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齊白石印風的「農民意識」

齊白石印風的「農民意識」

?

生命圓熟與回歸自然是兩碼事。一個印人能不能成功,關鍵是把握兩者的臨界點。童心講究無功利地看待一切,要有生命真實的體驗,體悟每一個剎那、每一個時空環境的變化,感受到生命真實的存在,類似禪宗「不離不染」和「不著不離」的思維方式。如是,才能消解各種法相對「本心」的束縛,一茶一飯、一草一木、一舉一動都能悟到人生情味。青原惟信禪師闡述個人修行時強調:「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只有保持自性天真,才能進入如此境界。回頭來看,為什麼要強調二者之別?因為兒童的天真不足以應付蕪雜的世界,而返璞歸真則不同。因無心而契入當下,保持一種絕對的鮮活性,從而具有「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能量。

一代精神屬花草

童心出靈感。或者說,有了童心,根本就不用擔心靈感,童心會帶來無窮的創作力量。想像力本身就需要童心。靈感是人的內心感覺,是一種特殊而神秘的能力,卻可遇而不可求。因為有童心,可以超越萬象,在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由馳騁,敢想敢為,藝術創作重新回到遊戲狀態,釋放著原始的靈感和活力,源源不斷,創造力得以極大地發展。

齊白石的印章可謂「印如其人」。出於農民式的質樸,他的印章不做作、不雕飾,有本色之美。齊白石曾說過:「余看古今刻印家,無人不做削,非吾過言也。不做不削者自能欽佩,不以吾為妄耳。」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最美的往往都來自本色、來自自然,彰顯自身的靈性。守住生命中的一抹本色便能與眾不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家風範大抵如是。所謂「靜生思、慮生得」,從事書印創作要讓生命的本色沉靜下來。老子讚賞嬰兒的純真,極力推崇和倡導返璞歸真,宣稱「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在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裡,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保持生命應有的本色。齊白石做到了這一點。

客久子孫疏

因為想法簡單,大智若愚,極少顧慮,可以堅守從容。不但有自知之明,更有自知之智,演化成我行我素的勇氣。印人最大的障礙在很多時候就是顧慮他人的眼光,變得患得患失。加上各種功利性因素的束縛,最初的活力與創意慢慢失去,習慣了程式化的生活。其實很多時候,靈感和靈性是被自己扼殺的。人的內心和潛意識裡,可能潛藏著連自己都無法了解的敏銳潛能,而且稍縱即逝。印人可以傾聽別人的意見,卻不能被左右,更不能隨大流。如果缺乏辨別能力,會逐漸變成「被他人左右的我」,人云亦云。讀齊白石的印章批註,字裡行間時時有一種自信,這就是個人定力。

齊白石學篆刻起步遲,卻因此不計較得失。眼睛乾淨無污染,心靈未被打磨,故而直覺敏銳。許多未經世事污染的人常常有一種未開化的天真,做出判斷時並不憑藉經驗,而是直覺。直覺思維具有自由性、靈活性、自發性,也有偶然性、不可靠性,所以齊白石的印章水平高下懸殊。當下的很多印人在第一時間裡可以接觸到各種資訊,但稍有不慎,個人腦子就會成為別人的跑馬場,到最後找不到自己。

敏銳的直覺是一瞬間的思維火花,但不是一兩天就能鍛鍊出來的,而是很長時間養出來的,少不了執著和堅持。同時需要偶然契機的靈感頓悟,使得思維過程高度簡化,清晰地觸及到事物本質。齊白石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比如提醒張大千蝦子只有六節,知了的頭始終朝下。在觀察的過程中親近自然,藉助靜坐、默思、反省,保持內心的靈性,最終在印章技法上具有創造性、開拓性,不落窠臼,印風突出了簡約性,大味必淡。

一擲千金渾是膽

齊白石的成功無疑是幸運的,基於他是一個農民,但最終又僅僅是一個農民。毫無疑問,「農民意識」對其印風的優劣成敗有絕對的主導作用。

盱衡當世,書因人貴、印以人論等惡劣吹捧的不良風氣大行其道,日益遠離藝術的本真內核,必須重新回歸,誠如古賢所言:「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平民成為大師者,歷代以來僅鄧石如等一二人而已。齊白石以一介農民身份而能成功,可以讓人領略到大師的真實和真實的大師。對這位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傳奇人物,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敬意。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篆刻審美文化的當代轉型
石濤的蘭竹,妙在運腕!
趙孟頫的書童,據說是書法最好的道士!
八大山人最神韻的花鳥長卷!
細節告訴你如何將「歐體」寫得不平庸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