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讚美羨慕的背後,一個人留學的你是如何假裝堅強的?
文/雅思考試官方微社區
留學會不會成為人生一個重要轉折點?
去留學是投資還是消費,留學生活怎麼過才會有意義?
出國前的幾個月我在焦慮著這些,被留學前情緒綜合症籠罩的留學生不在少數,但留學生活真的有那麼多戲?什麼讚美、羨慕和不屑,什麼空虛、寂寞又融不進去,說到底留學生們只是要學著適者生存,走出Comfort-zone需要的勇氣,在四年時間裡我在慢慢累積著這份勇氣。在這裡分享三個關於自己的小故事與你共勉:
第一個,是關於受挫100還是會重啟101次的故事。
美國留學第一個令我感到強烈不適的是時間管理。和國內學習最大的差異是沒有老師提醒你考勤、作業和考試,更多的時候需要自己來安排時間及自我約束,而你要面對的不僅是學業上的壓力,還有個人生活瑣事、打工、社交等各方面時間佔用。剛到波士頓的半年裡,life is a mess,一學期選5門課閱讀資料半身高,每周都是幾百頁的英文專業文獻需要處理,為了寫一篇兩三頁的報告看幾百頁的材料再常見不過。每天兵荒馬亂、狼狽不堪,很少晚上2點前睡覺,不管是心情還是精神都down。也是那半年的經歷讓我總結出一套自己時間管理的方法:
1. 學期之初一定要標出重要日期並設定提醒節點,安排好每個due的準備時間同時把握住期中、期末的節點,把大塊時間切分開細緻地進行規劃,雖然都說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但真的當4、5個DUE趕在同一時間段,就會知道功夫真得下在平時。
2. 美國的大小假期比較多,我會建議在頭兩年把暑假安排讀summerschool,可以減輕學分壓力,不管是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上都很值。
3. 學分和GPA是留學生的主要任務,區分主次,有所取捨。當期末來臨或是課業較重的學期應減少打工時間及社團的參與,拿不到學分就得花更多錢/時間去補,到頭來受罪的還是自己。
4. 適時地耍個小聰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論文修改、講師約見和就業指導等服務,充分利用可以節約不少自己試錯的時間,提高效能。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服務一般要提前好幾周預約。
在美國,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語言。
國外的課堂相對開放,英語教學環境下,教授除了講授課本上的知識,還會涉及到許多課本以外的內容,開放式的討論往往穿插課題始終,課後也會布置不同的作業、小論文,分組進行presentation,而這些都是對大家英語能力的考驗。很多已經踏入英語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消極地甚至拒絕進入英語文化環境,無法掌握得當的學習方法,不敢開口討論和回答問題,課堂參與度低,久久踟躕於留學入門階段。除此之外,由於語言不通,留學生難以與當地人溝通,就越發感到孤單和無助,自信心不足,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會白白浪費本科四年。
在高一結束的時候我就決定要出國留學,語言考試的準備時間相對來講也算充足,劍橋系列來來回回刷過幾遍後找到了幾個雅思考試核心傾向:生活化遣詞用句、聽說讀寫全方面、人際對話。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度過留學的「客人時期」。在出國前的雅思備考中,我已大略了解留學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日常對話等方面,了解的越清楚,準備的越充足,心裡就越有底,出國後的生活也就更加順利。一定要勇敢地拓寬社交圈層,多交不同國籍/專業領域的朋友,同時,你也會在這個social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建議和啟發,局限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是無法真正體驗美國生活的。
堅持英文閱讀,浸入在英文環境內,美劇/原聲電影是標配。上課的時候可以準備支錄音筆以防自己跟不上節奏,聽不懂就及時提問,有自己的想法也請勇敢表達,讓自己和老師、同學真正互動起來,不要內斂住自己。我嘗試讓自己堅持以英文思考,確實這很難辦到,剛開始一不留神想東西就用中文了,但是用中文思考然後翻譯成英語說出來,比直接用英語思考會慢很多,表達顯得生硬。給自己創造各種各樣聽和說英語的機會,主動去參加學校的、系所、本科生、研究生的活動,找一切機會實踐,總之別害怕,有了交流口語就會越來越好,不會成為學習方面的障礙了。養成背單詞的習慣是必要的,直到現在已經大學畢業回國,我的手機里仍舊有背單詞APP,每天還是會用零碎時間來背新詞、俚語。
第三個故事關於選擇,永遠不要做讓自己遺憾之事。
獨立個體的發展是有一些特定軌跡的,沿著別人的軌跡走往往事半功倍,而你本身又在加深這條軌跡,久而久之,這些前輩們走過的路越發生成了一種模式,反而禁錮了思維。比如PHD就應該去找教職,不找教職就找公司研發,比如第一年拿個好成績拿個好的summerintern。經常聽我身邊的同學朋友說,選擇去讀PHD,因為I have nochoice,我讀完PHD,必須找到個教職,如果沒教職我就得做postdoc,因為still I have nochoice,我要申請綠卡,沒有綠卡就找不到工作,就不能轉行,就不能回國,no choice。其實在美國這些年,看周圍形形色色的黑人、白人、亞裔,專業、家庭背景、性格千百種,印象最深的是市場管理學老師在結課的時候所說「不要覺得你之前做了什麼,之後就一定要做什麼,你只做你想要做的,也許會碰到別人難以想像的麻煩,但當你做到了既定目標,那種幸福是發自內心的」。到底有沒有選擇往往取決於你真的有了解過自己嗎?
出國讀書不是應試,教育的本質並非成績,而在於了解世界,建立完整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獨立」、「自由」的機會,我們誰都不會學會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環境我們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磨練了自己的意志,也使得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畢業後,我幸運地應聘到一家在中國有項目的美國企業,用自己的節奏唱自己的歌。不要被所謂的綠卡綁架,等拿到手後生活又有了多大的改變?只有自己主宰自己要走的路,不隨波逐流,才能到達自己想到之地,關鍵時候還是要「just have a little faith」。其實就那麼簡單。
倡導理性閱讀,離美帝更近一步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