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看中醫有哪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看中醫有哪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很多人覺得看中醫比較簡單,不需要特別的檢查或者只要告訴醫生我是什麼病就可以處方調理治療,其實不然,中醫需要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甚至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的檢查報告,才能明確主病,辨識主證,然後才可以處方治療,所以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為了儘快恢復健康,節約就診時間,患者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初次看病,選擇最佳就診時間

有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的時間癥狀體征比較突出,這個時候就診容易確診,比如冠心病,在胸悶胸痛的時候就診,查心電圖,特別容易發現心肌缺血的證據而確診;如果是看不孕,最好不要在月經前就診,因為你沒有避孕,存在懷孕可能,一般這個時候大夫是不開藥的,所以建議在月經乾淨後就診。如果是看痛經,最好在月經中期就診,也就是在你來月經前大約一周多左右比較合適,千萬不要等疼起來再看。如果反覆尿頻尿急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不要自服抗生素,應先到醫院找專科醫生就診,先查中段尿培養等,以明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和耐葯情況,再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下藥。

2、保持原貌,不要「修繕」

《難經》雲「望而知之,謂之神」,歷代中醫都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同時強調望診的重要性。如果你化妝就診,就會掩蓋你原本的膚色和斑點,人為造成假象迷惑醫生;另外有些人晨起有刮舌苔的習慣,在看病期間也該暫停,因為舌苔對中醫辨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應知道有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舌苔變色,比如蛋黃、紫米粥,治療咽喉痛的有顏色的含片等,在就診前半天該迴避不吃。

3、帶上就診的病歷,尤其是藥方

不要認為中醫看病就是辯證施治,事實上歷代中醫都強調病症雙確認,君不見《金匱要略》都是某某病脈證‥等,只是限於時代條件,那時的病比較簡單,所以既往的檢查結果、病歷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近期的,一定要帶上。有些病在初起治療的時候可能還比較簡單,但當時間越來越長,治療日漸拖延之後,疾病狀況也就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所以,了解以前治療的過程,對醫生綜合判斷,確定疾病,辨明證候,很有參考價值。尤其對一些疑難病例,以前用過的方子是非常重要的。

4、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

經常有病人問,我是吃湯藥好還是吃中成藥好。其實,單純從藥物的效力來說,當然湯藥的針對性和藥力要大,但是不是湯藥就一定適合你呢?如果你是個非常忙碌的白領,經常加班加點,每天晚上回家自己熬藥就耽誤了睡覺;或者你是個性格急躁的人,無法忍受每天熬藥吃藥,可能幾周後就不願再吃了;或者你住的離醫院非常遠,工作又忙,保證不了一到兩周複診一次,那麼事實上,湯藥並不適合你。所以,要針對你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既能治療疾病,自己又能較長時間堅持,又不太耽誤休息和工作的方法。建議大家,如果不想吃湯藥,要問醫生的是:有沒有適合我的中成藥。如果有就吃中成藥,如果確實沒有合適的,那就不得不麻煩點兒,選擇湯藥了。另外,代煎的藥物一般都比自己熬的葯稀不少,因為醫院代煎的藥物太多,不可能和你自己煎藥的時間一樣。所以如果能自己熬藥,或者癥狀比較重的時候,還是建議自己熬藥。記得《大長今》里說的:用心去熬的藥效果才能好呢!

5、不在診室內和病人交流病情也不在大夫開方的時候提問

中醫看病最耗神的時候就是處方開藥的時候,一個好的方子是需要大夫反覆斟酌思考才能真正開出來的,並非簡單的中藥堆砌,這個時候大夫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如果你在診室內和別的病人交流病情,一方面不禮貌, 也會影響別人就診;不少病人喜歡在醫生不說話的時候,問很多的問題,這真是犯了大忌。這就如同與開車的司機聊天,跟做飯的大師傅說話一樣,可能產生的後果大家應該能想像得到。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問問題,打亂醫生的思路;反而可以自己說一些前面遺漏的癥狀或情況,因為醫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也在傾聽著你的表述,時刻準備抓住對判斷問題有價值的線索。所以要記住,這時你可以說與你疾病相關的話,但有需要解答的問題要在開方之前或開了方子以後再提出來。

6、不要把自己全交給大夫,認為吃著葯就OK

很多人覺得生病後,只要找個好大夫,自己跟著吃藥,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再好的大夫,你自己也要有一定的認知,疾病的治療一半靠大夫的幫助,另一半要靠自己的調養和維護。要充分利用每次就診的時間,了解自己患病的原因和日常生活的禁忌,努力做到心中有數。其實,看中醫的過程,看病僅僅是一方面,這是治已病;還要治未病,就是要防患於未然。要知道有些問題如果自己不去注意,即使本次治療好轉或治癒,也會很快複發或惡化。只有通過不斷與醫生溝通,從中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體質類型,飲食起居的宜忌等等,才能使自己恢復了健康,並且比較長久的保護健康。切記:疾病是自己的,身體更是自己的!

7、.中藥是以偏糾偏,要不斷根據患者服藥後的反應和疾病不同階段的及時調整

張大夫,我是一個月前在你這看病的,開始的7付葯,吃了挺好,現在怎麼越來越重了?我一看,原來他是一個失眠,脾陰虛夾濕的病人,就和他說,小夥子,你這個病,一周左右要修改方子的啊。很多患者因為各種原因,長期吃一張方子,效果並不理想。因為中醫是以藥物的偏性糾正你身體的偏性。以偏糾偏的前提是要明確地判斷偏在何處,偏了多少,用什麼糾偏和具體到你身上怎麼糾。再高明的中醫,也很難一次就準確地了解你真實的情況、了解你對藥物的反應?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但是針對不同的人,也針對不同階段、不同藥物反應。我們每個人對藥物的敏感程度都是不同的,吃了葯反應不同,或者出現了新的問題,藥物的組成和分量當然就需要調整,甚至更換。古人看病開方往往最多三副,急危重症更是一副一副地開,吃完就需要再看醫生。這就如同開車,要想開到地方,方向要不斷調整,甚至在直道上,方向盤也需要根據路況隨時進行著微調。否則,不撞牆也得撞人。

祝大家國慶中秋雙節健康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