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的人生觀之——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佛教的人生觀之——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摘自《佛說八大人覺經》

從第二覺知開始都把它分作兩部分,前一部分講凡夫,後一部分講菩薩。佛陀教化非常善巧方便,先告訴我們凡夫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什麼過患,而聖者的生活方式是怎樣對治凡夫的過患而成就覺醒、成就解脫的,這樣一看就非常明了。

從第二覺悟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大願法師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第二覺知多欲是生死的根本。從這裡開始每一條、每一段經文都是先描述凡夫的迷昧,迷昧的生活方式和過患,再來說明菩薩覺醒的生活方式來作為對治法。眾生由於無始無明,因此心迷昧了,心迷昧了之後就失去了跟他存在本源的聯繫,跟他的靈性生命的聯繫。雖然本具,但是不能顯用,所以猶如無源之水,因此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失去生命的安全感以後心就向外求,生起種種的貪婪和憤怒。

很多人學佛以後覺得,學佛人不可以貪心,不可以發脾氣,理論上是知道,但是做不到,遇到環境還是要貪心,還是要發脾氣,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貪婪和憤怒當然都是問題,但是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是我們的生命沒有安全感。我執著於這個渺小的色身就是我,要面對這麼一個浩瀚的宇宙,我總覺得我太渺小太弱小了,所以我拚命想多佔有一些物質,多佔有一些財產來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認為這樣我會安心一點,我的心會安全感一點,會有保障一點,貪婪就由此而起了,所以他的背後問題實際上是生命沒有安全感。

為什麼會憤怒?因為覺得擔心,因為有我執所以迷失了,覺得人家傷害我,擔心破壞我的財產,所以我很憤怒。其實貪婪和憤怒的背後是生命沒有安全感,這是問題背後的問題。

再往後來觀察,生命沒有安全感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執,因為我們的心迷掉了,我執著於這個身體是我;或者好一點點,認為身體不是我了。執著於身體是我的人,這一輩子就是為了如何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打扮得漂亮一點,這樣迷迷昧昧就過一輩子了。還有一些人他不在乎這個,說身體不是我,但精神是我,我能夠思想,所以他就很注重於自己的學術思想,很執著於自己的觀點,這個是我嗎?這個也不是我,但是凡夫因為迷昧都會執著,因為我執,所以生命不安全感的背後還是因為我執的緣故。

這樣我們就找到根源,就是說怎麼樣?要斷我執。要知道其實本來無我,對不對?這個色身不過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色法之流,物質法之流,我們的心也不過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心法之流,心理活動,哪裡有一個真正的我呢?都是剎那生滅,都是無我的。一切萬法都沒有主宰,都沒有作者,沒有受者,因為作者、受者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只有緣起的如幻顯現,這樣的時候能夠真正地知道,沒有我,現證無我的智慧,才能夠真正地斷除貪婪和憤怒的根。佛教教導說,凡夫心多貪慾是因,受種種生死疲勞的苦是果。

《佛遺教經》上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圓覺經》上也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佛名經》上面也說:「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因為貪慾、因為多欲為生死輪迴的根本。這樣我們就把前面凡夫狀態的描述「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這三句話就說圓滿了。

接下來就是描述菩薩覺醒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呢?

GIF/1K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就是兩句話,少欲是外無所貪,無為是內無所作。對外既無貪求,就不會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誘惑;內無所作就不會起妄念,就不會受慾望的驅使,當然就逍遙自在。少欲是不取於相,無為是如如不動,當然就身心自在了。身自在,就能夠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心自在,就能夠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這樣當然就是聖者的生活,就是解脫者菩薩的瀟洒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節選 自《佛說八大人覺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祖法雲地 的精彩文章:

人間修地藏法門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念解脫
修行人來說要遠離六種顛倒
地藏菩薩的一個故事:貧疾的徐良士
法寶如何供養?

TAG:六祖法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