真的覺得自己長得挺不錯的,「天生麗質難自棄」,他從13歲開始就嘗試畫自畫像了。

這幅自畫像比達芬奇的自畫像還早將近20年。

丟勒 《自畫像》 畫於1484年

這頭髮、這五官、這骨骼,結構精準,比例協調,更厲害的是,整幅畫從頭到尾一根線條都沒有改過,簡直是喪心病狂啊!這不僅要掌握解剖學,還要具有很高的繪畫技能,很難想像這出自一個小學剛畢業的孩子的手。

在這幅畫里,他寫了這麼句話「這是我照著鏡子畫的自己」。自拍照加上心情記錄,這不就是微博嗎?難道丟勒才是最早的網紅博主?那麼這條微博應該是這樣的:

這幅畫一出來,整個村子都驚呆了,嚇得丟勒的爸爸趕緊把他送去城裡深造。這一畫,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是丟勒22歲的自畫像,他戴著時尚的小紅帽,手裡還拿著一株刺芹,這在西方是象徵愛情的,原來這幅畫是寄給未婚妻的。

丟勒就一直這樣發著「自拍」……

直到有一天,他上傳了這樣一張驚天動地的「照片」:

人們都沸騰了。

這幅自畫像直觀看上去,跟之前的不一樣,它開始有了光影,有了立體感,整個人看起來都很真實,彷彿下一秒,他就會向我們走來。

丟勒《自畫像 》畫於1500年

但這幅畫為什麼會令人尖叫?丟勒的畫風又為什麼突然改變了呢?

這就要講到丟勒的另一個故事——獨自一人翻山越嶺,前往義大利取經的故事。

15世紀末,文藝復興的春風早已吹遍義大利半島,義大利人通過海洋貿易不斷積累財富,政治、經濟、文化都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

而此時,歐洲北部的德國還在寒冬之夜裡瑟瑟發抖,政治混亂、經濟蕭條、更可怕的還有當時的黑死病,每天都在奪去無數人的性命。

德國的封建主們還在為爭奪那些貧瘠的土地而打得熱火朝天,連命都保不住時,同一時刻,千里之外的米開朗基羅卻正在給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畫天頂畫。差距可想而知。

米開朗基羅 《創世紀》局部 畫於1510年

在那個時候,丟勒其實已經是家鄉的大畫家了,但他卻覺得還是無法突破自己繪畫的瓶頸,還想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於是他決定,搞點事情。

他做了什麼?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他走了3424公里的路,翻越橫斷在南北歐之間、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爾卑斯山脈,從德國去往義大利,結識了拉斐爾、喬萬尼·貝里尼等幾位當時頂級的藝術大師,順便向他們學習技法。

他進入當時最厲害的威尼斯大學「讀研」,他接觸到「透視法」、「解剖學」等新的繪畫理論。

丟勒學習解剖時畫的草圖

然後創作了《啟示錄》《亞當與夏娃》《大片草地》等十幾幅傳世名畫。

左《亞當與夏娃》畫於1504年 右《大片草地》畫於1503年

而這僅僅只是他第一次翻山越嶺去往義大利得到的結果,隔了5年之後,他又再一次踏上旅途,重新翻越阿爾卑斯山,第二次去往義大利。

他臨摹喬萬尼·貝里尼的繪畫:

左側為貝里尼《聖母子像》,右側為丟勒臨摹《聖母子像》

他學習拉斐爾,看到拉斐爾畫的聖母就像個慈愛的鄰家母親,他才真正意識到「最美的是人,不是神」。他在義大利,體會到了繪畫里,對「人」的重新定義,人文主義的復興,真正開始刻畫人、重視人。

然後,才有了這幅畫。此時,我們再來欣賞他的這幅經典自畫像,就知道它到底有多牛了。

—360度柔光自拍—

畫面里有非常高明的光影對比:光從自己的右側打過來,到左邊漸趨昏暗,凸顯了溫柔的雙眼、挺拔的鼻子,肩上的每一縷捲髮都發著金光。

— 1600萬超高像素 —

我們看那些毛髮和衣服的細節刻畫,尤其是貂裘大衣的毛領,一根根清晰得像照片一樣,怪不得有人說丟勒是15世紀的高清數碼相機。

— 六芒星無敵構圖法 —

有研究者表明,這幅畫的構圖很講究,看似不經意,但給人一種沉穩大氣的平衡感,仔細研究其實整個畫面構成了一個穩定的六角星形,這正是他在義大利讀研所學。

對比之前的自畫像,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關鍵的問題?

丟勒之前的自畫像都是45度角的pose,只有這一幅是正面構圖。現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在當時的藝術界直接炸開了鍋。

因為自古以來,藝術家給人畫像,不管對象是誰,都只能以側面呈現。唯一可以正面出現在畫面里的只能是神。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三個薩克森公主》 看鏡頭啊,你們!

就連拉斐爾當年把自己畫進《雅典學院》里,也是只畫了個半臉。

拉斐爾 《雅典學院》 畫於1510年 右二為拉斐爾本人

可是丟勒又一次突破了人們固有的習慣和觀念,他偏要要用畫神的方式畫自己。

甚至擔心大家以為他畫的是耶穌,他直接在畫上寫著:我畫的是我自己,丟勒!

我們常說,文藝復興之後,藝術家關注人,關注人從哪裡開始?丟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藝術家真正關注自己,重視自己開始。

然後他們才將這種人文主義的思想融入創作之中,至此才揭開了所謂的「復興」。

在當時的那個條件下,很多義大利畫家都無法想像翻過阿爾卑斯山去往北邊,但是丟勒做到了,還做了不止一次。

最後,執拗、冒險的藝術家丟勒,在那個時代,用作品來宣示自己,把先鋒的、開創的觀念的思想都畫進了畫里,這些繪畫於是成為了撬動北方文藝復興的千斤頂。

阿爾卑斯山

但是,在當時那麼落後的情況下,丟勒到底是怎麼翻越阿爾卑斯山,去到義大利的呢?

我們都知道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平均海拔3000米,全年極寒,地形崎嶇,且經常伴隨著雪崩、冰川侵蝕等自然災害,想要一個人翻山越嶺幾乎是不可能的。丟勒到底使用了什麼利器呢?

不管環境怎麼惡劣,路虎星脈都能暢行無阻。它的全地形能力,讓你輕鬆駕馭各種地勢,不管是爬雪山,還是翻草地,哪怕是涉水深度650mm,都應付自如。

這可不是我們瞎說,如果早點有星脈,丟勒一定會選擇它。因為星脈和丟勒一樣,極具開創精神,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藝術品。

它的設計走極簡主義風格,去掉了很多影響視覺效果的元素,只剩下漂亮的線條。比如這個隱藏式的門把手、矩陣式激光LED大燈。

GIF/430K

在車輛內部,星脈還增加了智能的人性化設計。比如用全觸摸屏取代了傳統的按鈕,司機進入車內後,上方的觸摸屏還會自動傾斜30度,向你致敬,感覺親切的同時又科技感滿滿。

GIF/920K

星脈的內飾設計也絕對走心,全車以溫莎真皮包裹,配以少有的素色,給人煥然一新的清亮感覺。

GIF/1.0M

內飾技術上的革新,加上外觀造型的升級,可以說星脈開闢了SUV的美學新標準,就像當年的丟勒一樣,憑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藝術的新時代!

不多說了,快開上路虎去旅行吧~

GIF/65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比起「杜甫很忙」,這些課本插畫才是最炸裂的?
朋友,請把這個又黑又硬的東西拿開
你只看到《那年花開》里一片原諒色,卻不知道它背後的一往情深
祖宗問你話:如何讓你的愛人神魂顛倒
祖宗問你話:對付熊孩子,這一招就夠了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