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後,陰陽平衡,收斂閉藏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當天日夜時間均等,而後夜愈長日愈短。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快速而明顯。涼風習習、碧空澄澈、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秋分的標誌性景色。
秋分三候
雷始收聲:
秋分之日「雷始收聲」,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入地收聲。陽光隨之衰微。前半秋,秋雲逶迤,秋霞爛漫已成告別。後半秋,陰風四起,秋雨纏綿,該秋蟲殘鳴、紅葉傷心了。蟄蟲坯戶:
後五日「蟄蟲坯戶」。王安石詩云:「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坯戶。」「坯」在這裡是「培」的意思,蟲類受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秋,準備冬眠了。水始涸:
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氣的影響,春夏水長,到秋冬就會幹涸。秋分習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豎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吃秋菜
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鹵入味。「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上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粘雀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來破壞莊稼。
送秋牛圖
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養生
保暖胃部,防止寒涼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故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此外,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煙戒酒,忌暴飲暴食。
飲食溫潤,宜食辛酸
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燥令傷肺」,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
進補有度,切勿過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在正是秋季進補的好時節,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忌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忌慕名進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血壓升高等;進補應分清虛實,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秋分灸,除虛寒
眼下天氣轉涼,燥邪、寒邪、風邪也漸漸增多。而人體毛孔收縮,免疫力下降,怕冷、感冒、咳嗽、腹瀉、腰酸背痛、過敏性鼻炎等虛寒病症也隨之多發。在秋分當令之時,藉助陰陽消長的變化,因勢利導實施艾灸,可以有效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溫通陽氣、祛風散寒、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還能潤燥。
早睡早起,起居有常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宜早睡早起。早睡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夜愈深,寒氣愈重,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適量運動,輕鬆平緩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煉,又可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升起來之後開始,太陽落山前就結束。
調養情志,放鬆心情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產生憂鬱傷感情緒,導致體內分泌紊亂,產生疾病。因此,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此時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心情愉快的同時,也鍛煉了身體,身心都能得到放鬆。
秋分灸療
皮膚病、濕疹、腸胃、呼吸系統
時間:
9月22、23、24日祛瘀排毒經絡選取:
[膀胱經]手法操作流程:
[膀胱經疏通15分鐘]艾灸取穴:
第一組[肺俞15分鐘];第二組[大腸俞15分鐘]第三組[中脘、關元15分鐘];第四組[天樞15分鐘、足三里15分鐘];原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秋分,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養生灸療的重要節氣,此時氣候漸漸轉涼,灸療時間可較夏季適當延長,以膀胱經的腧穴為主,增強衛氣,提高抗寒能力。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忍冬(
微信號
:cn13714009507)
國慶推薦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學習艾灸、刮痧、拔罐等中醫保健方式,把健康傳遞到千萬家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腸胃調理百科
國慶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快用中醫的方法,讓腸安胃和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黃帝內經一聊就懂
本號致力於傳揚內經養生之術,《靈樞》《素問》,一聊就懂!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學習中醫,傳承經典,請點擊『
閱讀原文
』


※郭強中|為什麼我們普遍學不好《傷寒論》?你用對方法了嗎?
※【每日一穴】解溪穴:通絡祛火
※性格情緒與十二經絡及與人體生病之間的關係,值得一看!
※你必須知道的,乳腺癌的四大謊言和九大人群!
TAG:經絡穴點陣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