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還是忽悠?打破USNews大學排名的神話,背後的真相竟是....
USNews 的大名在美國教育界可謂如雷貫耳。每年的大學排名不僅牽動著無數高校校長的心,也是全世界各地的留學家庭擇校的聖經。但,這如同「教育界奧斯卡」的排名,真的靠譜嗎?USNews 的排名演算法究竟是什麼?他是業界權威,還是純粹瞎忽悠?主頁君告訴你。
文|小陽郡主
From 藤飛教育
微信號:IvyrunEducation
去年11月,一篇評論直指 US News 大學排名的詬病。
這篇犀利的評論節選自一本新的暢銷書《數學殺傷性武器》。作者名為 Cathy O"Neil,背景頗為有趣。
讀 Cathy O"Neil 的簡介最大的感觸就是,
學好數學,走遍美國都不怕。
作為一個從小就熱愛數學的女孩子,Cathy 學業順風順水,伯克利本科,哈佛數學博士。事業也頗為輝煌,在哥倫比亞大學當了一陣子教授後,她辭職去了華爾街的一家對沖基金,工資一傢伙漲了三倍。坐在金融圈第一排的座位上,眼看著起高樓,眼看著樓塌了,親眼見證整個金融圈融化掉。2008年金融危機後,她進入華爾街另一家公司,試圖用數學工具和實際數據來建立金融圈新秩序,最後卻發覺自己只是一枚橡皮圖章。
2011年,經濟好轉,
她發現自己這種數據分析的人才炙手可熱
,進入紐約一家創業公司 Intent Media。可是她越在數據裡面打滾,越意識到,大數據是怎樣可以像一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樣,讓貧富之間的鴻溝越來越不可逾越,直接威脅到民主的存亡。
有錢有底氣,她徹底辭掉工作,潛心鑽研這件事。於是有了這本暢銷書《數學殺傷性武器》。一言以概之,《數學殺傷性武器》一書講述的是大數據時代的
尷尬
。我們的生活被演算法和模型結合數據操控著,聽起來多麼有效率,公正而公平。可作者覺得不是。這些演算法和模型,晦澀難懂,缺乏監管,未經驗證。數據科學家們和決策者自然需要自我完善;普通老百姓,如你我,也務必時時刻刻地擦亮眼!大數據導致窮人更窮很好理解,比如:一個窮學生貸不到學生貸款,因為他住的窮地方的郵編讓貸款模型給他的風險指數太高,這導致他不能接受幫助他脫貧的高等教育,於是惡性循環。可讓我眼界大開的,
是作者對 US News 排名的公正性和殺傷力的控訴。
1983年,有一家叫做《US News & World Report》的雜誌,眼看就快要辦不下去了。於是,雜誌社乾脆決定放手一搏:給全美國高校弄個排名。
對,
在此之前,美國大學是沒有給老百姓看的排名的。
大家覺得不同的大學就像各種不同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豬肉、有人不吃cheese、有人不吃牛肉。有些大學的畢業生創業成功人士頻出,有些出產了很多牛作家,有些善於培養學術研究人員。很難說被喬布斯相中的文理學院 Reed 和被他放棄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哪個更好,大家各自燦爛著。高中生們就像電影裡面一樣,談戀愛,發展興趣,抽空學習一下,到12年級申請幾個適合自己的大學。US News 想來是參考了天朝清楚明白的大學排名體系:幾所毋庸置疑的最好的大學,十幾所地位穩固的第二梯隊,幾十所也算挺好的重點大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高中生們擇校的時候,都對著我們 US News 給的排名掂量掂量,那我們不得火得和《時代周刊》一樣啊?
第一版的排名純粹只看各位校長的問卷調查打分結果,斯坦福大學奪冠。雜誌銷量是上去了,可是很多排名偏低的學校的校長們和校友們都怒了。
他們說你們這個排名不公平啊,你們都沒看數據。
說到數據,問題就來了。US News 號稱其排名標準是每間大學的
教育優秀程度
美國前總統 林頓?約翰遜 曾經提出高等教育的終極理想為
「A way to deeper personal fulfillment, greater personal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d personal reward,」
大概意思就是要培養有目標有追求有效率有回報的四有人才。 這理想說起來響亮,可怎麼用數據和模型來衡量呢?US News 的編輯們怎麼可以精確地測量一個學校在四年時間裡對其學生的影響呢?US News 如果當時想不出如何將教育優秀程度量化,那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編輯們花了幾年的時間,好歹構造出了一系列評價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量化指標。
他們也許無法直接測量學生們能力素質的提高,社交關係的擴展,以及在校期間的各種體驗和成長。但是他們可以用
學校資源,教師水平,學生學業和畢業後事業的成功
來作為間接指標,以進行量化評估。最終排名的依據里3/4就來源於這些參量:SAT 分數,學生/教師比例,以及錄取率,畢業率,校友捐贈
等等;而另外1/4來自於高校管理層的互評
。1988年,這套新排名出台。
排名靠後的學校死得很慘
:好學生好老師都不愛來了,校友也嫌棄地減少捐款。更可怕的是,這些因素惡性循環,來年排名變得更差。這些一輩子在象牙塔裡面攀登學術巔峰的高校校長們再也清高不起來了,必須向一個濫用數據瞎排名的二流雜誌低頭,就為了爬高几個名次。SAT 分數不是越高越好嗎?Baylor University 給被錄取的學生們錢,讓他們再去考一次SAT,這樣分數就可以高一截;Bucknell Univsertiy 和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乾脆把假的 SAT 成績交給 US News。
Iowa College 招認他們從錄取成績,到錄取率,到畢業率全面作假,把它在東北部地區的排名生生從50名推升到第13名。
大多數高等學府還不至於那麼下作,他們像好學生一樣,提高每一門功課的分數。並不是把學校變得更優秀哦,而是
把這個系統當作一個遊戲,操縱裡面的參數,在規則之內,用最有效的方法把排名給拱上去。
從表面上看,這不挺好一事兒嗎?學校排名高了,學生校友都與有榮焉。可是當這些努力都是用來提高一個衡量學校質量的統計量時,問題就來了。
雙輸案例一
美國學生申請大學都有保底學校(至少還有你),目標學校(實事求是),和狗屎運學校(萬一夢想實現了呢?)。現在就沒有那麼爽了,因為用生命博排名的學校越來越多了。他們致勝的關鍵之一就是申請的人越多越好,這樣才顯得自己炙手可熱。學校看了看這些好學生,以往數據顯示,他們多半會被那些夢想學校搶走的,所以,乾脆拒了他們吧。這樣可以
提高yield rate (入學人數相對錄取人數的比例)
,從而提高排名。就這樣,高中生們越來越無法枕著保底學校安心睡覺,學校也失去了部分本來可以招來的優秀學生。雙輸案例二
1988年 US News 公布第一份基於演算法的排名時,是怎樣服眾的呢?編輯們意識到他們的演算法必須得把
Harvard, Stanford, Princeton, Yale
這四大名校排在頭幾名,大家才會點點頭說:靠譜。這些學校好在哪裡呢?SAT入學分數高,畢業率高,校友有錢且對學校樂善好施,校運動隊牛,設施牛,師生數量比高。那麼剩下的學校,這幾點要是做得越好自然就是越好的學校。可是,這個公式裡面少了一條:
投入成本。
沒有了這條,US News 相當於交給高校校長們一本空頭支票,你們去廝殺吧。以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TCU) 為例。近年來,TCU 排名連續提升。砸下去多少銀子?羊毛自然要出在未來要進來讀書的,將要背負巨大學生貸款的小羊身上。在排名慢慢攀升的同時,TCU 的
學費
以更快的速度升高。這倒不光是 US News 排名造成的。
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這樣,相信牛校畢業就可以保障一生的財富和權力。
US News 高校排名只是和這種觀念相得益彰而已。花錢變得更加順理成章,大學學費在1985年到2013年間,瘋漲了五倍。這個事實,大家就當做沒看見。2014年,US News 世界數學系排名第七的學校竟然是
沙特國王大學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僅比哈佛低一位,超過了麻省理工和劍橋。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這個系成立才不足兩年。擦亮眼睛看看,就明白了,國王大學開出了7萬2千美元的高工資給客座教授。而這些教授每年只需要坐著商務艙飛過來兩次,在五星級豪華旅館裡面住著,工作一兩個禮拜。最關鍵的是,這些教授被華麗麗地列在國王大學的教授名單上,在發表論文時也加上國王大學為他們的第二就職院校。
就這樣,國王大學的教授名單上面聚集了全世界第一流的教授(各大學科都有)。而這些教授發表的論文研究被引用的次數,依據文獻索引引擎和 US News 的演算法,就都可以算到國王大學頭上。
遍布全球的國王大學客座教授。
更有甚者,高產高影響力的學者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學術研究經費。
加州大學教授在博客里公布的郵件內容。
在 US News 大學排名演算法的籠罩下,
各學校錄取愈發公式化,愈發看重各種和排名相關的可量化指標;學生申請人於是也拚命修飾自己的這些指標,把別人踩下去,讓自己得到更好的錄取機會。
一個四天的升學集中訓練營花費16000美金。這四天里,高中生們被訓練做兩件事:在面試中勝出,以及把所有的課外活動包裝得漂漂亮亮地呈現給大學招生官。
矽谷一家華人開的升學中介公司在書中「榜上有名」。該公司的商業模式為,
提供申請諮詢並擔保未被錄取則全額退款。
它的創辦人 Steven Ma 原本是對沖基金的量化分析員,通過數據分析建立模型,基於申請人12項指標可以準確地估計申請人被某個給定學校錄取的機會。按照該模型的估計,他為每個學生的申請服務 「量身定價」。比如,一個 GPA=3.8,SAT=2000 加上 800小時課外活動的孩子紐約大學的機會是 20.4%,進南加大的機會是 28.1%。按照這些概率值,學生交 $25,931 購買 Steven Ma 的針對紐約大學的申請諮詢套餐服務,而 Steven Ma 則以不錄取即退款擔保他會進紐約大學;同時南加大的諮詢服務套餐和擔保,因為難度略低,則只需$18,826 。
就這樣,
每一個孩子頭頂上都有一個數字,每一個學校都有一個演算法,把他們連接起來進行等價交換的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在天朝的高考制度下,大家只需要為高考搏命就好了,一切都是透明的。在美國,有錢人可以花錢聘請摸清了這套排名系統和錄取規則的顧問來進排名更高的學校;
窮人靠教育翻身的希望就更加渺茫。
更可怕的是,這些上萬塊錢的包裝,每周幾個小時的訓練,並沒有讓孩子們成為更優秀的人。大家就像一群在演算法這個黑箱子里的老鼠,拚命往上爬而已。鑒於 US News 的大學排名有諸多弊端,
奧巴馬政府曾試圖用另外一個排名系統來取代之。此舉遭到大學校長們的一致抵抗。
這些年裡花了多少銀子去提高自己的 US News 排名,你現在又來一套不一樣的評級標準,這不得折騰死人啊?結果,政府妥協了。改為要求教育部將各大學數據都放在網上
(College Scorecard Data)
,包括平均班級大小,畢業率,學費,畢業生平均負債,等等。用戶則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篩選適合自己的學校。聽起來很美好,可是 US News 還在每年公布排名,多少心儀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家長和中介把它當作標杆來決定申請目標。這個武器的威力彷彿核彈,既然投擲了下去,爆炸過後輻射猶存,禍害又何止一兩代人。
在這本書的其它章節里,作者談到大數據對社會各種層面的危害。除了大學排名以外,還列舉分析了過度依賴演算法在教師評級,保險,招聘,信用排名,廣告推送中的危害。
初看此書,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以前看過的經濟學家寫的《Freakanomics》(中譯名:魔鬼經濟學)和《Outliers》(中譯名:異類)。這兩本書用數據統計結果貫穿始終,推導出結論。
而《數學殺傷性武器》和它們不一樣,根本不用數據來說話。每章用實例分析得出同樣的結論:用數據和演算法建立的模型很容易被操縱;而且受這些模型傷害最大的都是窮人和少數族裔;長久以往,窮人越來越窮,少數族裔越來越被歧視。
那麼,解決方案呢?作者認為,
不能只盲信利益最大化的市場,更不能指望貌似公允結果危害性極大的數據和計算機演算法。要靠人的智慧,靠建立數據模型的人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這個方案,不得不說,聽起來,很弱。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小陽郡主,From 藤飛教育,藤飛教育是留美15年以上的高知團隊創辦的留學諮詢平台,願幫助眾學子實現鴻鵠之志。微信號:IvyrunEducation,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

※日本妹子抓拍老公吃飯的樣子,引50萬人圍觀,因為他的笑容有毒....
※最牛逼的雅思訓練營:1個月從5到8,海量資料,名師免費帶你飛!
※志玲姐姐上英媒封面卻被罵看著像年過半百?審美不同就別亂噴了....
※白天乞討晚上撩妹,這個在亞洲騙了一圈的「洋垃圾」跑來中國了
※在中國扶摔倒老人終於有法律保護了,可是誰來扶人心呢?
TAG:INSIGHT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