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培植福報就不會成功 培植福報的六種法門!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成功,除了與我們自身的努力有關外,還與我們的福報有關。何謂福報?即福利果報、福德報應。《大乘義章》卷九載曰:
「依智起福,依福起報。」作為芸芸眾生中一員的我們,只有不斷地培植自己的福報,才能使得身心安住、得大自在、得大安樂。
一是感恩
感恩就是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報答,去感謝別人。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達到內心的滿足,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在佛教中,尤為重視感恩,如佛陀教導四眾弟子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四重恩」就是:
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感念師長啟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
可以說,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智慧,感恩更是一種培植福報的殊勝法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懷著感恩的心,我們才不會患得患失,才不會斤斤計較,才不會爾虞我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更容易靜心處事,才更容易福慧雙修,才更容易發菩提心,精進不怠,促進所願得成。二是布施
布施為佛教六度般若之一,並位居六度之首,是成就佛道和培植福報的殊勝法門。在《佛說布施經》中,佛陀為弟子們開示了三十七種布施法,包括依時施、常行施、親手施、為他施、廣大心施、美食施等。佛陀說,如果能如是布施,就能得到五種利益:
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從布施的內容而言,布施分為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無論哪一種布施,都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快樂。
常行布施之人,內心一直是快樂的,而這種快樂也是一種功德,一種福報。佛陀在世時,曾教導在家居士把各自的收入分為四份:一份用來日常開銷,一份作為積蓄,一份投資生財,一份廣行布施。從中可以看出,布施的殊勝之處。所以,我們要想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報,就得廣行布施之法,不管是布施財物,還是佛法甘露,亦或是一個溫暖的笑容,都能給受施者以快樂。三是慈悲
慈悲即是拔苦予樂之意,讓眾生遠離苦痛、得到安樂。擁有一顆慈悲的心,是培植福報的前提和基礎。南懷瑾先生在《算命》一文中寫道:
「福從哪裡來?首先是從心上來的。只有慈悲柔軟的心能納一切福。」
懂得慈悲,就會行善,就會廣結善緣、利樂有情。有一位沙彌,跟隨一位有神通的禪師學習禪法。有一天,禪師發現這個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心有不忍,就借故讓沙彌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後,沙彌竟安然回到寺里。師父一見,非常詫異,就問他在回家的七天當中,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沙彌仔細地回想後,就告訴師父,說他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一個水塘,發現有一堆螞蟻被困在水中,慈悲心驟然生起,就靈機一動,放了一片樹葉,幫助螞蟻們成功逃生。師父一聽,唏噓不止,乃知本來即將壽盡的沙彌,就因為一念慈悲救了螞蟻,得以延長了自己的壽命。從中不難看出,慈悲的福報是巨大的。星雲大師在《福報哪裡來》一文中寫道:「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我們為人處世,更要以慈悲為前提,時刻懷著一份善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就能更好地培植我們的福報。四是恭敬
《孟子·告子上》曰: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何謂恭敬?即莊嚴而有禮貌。恭敬不是恭維,它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敬重,是一種非常虔誠的態度,比如對三寶的恭敬、對佛法的恭敬。印光大師曾說:
「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心中有狂妄、自大、傲慢的人,就很難有一份恭敬心。心中沒有恭敬,就很容易產生分別心、是非心,乃至心生我慢和愚痴,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的煩惱。恭敬是消除煩惱的方法,是培植福報的至上法門。佛經中記載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不管是見到誰,都會虔誠禮拜,將他們視為未來的佛菩薩。即便是被一些人譏諷、謾罵,乃至惡拳相向,他依然不退初心,恭敬相待。因為常不輕菩薩善待、恭敬一切眾生,最終圓成佛果,證得般若。恭敬就是要破除我們心中的貪嗔痴「三毒」,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的狂妄與無知。有些人福報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太重、慾望太強,不願意恭敬一切。能夠心存恭敬,即使在日常為人處事的種種瑣碎之中,也能得到一份自在,一份閑適。
五是寬容
日本白隱禪師的故事,我們都應該知道。儘管被惡語中傷、被誣陷,但白隱禪師一直以「就這樣吧」來應對,直下擔當,以一顆慈悲之心寬容那位女孩和其父母所做的一切錯事,最終讓他們迷途知返、痛心懺悔。在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寬容尤為重要。《尚書·周書·君陳》載曰:
「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寬容,即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容,讓一個人德行兼備,變得大度而有信心,渾身充滿正能量。被稱為「藝術天才」的黎巴嫩著名詩人卡里·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可以說,寬容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美國威斯康里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英列德在其調查報告中說:「被人虧待自然會發怒,但如果怒氣不化解則會積成怨恨。如果任憑怨恨滋長,就等於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體。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學會寬容。」
只有保持一份寬容的心態,我們才不容易因一些瑣事而心生不悅,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去留無意」,才能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不斷地培植自己的福報。
六是學佛
學佛對大眾有諸多種利益,如:學佛能讓人樹立遠大的目標,擁有一個堅定的信仰;能讓人心地善良,生起無量的慈悲心;能讓人解決心理問題,健康自在地過好每一天;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為莊嚴,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實際上,學佛同樣能培植我們的福報,助力於我們獲得莊嚴、圓滿的人生。印光大師在《印光大師文鈔》卷四中提到,印造佛經佛像、信佛學佛有十大利益好處:
「第一、從前所做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第二、常得吉神擁護,以後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第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祿綿長;第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第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從中不難看出,只要我們虔誠學佛,禮敬三寶,就能從中獲益,在獲得真如智慧、般若妙法的同時,也為自己培植了福報,滋養了福田。一個人只有福報深厚,才能成就各種大事因緣。培植福報的法門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用心踐行其中的任何一種法門,皆能從中獲益。「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衷心地希望各位同修能廣結善緣、廣植福報,成就無上菩提,獲得圓滿、自在、莊嚴的人生。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作品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關注「
佛學大師開示
」,回復標題前的序號即可瀏覽下列熱門文章。或直接點擊標題即可閱讀相關開示文章!
【A】人這一輩子,無非是個過程.... (寫得真好!)
【B】人老了,千萬別低頭!(說得太精闢了)
【C】我,寧可孤獨,也不違心!(經典好文)
【D】家富或窮,只看一處!
【E】佛曰:當你看透一切時
。
今日頭條
做人,不能丟了良心


※每日一禪:盡人事,聽天命
※多吃這道菜,趕跑眼袋、黑眼圈!越活越年輕!
※在嗎?有你一張賀卡,請打開
※每日一禪:一程山水,一程秋意
TAG:劉素雲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