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人一年四季都有盛大的節日

宋朝人一年四季都有盛大的節日

國家開始提出要「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說到振興傳統節日,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宋朝人是如何過節的。

春節:履新之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元旦(春節)是農曆年的開端,也是一年當中第一個隆重的節日。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這一天,市民「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即使是生活貧困的市民,過年了,也要穿上「新潔衣服,把酒相酬」。按照慣例,宋朝政府會宣布:春節期間,放開賭禁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市民盡可縱情賭博。到了夜晚,貴家仕女也結伴出來逛街,進入賭場看人們賭博,到夜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

元旦之日,朝廷還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穀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后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與皇帝同之。」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皇帝回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元宵:大鬧花燈

元宵放花燈的節日氣氛,老早就開始醞釀了。才過了冬至,在京城宣德門前的御街上,官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於放燈的棚樓,高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豎立著一塊長三丈六尺、寬二丈四尺的巨型木牌,上書八個金色大字:「宣和彩山,與民同樂」。棚樓極是華麗,飾以鮮花、彩旗、錦帛,掛著布畫,「皆畫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葯賣卦之人」。這種棚樓叫做「山棚」。

從山棚到皇城宣德門,有一個大廣場,官府又在廣場上用棘刺圍成一個大圈,長約百餘丈,叫做「棘盆」。棘盆內搭建了樂棚,教坊的藝人就在這裡表演音樂、百戲。遊人站在棘刺外面觀賞。御街兩廊,每天也有民間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目:魔術、雜技、說唱、歌舞、雜劇、蹴踘、猴戲、猜燈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到了元宵放燈之期,山棚萬燈齊亮,「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上面站著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飄飄,迎風招展,宛若神仙。「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諸坊巷、馬行、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有燈球、燈槊、絹燈籠、日月燈、詩牌絹燈、鏡燈、字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硫璃燈、影燈」,燈品之多,讓人目不暇接。

清明:出遊踏春

元宵收燈之後,宋朝市民有出城探春的習慣:「上元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閑地,並縱遊人賞玩。」到了清明時節前後,更是形成踏春的熱潮。

汴京郊外,是一大片的田野、園苑、山林,每至清明時節,野外熱鬧如同市肆,「四野如市」,「遊人士庶,車馬萬數」。踏春的人們「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為方便市民游春,每一年的清明時節,從農曆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宋王朝的一部分皇家林苑都會向市民開放,「許士庶遊行」;林苑內的一部分宮殿也是「不禁遊人」,裡面任藝人表演,商人貨賣、博彩,遊客游賞、玩樂。

開放期間,宋朝政府還會在皇家林苑「金明池」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許士庶觀賞」。精明的商家則早已搶先在「金明池」的岸邊搭起彩棚,租給遊客,並在園內開設了「酒食店舍、博易場戶、藝人勾肆、質庫」,遊人可以來這裡吃喝玩樂,累了就在酒店裡開個房,錢花光了可以到質庫典當借貸。因此,清明時節到皇家林苑探春,便成了汴京市民的習俗,「雖風雨亦有遊人,略無虛日矣」。

端午:驅瘟辟邪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天過去了,天氣漸熱,夏季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天的一個大節。

此時百花盛放,宋朝人在端午節前後,家家皆插鮮花。《西湖老人繁勝錄》說:從五月初一開始,杭州城內外「家家供養,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梔子花之類」,「雖小家無花瓶者,用小壇也插一瓶花供養,蓋鄉土風俗如此。尋常無花供養,卻不相笑,惟重午不可無花供養。端午日仍前供養。」以至有的花農,「一早賣一萬貫花錢不啻。何以見得?錢塘有百萬人家,一家買一百錢花,便可見也。」

端午之日,宋朝人家家戶戶還要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諸宮觀這一日也「以經筒、符袋、靈符、捲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會送人符篆之類。五月五日午時,宋人又有「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習慣,認為取「午時水」沐浴之後,「一年疫氣不侵」。大人還會用絲線製成「百索」、用艾葉剪成虎形的「艾虎」,給小孩子隨身佩帶。

不管是門首懸掛的艾草,還是寺院贈送的符篆,抑或是小孩子佩帶的「百索」,都被認為是祛邪之物。大概在宋朝人的觀念中,端午節過後,便是炎炎夏日,容易流行疫病,所以需要用這些祛邪之物驅趕瘟邪。

七夕:乞巧之節

到了農曆七月初七,宋朝人又迎來一個熱鬧的節日——七夕。

七夕是女兒節,或者說是乞巧節,節日主題是展現「心靈手巧」。七夕之夜,宋朝的姑娘們都要製作各種奇巧小玩藝,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便是「乞巧」了。

乞巧之時,尋常人家要洒掃庭院,富貴人家還會大擺宴席,在庭院中搭起彩樓,叫做「乞巧樓」;樓閣上擺滿各種精巧小玩意、精美食品,女孩們望月穿針,焚香列拜。宋朝姑娘間流行一種很有意思的乞巧方式:捉一隻小蜘蛛,關在小盒子里,七夕次日再打開盒子,看蜘蛛結出的網,如果蛛網圓正,則表示「得巧」,意味著姑娘們獲得了紡織的巧智。乞巧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彼此送上美好祝福。

今天的紅男綠女,好像也過七夕,不過都是將七夕理解成了情人節,大概是因為看到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吧。但實際上,七夕跟情人節毫無關係(宋代倒有一個情人節,那就是元宵節),恰恰相反,過去民間談婚論嫁,還要有意避開七夕:「七月七日,迎親嫁女避節。」為什麼?你想啊,牛郎與織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兩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見面一次。將七夕當情人過,不智。

中秋:拜月祈願

炎夏將盡,金風送爽。秋天裡的傳統大節就是中秋了。說起來,中秋作為一個節日,還是在宋代形成的。儘管中秋賞月的風俗古已有之,大概因為秋高氣爽,月色最美,最宜賞月,不過在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節氣,並沒有固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而且尚不是節日。宋朝時,政府才「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賞月當然是中秋節的保留節目。「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

宋朝人還要拜月祈願。宋人筆記說:「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澹佇妝飾,則願貌似常娥,員如皓月;舊傳是夜月色明朗,則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宋人中秋拜月所祈心愿,主要有三:讀書人「願早步蟾宮」,科考高中;女孩子「願貌似嫦娥」;已婚夫婦願多生貴子。

冬至:祭天祭祖

季節變換,轉眼已是冬天。宋朝人的冬季有一個大節,那就是冬至。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周密《武林舊事》亦說:「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

冬至最盛大、隆重的祭祀,當屬君主親祭的南郊祭天大典。祭天通常是「三歲一親郊」,即每三年天子赴南郊親祭一次。作為國家級祭禮的祭天大典,宋代的南郊之禮,場面特別盛大,儀式特別隆重,上至君主,下至百官,常常是上萬人的排場。郊祭之日,「御路數十里之間,起居幕次,貴家看棚,華彩鱗砌,略無空閑去處」,開封的市民們都爭著去圍觀龍顏。

清末民初之際,隨著帝制的終結,祭天之禮也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歷史地看,古代社會的天子祭天大典,有其不可抹殺的意義,典禮所表達的乃是世俗君王對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知道嗎?飲什麼酒,須用什麼酒器
說說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你真的了解孔子嗎?
鴻門宴的故事告訴我們,不作死就不會死
世上殘殺冷兵器:非洲啄腹鉤腸,中國砸上頭裂腦噴,一種拍成肉餅
宋朝人可以喝到哪些知名的美酒?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