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向前進!美國已不再「偉大」

中國,向前進!美國已不再「偉大」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我國防部發言人宣布殲-20已經列裝部隊。從2011年首飛,到2017年列裝部隊,中間僅用6年時間,殲-20的研製進度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殲-20之所以能創造這一紀錄,和中國工業體系的厚積薄發密不可分。地球的另一邊,美國國防部本周宣布開始進行一項工作,開始調查本國工業體系的供應鏈是否完整。美國官員表示,這是為了制定應對比北朝鮮或俄羅斯更強大的對手的全面戰爭計劃的一部分。在國慶節這天,我們來聊聊中美的這點事。

本周三, 我國防部發言人首次公開證實,殲-20戰鬥機已經正式列裝部隊。該機從首飛到列裝部隊,僅用6年。相比之下,美國F-22工程原型機1997年首飛,2006年交付部隊,耗時9年;F-35A原型機2006年首飛,2015年交付部隊,耗時9年;俄羅斯T-50,2010年首飛,據稱將在未來2年內交付部隊,也就是耗時9-10年。殲-20研發進度比這些機型短了3-4年,可以說是進展神速。

建軍90周年閱兵前一張殲20的照片

當然,如果從YF-22、X-35和S-37這些在正式工程發展型原型機——殲-20與它們對應的是早期的718工程原型機,也就是2011年最早露面的「黑絲帶」,那殲-20領先得可就多了。F-22從YF-22 1986年首飛算起,研製時間長達20年;F-35從2000年X-35首飛算起,研製時間長達15年;如果從1992年米格1.42或者1997年S-37原型機首飛算起,俄羅斯的四代機研製項目耗時也在20年以上。而殲-20,從驗證機首飛,到具備作戰能力的量產型交付部隊,依然就是6年。即使從傳說中2004年中國開始開展「718工程」相關競標算起,到現在也不過13年光陰。

主力作戰裝備的研發到裝備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當然,這其中有中國特色體制優勢的因素,也有「跟隨戰術」節約了項目早期確定需求時間的因素,但從殲-20的工程樣機研製,試飛的整個過程來看,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我國擁有完整而強大的工業體系。與「華強北」攢手機的時候,使用現成的貨架零部件不同,殲-20作為一種高端產品,其絕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國內此前沒有研製過,沒有生產過的,但是,正是由於中國的工業體系本身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度,相關子系統、零部件,只要找到合適的生產研製廠商,這些廠商基本都能在規定時間內,拿出符合規格的相關產品。幾十年來,我國作為世界絕大部分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國,只要定出規格和規範,相關廠商完成訂單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傳統上,作為軍工系統各企業統屬於幾個部委時代的遺風,在我國的軍事裝備研製中,往往要照顧很多部門利益因素。但殲-20研製中,卻做到了只講節點,不講情面。如果能將殲-20項目「特事特辦」的這些「特別經驗」,變成未來工程項目的慣例,乃至於上升到整個中國工業界的文化和精神層面,那將是一大幸事。某種意義上說,普通人總以為「兩彈一星」精神、「四代機精神」就是吃苦奉獻——這實在是大大低估了這兩項工程「精神」的意義。

中國的完整工業體系結出殲-20碩果的同時,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樓正在為他們手頭一系列項目的拖延、超支、性能達不到標準而頭痛。這些「麻煩」的項目中,不僅僅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F-35戰鬥機、「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福特」級航母。也有一些普通人不太知道的東西,例如美國陸軍的WIN-T戰場信息指揮系統。

美軍作戰人員信息網路系統,一名士兵正在作為一個終端接入整套系統

事實上幾年前我們就報道過,這套原本被寄予厚望,甚至被稱為「美軍戰術網路指揮系統的脊梁骨」的系統投入使用後,因為與美軍已有的多種信息系統不能做到互聯互通,以至於不得不在指揮部里設置一個人專門手動轉錄其他信息系統的參數到WIN-T裡面去,最後變成雞肋,許多部隊都將WIN-T終端當做累贅和擺設——經過幾年時間,就在大家以為美軍已經逐步解決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本周四,美國陸軍宣布,停止使用WIN-T系統,將原本規劃用於這套系統的5億多美元資金轉入其他更有前途的項目中去……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傳統上人們認為美國最領先的信息技術領域,似乎美軍的許多研究工作也遇到了麻煩和瓶頸,並不像對外宣傳的看起來那麼光鮮。

其實近幾年,美國國內的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美國已經不再「偉大」了。筆者印象很深刻的是幾年前的美劇《新聞編輯室》一開頭,一個老記者面對女大學生:「美國為什麼偉大」的問題的時候,回答:「美國已經不再偉大,難道你們看不出來嗎?」

威爾:只有三項排名我們是排榜首的,監獄人員所佔總人口比,重信教人數和國防支出,這項支出比後面26個國家的總和還多,其中25國是北約成員國。

而特朗普競選時提出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潛台詞大家都知道,就是美國已經不再偉大。

那麼美國到底衰退在哪裡?

上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發行政令,要求美國國防工業界開始研究「重建美軍」的問題。本周,美國五角大樓向工業界提出要求,要求對工業供應鏈展開自查。尋找在衝突時期工業基礎可能存在的缺陷。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美國的工業基礎開始失衡。

主持這項工作的國防部官員麥克基恩表示,「我們正在尋找工業基礎的風險,包括對國外的依賴性、對單一供應源的依賴性、供應商的脆弱性、以及可能退出市場的供應商等等……」

美國媒體關於工業系統自查的報道

這話可能不好理解,我們還是舉例來說,美國F-22戰鬥機所使用的晶元,由於年代較早,其中有些的同類晶元在民用市場上早已退出市場,要繼續維持和使用F-22戰鬥機,或者復產F-22戰鬥機,那就需要尋找替代產品,而這過程中,時間、成本、研製新型裝備,F-22戰鬥機是否需要再進行現代化改裝……無疑要涉及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引發複雜的矛盾。

而至於這項研究的目的,麥克基恩表示,此前五角大樓也就一些常規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過計劃,但那些計劃頂多不過是北朝鮮,或者俄國的「侵略」,而這次,他們將研究更多的假想情況,看看在各種不同的壓力下,美國的軍事工業是否還能武裝美軍。

大家還記得,曾在21世紀初引起中國軍迷廣泛討論的一系列文章:《全面戰爭下我國造船工業民轉軍的可能性》、《核條件下方面軍登陸作戰》……這些文章里直接就提出,現代條件下,由於核裁軍,各大國已經沒有「確保互相毀滅」的能力(美俄大國核彈頭限制在3000枚以下,儲備狀態的彈頭實際上很可能無法真正用於作戰,動不動就強調美俄擁有幾萬枚彈頭,那只是一種傳統的媒體噱頭),在極端條件下,就可能出現核打擊後,殘破的工業系統如何設法自我恢復和轉入全面戰爭體制的問題。

在當時這一系列文章的出現,從側面也體現了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危險四伏的局面。

而今,美國政府開始對自己的工業轉入全面戰爭狀態感興趣了……這背後……

當然,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美國工業技術總體而言,依然在中國之上。目前我們在許多領域的進步雖快,但依然處於追趕狀態。

美國航天局隨便漏一點技術出來,就讓太空探索公司造出了「獵鷹9」火箭,雖然關於它的安全性質疑之聲從未消退,但該火箭依然在商業市場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績,表明便宜的火箭,也不是中國的專利(獵鷹9即使不考慮回收,其成本也和長征2號差不多)。

另一方面,美國的F-35雖然面臨各種問題,但已經能以每年100架的速度開始生產。而我國的殲-20雖然已經快速入役,但其供應鏈能否完全滿足全速生產的需要,還有若干未知數。

美國的造船業雖然衰退的最厲害,但根據2018財年的計劃,未來幾年內,依然會每年開工2艘「伯克」級驅逐艦、2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等主力艦,這其中,「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技術水平依然是遠遠超越中國海軍的核潛艇的。

9月26日,美軍第15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科羅拉多」號交付

我們借用大家熟悉的經常用來表示運動員水平的「實力多邊形」來打個比方,美國以前是一個「正六邊形」,而現在,已經不是正六邊形,而是開始變得有長有短了,甚至有的角都已經比中國更短,但是,其總面積依然大於中國。

蘇聯當年是美國現在這樣的不規則型,但隨著解體,一些完全分布在獨立出去國家的工業能力完全消失,於是就變成了「餅狀圖」一樣的樣子,有些能力完全消失。其餘的也在逐步變短,但由於其當年部分能力還是很高,這個非常奇怪的「星」型總面積還是不小的。

中國曾經是一個各個邊都很短,而且還參差不齊的形狀。但到了今天,也已經越來越接近一個正多邊形,較長的部分甚至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且,其面積正在迅速增長……

這也是中美雙方較勁的一個重要基礎,美國對於中國這樣的進步,自然是有點慌的,尤其是在可見的將來,美國還改變不了其工業基礎日益失衡,越來越接近「星」型的問題。

工業基礎的此消彼長,和綜合國力的此消彼長,必然也要引起軍事戰略的變化。

本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登出一篇可笑的文章《美國海軍的秘密夢想:讓戰列艦復活,和中國作戰》,文章的作者似乎還活在本世紀初,提出中國海軍主要反艦作戰武器是陸基飛機發射的巡航導彈(東-21D表示你們就把我這麼無視了,真的好嗎?),如果建造一種現代戰列艦,那麼它可以有效抵禦現代的小型反艦導彈。自身又可以攜帶大量的攻陸巡航導彈和先進艦炮,可以開到中國近岸進行對陸攻擊,是破解「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利器,總的來說,就是繼續鼓吹「朱姆沃爾特」的概念。

在國家利益的設想中,假如2026年中越因為南海油氣發生爭端,兩艘裝備戰斧的戰列艦要比兩個航母戰鬥群更適合直接干涉——這科幻小說寫的

然而有意思的是,隨著中國海軍055型大型巡洋艦、002號航母、兩棲攻擊艦、093B核潛艇等這些為遠洋作戰而生的新一代海軍裝備入列,美國海軍早就已經不再提曾在21世紀初到2014年之前,甚囂塵上的針對「A2/AD」戰略設想的「空海一體戰」了。從2016年開始,美國海軍已經正式宣布,轉變以前的「來自海上」和「空海一體戰」戰略,改為「重返大洋」——換句話來說,美國海軍早已認清,未來中美潛在的衝突戰場,是在深海大洋。至於美國海空軍耀武揚威,在第一島鏈「遏阻」中國的想法——早已是明日黃花,現在也只有還不明白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的媒體還在熱衷於這個概念了。

而這種戰略變化,早晚也要體現在地緣政治上。

雖然美國目前似乎口頭上還在說著要維持第一島鏈的存在,支持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台灣政權,但問題是美軍自己已經明白無法「保衛第一島鏈」的前提下,這些支持,說到底就是「忽悠」罷了——可以說,現在明眼人都等著看積極反華的日本、被動消極,但說到底還是反華的韓國,再加上抗拒統一的台灣當局,在美國放棄第一島鏈過程中,會表現出何種醜態。這幾個國家(和地區)內部的很多人也已經看出這一點了。

不過,中美之間的此消彼長仍然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中國現在是已經表現出了超越美國的趨勢,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如今就已經在各方面都超過了美國。特朗普的努力,雖然不被人看好,但也還沒到可以說「有心MAGA,無力回天」的時候。在這種時候,中國需要的依然是謹慎應對,沒必要像蘇聯50年代那樣,在國力尚無法超越對手的時候,就急不可耐的擺明車馬,早早進入冷戰。

看看歷史,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最大工業國,但真正掌握世界霸權,卻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了——直到20年代,美國還一直提心弔膽,把大表哥英國視為最大假想敵,準備「聯蘇抗英」呢——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自己的六十八歲生日而已,誰能預測建國一百年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和對手又會是什麼狀態呢?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祝願你永遠向前,壓倒一切敵人,我的祖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軍再次誤炸敘50多平民 敘外長:空襲是非法行為
每日軍情:憶烈士紀念碑下花籃敬獻 問新兵司令致信真情實感
印度軍工宣布導彈完成研發 但印軍不買賬
中國有能力摧毀美國500顆衛星?中國人聽了都害怕!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