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為最良國體」!袁世凱表態:「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民國元年(1912)元月15日,前兩廣總督袁樹勛等電請清廷明降諭旨,早定共和政體,且特授袁世凱以全權,與民軍代表組合政府,進而速開國會,選舉總統,平息戰禍。
袁樹勛為曾系湘軍遺老,歷膺朝廷重寄,其言則頗能代表部分退休高官之心聲。
孫文委託伍廷芳轉告唐紹儀,曰:「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絕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7日,清隆裕太后召近支王公開御前會議,奕劻溥倫主接受共和,其餘親貴均表示反對。
昨日,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與閣臣聯名上奏朝廷,謂大局危迫已極,民軍堅持共和,別無他求,請皇族速決進退。隆裕太后召見,袁氏再次請辭。
18日,孫文召集內閣成員討論清帝退位(及皇室優待)條件,並委託伍廷芳轉告唐紹儀。對袁氏之要求有:
清帝遜位並讓其所有大權;首都不得於北京;袁氏俟列強承認共和政府後,方得與聞政務。
此後的唐紹儀,似乎銷聲匿跡。袁世凱的其他文武親信開始走上前台。
19日,清隆裕太后召近支王公開御前會議,內閣署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署郵傳大臣梁士詒等代表其袁世凱列席。
趙氏提出,袁氏擬設臨時政府於天津,並同時取消南北兩政府。王公親貴反對,會議不歡而散。
使俄大臣陸徵祥再次電外務部代奏朝廷,請皇帝遜位,明降諭旨,慨允共和。嗣後,出使意日美德奧等國大臣亦迭電奏請。
22日,駐義大利、日本公使吳宗濂、汪大燮分别致電清內閣,請代奏速宣布共和。
吳宗濂
吳氏,江蘇嘉定人,曾任駐英使館法文翻譯,與聞公使綁架孫文並記錄其事。十五年後,他當初筆下的「廣東謀反未成、逋逃海外之逆犯孫文」,已經是共和中國的總統。
清隆裕太后諭飭內閣,仍按召集正式國會,與南方接洽。總理大臣袁世凱致電民國總代表伍廷芳,乃重提召集臨時國會公決國體。
23日,孫文致電其和談代表伍廷芳,請其提醒北京實踐停戰協議,停止清軍於陝西山西之進攻。
伍氏複電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謂,臨時國會「應俟清帝退位後,統一全國之共和政府議定選舉法,再行召開」。
26日,同盟會京津支部軍事部長彭家珍於北京刺殺清軍諮使良弼,自己當場犧牲。
良弼乃宗社黨領袖,對抗共和最強硬有力者。其被殺後,滿清王公親貴紛紛喪膽出逃,不復為民國之敵。
署理湖廣總督段祺瑞率湖北前線清軍將領四十二人通電,要求清廷降旨宣示,立定共和政體。
清廷詔封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等侯爵,袁氏奏請收回成命。
南北停戰期屆滿,副總統兼鄂軍都督黎元洪、雲南都督蔡鍔致電南京政府總統孫中山,表示若和談再議不成,全軍將士準備作戰。
27日,總統府秘書長鬍漢民到臨時參議院咨商和戰事宜。後者主戰。總統孫文遂電告伍廷芳,停戰不再延期,「民國將士決意開戰」。
伍廷芳電清內閣,到29日停戰期滿,「尚未得清廷退位確報,則前此所訂優待條件,即全行作廢」云云。
清軍第三鎮第五混成協統領(旅長)盧永祥自太原南下,連克霍州、趙城、平陽。
蓋袁氏視晉局為兵變,不列入議和停戰範圍。山西革命黨領袖閻錫山此時退居包頭苦撐待變,雄心不滅,意志可嘉。
閻錫山
30日,清隆裕太后召開御前會議,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主張遜位全終,其他親貴唯唯其詞。太后決定自行決斷。
2月1日,清隆裕太后召集近支王公和國務大臣開御前會議,擬採用虛君共和政體,君主不干預國政,並準備宣布召開國會。
民國副總統兼鄂軍都督黎元洪之代表孫武與清署理湖廣總督段祺瑞之代表吳光新商定,清軍即將北撤,促進共和。
3日,清廷任命袁世凱之親信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令效忠皇室的陳夔龍去職。至此,滿清朝廷大勢已去,不復為國內之重要的政治力量。
隆裕太后下詔授袁氏以全權,與南京政府磋商清帝退位條件。
4日,孫文告《字林西報》記者,一俟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辭總統位,並建議南京臨時參議院舉袁氏繼任。
昨日,袁氏電民國議和總代表伍廷芳清帝退位條件,涉及皇帝、皇族及滿蒙王公之待遇。今日,孫文請伍轉告清內閣,時局至此,已非停戰問題,而應南北一致,聯師北上,以定大局。
5日,孫文召開內閣會議,就時局及戰略議決如下:
清帝遜位後居北戴河或熱河;其年俸由南京臨時參議院決定;遜位詔書發表後,參院即舉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繼位總統,然須在南京任職。
署理湖廣總督段祺瑞等北軍九將領請袁氏代奏,痛斥二三滿清親貴迭次阻撓朝廷傾向共和,聲稱「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8日,袁世凱遣親信、署郵傳大臣梁士詒攜內閣所擬之清帝退位條件入覲隆裕太后。
袁氏經綜合考慮,通知南方,在清室優待條件中,「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不能更改;「遜位」二字改成「致政」或「辭政」。
馮國璋段祺瑞等北軍將領六十四日亦通電民國議和總代表伍廷芳,堅持此議。
段祺瑞
9日,清署湖廣總督段祺瑞自保定電中華民國總統孫文、陸軍總長黃興、司法總長兼議和總代表伍廷芳,提議「宣布共和之日,兩方政府同時取消」,並說,「即以(清帝)退位之時,為共和臨時政府成立之時」。
其用「退位」之語也明。
伍廷芳代表南京政府將清帝退位最後修正案電告袁世凱,「關於皇族之待遇條件及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均無異議」,但只願將「遜位」改成「辭位」。並聲明「決難再讓」。
清督撫張鎮芳、張勳、段祺瑞、齊耀琳等九人聯名請內閣代奏,請朝廷「速將明諭,宣布共和,悉以政權公諸國民」。
10日,為「清帝退位條件」中是「辭位」還是「辭政」,北方和談代表唐紹儀和南方實業總長張謇連電袁世凱。
唐氏曰,十四省軍民以生命財產力爭,專在「位」字,請內閣務懇力持辦到「辭位」二字;
張氏曰,種種優待專為「辭位」二字之代價,請袁氏萬勿遷延兩誤,敗破大局,追悔無及。
袁氏召集國務大臣及近支王公,討論並通過南京政府昨日提出的清帝退位條件之最後修正案。
11日,隆裕太后認可優待條件,決定皇帝退位。
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將朝廷即將頒發的退位詔書電告北南和談代表唐紹儀伍廷芳,轉發正副總統孫文黎元洪及其南京政府。
並致電南方,曰「共和為最良國體」,「大清皇帝既明詔遜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其中「大清皇帝既明詔遜位,則宣布之日,為民國之始基」這個說法,被後人認為,清帝退位詔書是中華民國之法統來源之一。


※完了!清朝沒有餐館:如果你穿越到「還珠格格」時代,根本吃不上炒菜
※這是為什麼?馮玉祥的口述回憶如此不可信,幾乎每句話中都能找出bug
※病入膏肓的他不能參選副總統了
TAG:近代史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