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會改變空戰嗎?
據說激光的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在1917年建立的,但要到1957年,人們才真正發現激光。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單色性好、功率強大的特點,不需要多少想像力,就可以看到激光作為武器的潛力。還在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里就有死光武器,這是早期人們對激光武器的一種想像。
還在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里就有死光武器的設想
在里根時代,星球大戰計劃中也用空間激光作為反導反衛的主要武器
作為武器,激光具有傳統彈道式武器不可比擬的優點。不算大氣折射的話,激光束是筆直的,沒有彈道彎曲,這對空戰特別重要。航炮炮彈的彈道不僅由於重力而自然下垂,飛機水平和垂直機動的速度和角速度也使炮彈向轉彎方向「甩動」,與重力下垂彈道複合作用時,使得彈道計算尤其複雜,大氣濕度密度、風向風速變化進一步增加了彈道計算的難度。激光束也沒有彈丸飛行時間問題,光速為30萬公里/秒,在典型作戰距離內,激光束的傳輸時間可以忽略不計。這一切極大地簡化了瞄準問題。激光武器是真正的「看到即命中」,瞄準問題的性質和難度與照相機光學穩像差不多,軍事上對激光目標照射和光電目標識別所需要的穩定技術早已成熟。
在里根時代,美蘇軍備競賽達到高峰,兩家的戰略核武器都足夠摧毀對方好幾遍,只有互相確保摧毀迫使雙方回到理性。打破互相確保摧毀將成為一擊奪命的法寶,戰略導彈防禦將成為單方面核優勢的可靠保障。儘管有各種陰謀論,美國確實認真推行過被稱為「星球大戰」的戰略防禦計劃(簡稱SDI),其中空間激光武器(簡稱SBL)是重要一環。洲際導彈的飛行分上升段、中途段和再入段。再入段攔截的射程和反應時間要求最低,反導系統可以部署在目標周圍守株待兔,技術難度較低,但誘發核爆炸和隨後的核污染都要由目標國吸收,這是最後沒有辦法的辦法。中途段攔截造成空間核爆炸,威懾作用要低很多,但對目標國的危害較小。最理想的攔截應該在上升段,核爆炸和核污染效應基本上都被發射國吸收,能夠做到可靠的上升段攔截的話,自然達到最大限度地威懾。但由於地球曲率,只有在空間的反導彈武器平台才有可能及時攔截上升段的敵人洲際導彈。也只有激光武器才來得及。


※戰爭可能隨時爆發,伊拉克精銳部隊突現庫爾德的核心城市
※伊拉克爺爺級狙擊手今天遇難,生前曾斃300多極端分子
※森蚺行動中的F-14「雄貓」戰鬥機(下)
※用目光殺死敵人,談談戰鬥機的頭盔顯示器
※破碎的超音速水上戰鬥機之夢——康維爾F2Y「海標槍」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