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化育知行 非遺進入高校教學體系

化育知行 非遺進入高校教學體系

文章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導讀

從2017年春節過後,以「開物、樂心、養正、修治」為核心內容的非遺公選課在南開大學開講。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與南開大學合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校園通識教育」中的「非遺公選課」部分,是雙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傳承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

「如果說我之前認為的非遺不過是少數人仍然堅持的、適應不了科技潮流的古老藝術,那麼現在,我堅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幫助中國走向世界,讓中國文化被世界更多人認識的極好平台。」南開大學學生雒宣萌在上了幾堂非遺公選課以後,對非遺有了新感受。

從2017年春節過後,以「開物、樂心、養正、修治」為核心內容的非遺公選課在南開大學開講。該公選課是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與南開大學合作開設的,是雙方簽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傳承」合作協議的重要內容。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法規建設、通識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分類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目前開設的「非遺公選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觀、生活態度、創造智慧分做四個單元,彙集了技藝、音樂、節令、禮儀等,包括剪紙、年畫、藍染、瓷、古琴、法鼓、四時節令、傳統武術、茶道、花道、古書畫裝裱修復等代表性項目。

天津非遺中心約請了喬曉光、邱春林、吳元新、蕭放等國內具有專業權威性和踐行力的專家代表,以項目為源,溯本引今,對課程內容提出思考方向。從歷史、社會、文化、技術、傳播等多元的角度,提高學生對於文化現象的縱橫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家國情懷和文化自覺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邱春林給南開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中國陶瓷的兩大體系與審美多樣性》課。作為國內陶瓷藝術領域的專家,邱春林對於與學子互動交流也感觸頗多。他說:「高校開設非遺公選課是打開一個窗口,讓大學生在求知、打開視野、建立世界觀這個階段去了解中國文化。人和人的傳承很重要,這次講課是傳道,並非告訴大家哪些陶瓷好不好,是不是值得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道如何像一條河流一樣貫通下來。傳道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是有溫度的、有個性的、有情懷的,春風化雨深入人心。這種情懷往往追隨人的終身。」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為南開學子們帶去了精彩的《空花——從村莊開始,發現紙文明》。全程脫稿講授,生動的實例,犀利睿智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藝術賞析……這位國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創建者和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用他幾十年對民間美術的思考,對民間文化的堅守,做了一堂堪稱典範的非遺公選課。

喬曉光告訴記者:「大學要建立非遺相關學科,這也是我在呼籲的。中國非遺的類型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正迎來面對東西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內部民間文化與民族文化、精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中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圍繞著遺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訓,文化瀕危物種的搶救、記錄、整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高校。」

在高校開設非遺公選課,似乎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激蕩人們心靈的正確打開方式。採訪中,南開大學學生張紫琪激動地向記者表示,非遺公選課收穫頗多,對今後的課程充滿期待。她說:「古琴課上,我看著李鳳雲老師靜靜地坐在那兒演奏,聆聽美妙的音樂,感受其背後的動人故事,是一次心靈之旅。我在思考,這些非遺在現代社會該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何洪祿一直負責非遺公選課的具體工作,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面對目前授課的情況和學生的反應,何洪祿踏實了很多。他說:「在『樂心』系列課程里的法鼓課雖然屬於民俗範疇,但是學生反響非常強烈,想要成立法鼓隊,向傳承人學習。現在南開大學法鼓隊已經成立,師父也聯繫好了。」

有了好的開端,接下來高校非遺教育有了更多的計劃。何洪祿說:「我們想把非遺公選課做成系列,選擇有代表性的,同學們相對容易入手的非遺項目作為固定課程,並進行深化,形成高校在素質教育、傳統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上的特色。根據同學的需求以及當今社會的需求,今後還有可能設立非遺專業。」

採訪中,市文廣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非遺里蘊含的情感、智慧、精神,這些是我們對國家生髮希望的源泉。非遺公選課程在南開大學的啟動,意味著在國民教育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已經進入到建構教學體系的實踐過程中。以化育知行為關鍵,發揮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將是推動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述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學教授口述歷史計劃
你會選擇當老師嗎?
學術規範與學術養成系列叢書

TAG:口述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