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國學第三課——寡慾是幸,知足是福

南懷瑾國學第三課——寡慾是幸,知足是福

雙節第一天,或許你在趕赴一場約會,或許你攜家人準備出遊,或許你正在補個懶覺,或許你僅僅想安靜的做回自己,或者你想讀一本好書,喝一杯香茶。奔波於人世間,告訴自己:為工作拚命努力,你辛苦了。為熱愛的生活,你受累了。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心裡都有傷,有的人選擇忽視,有的人選擇隱忍,有的人選擇對抗,有的人選擇遮掩,但無論怎樣,在假期里,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哪怕瘋狂,為自己的心門開條小縫,讓心呼吸一下。

今天讓我們繼續跟隨南懷瑾先生一起學習國學第三課《寡慾是幸,知足是福》。

第三課

寡慾是幸,知足是福

1、超然物外,不為名利所動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莊子》

名引起了相互傾軋,智是相互爭強的手段。兩者都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當今社會,有些人,為名不顧道德底線、禮義廉恥,為利鋌而走險、絞盡腦汁。而為了凸顯出自己有智慧,比別人更有學識,於是各執己見、爭強好勝,久而久之,爭議便越來越多,真正的學問反而沒有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歷史上真正好學問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讀書的,他們讀書,只是為了求得自己的道,所以他們才能有所成就,流芳千古。

孔子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窘困而改節。」

芝蘭開在深谷,並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芬芳。真正的君子修己身、立德行,並不會因為窮困潦倒便違背自己的道。

名利就是一張網,有的人用它來捕魚,而有的人卻成了網中的魚,永遠都無法掙脫出來。古往今來,多少人掉入了「名利」這張羅網中,奮力的掙扎,卻越掙越緊,最後死在網中。他們貪婪地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卻把自己擁有的也失去了。

佛說: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大凡真正想成就一番治世功業的人,必須看淡世間的功名利祿。

2、毀譽不動搖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

莊子誇讚宋榮子說:「全國人都稱讚他,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國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啊。」

是非、毀譽、得失,三者之中只有是非是自己能掌握的。只要心中有是非,則毀譽榮辱就由人說去吧。

人之所以放不下毀譽之念,便是因為將它看得太重了。俗話說:寵辱不驚。只有看淡寵辱,才能真正做到不驚。毀譽亦是一樣。

當然,毀譽不動搖,並不等於固執己見、不聽人言。人力終究是有限的,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疏忽,所以有時也要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意見,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度」。

3、功成身退任自如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周易》

萬事不能長久地存在而不衰退,所以盛極之後必然會衰。

南懷瑾先生借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認為一個人成就了功業,建立了名望,就應該收斂身退,這才是天地之道。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能夠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這種理念的倡導下,無數的儒家學子投入到「兼濟天下」的洪流中,這原本是好的,但是,在濟世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漸漸被名利所牽絆,即使是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對這些戀戀不捨,不能抽身而退。

功成身退是自然之道,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律。只知道一味地前進,不知收斂退守,那結果只能是盛極而衰。正如《周易》所云:「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滿盈的東西是不可能長久的。

一般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做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漸漸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能白費,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立的功勞越大,這種想法就越強烈。於是,在功成名就之後,貪戀紅塵,不肯輕易離去。而這種求權求利的心態正是上位者所忌諱的。只有那些能夠看得開的人,能夠把理想作為人生目標的人,才能躲過「鳥盡弓藏」的悲劇。

在古代,功成身退是明哲保身的辦法。到了現代,當然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借鑒功成身退的做法,對於我們的人生也是有幫助的。 在單位里盡量做到不爭功,方能顯示出自己博大的胸懷,贏得更多人的讚賞,這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同時,在我們事業有成的時候也要學會見好就收,不要貪心不足,該收手的時候就要收手,否則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我們多年的努力很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總之,功成身退能助你擁有一個瀟洒不羈的人生。

4、世界上到處是名利的陷阱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就不應該去佔有它;貧窮和低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不用正當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應該放棄。

南懷瑾先生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國家社會上了軌道,如果用不著我們了,我們不必占著那個位置,可以讓別人去做。如果仍舊佔住那個位置,光拿俸祿,無所建樹,就是可恥。其次,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而我們仍佔住那個位置,對於社會國家沒有貢獻,也是可恥的。

總結下來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了什麼讀書?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國家能有所貢獻。假如沒有貢獻,無論安定的社會或動亂的社會,都是可恥的。

哲人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幫人,也最害人,一是金錢,二是名望!

名利皆是虛浮之物,得到固然值得高興,得不到也不必強求。不要忘了,雖然它能帶給人們滿足感,但它也是人世間各種矛盾、衝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諸多煩惱、愁苦的根源所在。只有將名利放下,才能無欲則剛,才能遠離名利的陷阱。

5、幸福只需要一點知足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名望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 財物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比較重要?得到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個結果比較壞呢?越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的多;珍貴的東西收藏的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越難過。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生活得更長久。

南懷瑾先生說:人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人永遠在煩惱痛苦中。真正的福氣沒有標準,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準、自我的滿足。

知足常樂,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是真的能知足嗎?當今社會,人人都為名利奔忙,能知足者,實在太少,相反,見利忘義者倒是隨處可見,這真乃社會的悲哀。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罪孽之大莫過於縱情任欲,禍患之大莫過於不知滿足,過錯之大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朱熹也說:「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自古以來,「貪」之一字,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一生。

其實幸福有的時候很簡單,只要你有一點知足。對物質、對權力、對得失,少幾分刻意,少幾分強求,順其自然,心靈安逸,幸福自然就來了。

6、苦尋得不到,放下即得來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倉央嘉措

人生在世,總有太多太多的回憶,太多太多的遺憾與太多太多的不舍,這些遺憾和不舍便是我們執著的根源。因為執著,所以我們放不下,久而久之,它就變成了我們心靈的束縛。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說放下的本身,就包含我們正在提著捏著一些東西不放。其實,只有我們放下時,才能真正的把握。」

人生的一切煩惱,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沒有學會放下,從而使自己的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辛苦。「智者無為,愚者自縛」,人都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但是,當人們的心靈感到疲倦和痛苦時,很少有人會想到讓自己的心靈放下對外界事物的執著。不僅如此,人們還會愚昧地將心靈的痛苦歸咎於外界事物的不如意。

人的心靈總是被太多的包袱拖累。放下包袱,放下執念,同時也是在放飛你的心靈。佛說:放下即得到。放下煩惱,即得到快樂;放下仇恨,即得到解脫;放下貪慾,即得到平和。

放下,不僅是一種解脫的心態,更是一種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放下昨日的輝煌,放下昔日的苦難,放下所有束縛你的包袱。放下了,你就會有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重負頓釋後的輕鬆,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

正如一個哲人所說: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當你鬆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生路上會遭遇許多的不幸、挫折、失敗、打擊、痛苦、孤獨等,當你放下這一切時,心靈就會得到解脫,該放不放,必是大患。

放下並不等於放棄,只有懂得衡量利弊得失,不強求,不逼迫,不委屈自己,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才不會迷失自我,徒增煩惱。放下,才能得到。

課程預告——明日繼續分享

第四課《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本好書,一篇分享,總希望可以越過千山萬水抵達你的心湖。心不靜,情不甘的時候,可以給你送來一點慰藉。一個字一個字敲打鍵盤錄下南懷瑾大師的智慧,發送到每一個關注我們一起同行的你的手機上,不論看或不看,我始終認為,在做一件很神聖的事。當我一遍遍校正這篇文章的內容時,也是我一遍遍通讀這篇文章,我在想,南懷瑾先生的一生參透萬物,看穿人性的善與惡,是否有一刻他也曾對人性失望,也曾被惡意中傷,也曾面對人生有過執念?我相信,肯定有過,但是他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活出了真智慧。我一直將「寵辱不驚」設為座右銘,以為自己能夠做到,真的面對鋪天蓋地的詆毀時,內心總是意難平。懷疑過人性,懷疑過自己,做到「寡慾是幸,知足是福」總是太難,但通過學習這堂課,更多的感受是起碼我明白,如果不去領悟,始終自己被惡牽著走,但去學著放下,終究我會活出自己的樣子。你在生活里一定也有過類似的情緒變化,我無法給你解決方案,但是我想跟隨國學課堂,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每天6:00與您準時相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而第一 的精彩文章:

李雙江談起兒子:捨不得,手伸出來還沒下去,眼淚都下來了!父母「絕情」對孩子未必是壞事
教師節要到了,教你怎麼和老師有效溝通?

TAG:學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