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水滸之七十一:《水滸傳》「義」字解說之四
如果說梁山好漢的「義氣」是以金錢為基礎的,這話可能不大好聽。可事實是好漢們的江湖義氣的確與金錢不無關係。拿武松醉打蔣門神來說,施恩和蔣忠兩人在善惡問題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因為施恩對武松施了恩,給了錢,武松便成了施恩的打手。
這種情況在《水滸傳》中不少見。如李逵對宋江可以說是死心蹋地,義氣十足。不僅在相識不久就冒著生命危險去江州劫法場,而且在臨終時也可以為宋江違心地死去,似乎顯得十分崇高和純潔。不過人們一想起李逵與宋江第一次見面時宋江給了李逵那十兩一啶的大銀子,便不免對這「義氣」的崇高和純潔性有了幾分懷疑。
「仗義疏財」是梁山好漢相互評價的一個重要條件。很多人能夠在江湖享有崇高威望,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能夠「仗義疏財」。其中最突出的是晁蓋、宋江和柴進。書中寫晁蓋「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齎助他起身」。宋江「為人仗義疏財……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儘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似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
柴進村中酒店主人說柴進是「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三五十個養在家中。常常囑咐我們:『酒店裡如有流配來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三個人的優點幾乎大同小異,只要捨得把錢花在那些不大循規蹈矩的好漢的身上,便不難換來「義」的名聲。
讓人產生疑問的是,他們疏財的目的是為了解救天下受苦百姓呢,還是為了換取「仗義」的名聲?從《水滸傳》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寫他們賑濟貧民百姓的故事大概只有金翠蓮父女一個,剩下的便都是寫他們用錢財來討好那些一身本事的強壯好漢。雖然書中寫到宋江也「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危」,但這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具體的事例。而事例都是好漢如何得到好處。如武松如何得到柴進的衣物錢財,收到宋江的銀兩,享用施恩的酒肉錢財;林沖之所以要擁立晁蓋為梁山泊寨主,就是因為他感覺晁蓋這個人「做事寬洪,疏財仗義」,值得信任;反之,魯智深不肯在桃花山落草,就是因為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慳吝」。
當然,從綠林豪傑的實際處境來看,一種生死難測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使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考慮。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給自己多留幾條後路,這種花錢買「義氣」的做法多少有一點參加某種社會保險的意思。因為這些花錢的人不僅得到很高的評價和名聲,而且也得到很多實際的利益。如果不是「仗義疏財」,人們就不會興師動眾,攻打曾頭市,為晁蓋報仇;如果不是「仗義疏財」,人們就不會冒死去江州劫法場,並擁立宋江為山寨之主;如果不是「仗義疏財」,人們就不會拼著性命,從千里之外請來公孫勝,戰勝高廉,並冒險從井下救出奄奄一息的柴進。從這個意義上說,「仗義疏財」實在是一種很划算的買賣。


※閑話水滸之七十:《水滸傳》「義」字解說之三
※閑話水滸之六十九:《水滸傳》「義」字解說之二
※閑話水滸之六十七:公孫勝的「五雷天心正法」是什麼來路?
※閑話水滸之六十六:《水滸傳》袒護的是道教哪一派?
※閑話水滸之六十四:《水滸傳》褒揚道家,貶抑佛家
TAG:雅雨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