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紅茶一定要「冷後渾」嗎?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大家經常在喝紅茶的時候會講「冷後渾」,一種茶湯溫度下降後湯色變渾濁的現象。像這樣
紅茶的冷後渾
許多朋友在和小懂聊茶的時候會說「冷後渾」是茶葉品質好的象徵。
那為什麼「冷後渾」是好茶的標誌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冷後渾
茶湯冷卻後由清亮變成混濁的乳凝現象,其形成的沉澱物被稱為「茶乳酪」、「乳酪物」或「冷後渾」。
這種現象並不只是紅茶獨有的,在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茶類中,也有「冷後渾」現象。
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紅茶中,茶黃素、茶紅素、咖啡鹼和蛋白質是構成「冷後渾」的主要成分。
其中,咖啡鹼濃度、茶黃素濃度和「冷後渾」現象呈明顯正相關。
當茶黃素和咖啡鹼的質量濃度較小時,茶湯透光率大,說明聚合後的渾濁度較小;
當茶黃素和咖啡鹼質量濃度的增加,茶湯的渾濁度增大,透光率降低,冷後渾現象變得顯著。
茶黃素
是紅茶湯的一種橙紅色色素,是紅茶發酵過程中形成的兒茶素類氧化聚合產物。
是紅茶色澤和滋味品質的特徵成分,可以說茶黃素與茶紅素是紅茶的「靈魂」。
茶黃素在紅茶中含量為0.1%~0.4%,含量越高,湯色明亮度越好,呈金黃色;含量越低,湯色越深暗。同時它也是形成茶湯「金圈」的主要物質。
茶紅素
是一類複雜的紅褐色酚性化合物。這裡小懂就不詳細介紹了(不是化學課哈哈)。
茶紅素在紅茶中的含量一般為6%~15%,是紅茶獲得紅濃湯色的主要成分,也是湯味濃度和強度的重要物質,但其刺激性不如茶黃素,收斂性較強,滋味甜醇。
不過,過高的茶紅素或較低的茶黃素與茶紅素比值會導致茶湯深暗、鮮爽度降低、品質下降。
因為冷後渾現象是判定茶黃素含量的一個標準,所以這種現象也作為評審茶葉時辨別紅茶品質的其中一個標準。
但冷後渾現象伴隨著茶紅素和咖啡鹼含量的升高,所以不能說冷後渾現象越嚴重,紅茶品質越好。一款茶的好壞,還要綜合它的其他指標。
茶葉的評審標準不僅靠湯色
同時,「冷後渾」現象是需要正確的觀察方式的,濃度、溫度、時間、審評方法。
日常泡茶不能100%引起冷後渾,所以小懂不建議大家只依賴於這種現象來判斷茶葉的品質。
參考資料:
1、《茶葉生物化學》,宛曉春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國茶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編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3、《「冷後渾」的形成與轉溶》,曾曉雄,湖南農學院基礎科學部;
4、《茶黃素和咖啡鹼濃度對茶乳酪形成的影響》,李雙、羅理勇、劉姝娟等,食品工業科技【A】。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並請註明出處。


※揭開「茶」的神秘外衣
※用保溫杯泡普洱茶到底行不行得通?
※奶茶妹妹聚餐艷壓群芳,往人群一坐區別太明顯
※黑茶的簡單梳理(三)——再說普洱
※據說不喝茶的人,看完都想喝茶了!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