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廁訓練,我掉過的那些坑,想戒尿不濕的必看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如廁訓練的經驗總結,我曾經在訓練孩子如廁方面掉過很多個坑,但是所幸的是,後來通過學習,同時結合自己的分析, 給孩子創造了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完成了自我修復,從而找回了自信。
本文有點長,沒時間的朋友們可以直接看最後結論部分。如果你有時間,建議看全文,一些細節,也許恰好也是你所遇到的困擾。
本文適合人群:
— 在孩子如廁訓練方面有困擾的父母們。
— 因為孩子長期戒不掉尿不濕而苦惱的父母們。
— 準備積累育兒經驗的准父母們。
— 孩子尚小,將要面對孩子獨立如廁的父母們。
媽媽,我不用再keep衣服在學校了
這個9月,快五歲的姐姐去了reception,相當於國內幼兒園中班。開學前,學校安排了學生和家長同新老師見面。見到新老師,我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姐姐比較shy,最開始的時候麻煩老師問問她要不要去洗手間。姐姐的Nursery(相當於幼兒園小班)老師告訴我,reception的老師肯定不會提醒孩子上廁所的,但是在她教姐姐的這一年裡,姐姐每天都需要提醒的。新老師人很好,聽我這麼說,她說好的,讓我開學那天給姐姐帶一套替換的衣服存在學校。
開學那天,我拿著準備存學校的衣服,對姐姐說,這是你的衣服,存在學校的。姐姐則回答:「媽媽,我不用再keep衣服在學校了。」 看她這麼自信,我雖然擔心,但是非常開心。到了學校,我告訴老師,姐姐不想存衣服,她說自己不需要。然後,我帶回了衣服。
姐姐前兩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著急上廁所,她說自己不想在學校上廁所。第三天回來,很開心,告訴我:「媽媽,我在學校對老師說:I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了。」。第四天回來,又很開心,告訴我:「媽媽,我今天在學校拉臭臭了,我又對老師說:I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了。」看著她眉飛色舞,興奮之情洋溢不斷,我知道,姐姐終於跨越了在學校如廁這個困難了。
錯誤從「把尿」開始
在學校如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姐姐,姐姐幹什麼都很自信,唯獨這件事很不自信,是有原因的。
姐姐2歲前,我是職場媽媽,當時做了甩手掌柜,很少考慮如何帶孩子,完全丟給老人。老人喜歡把尿,加上姐姐的尿布疹比較嚴重,不到一歲,白天就不兜尿不濕了,都是把尿。
在《善解童貞1》一書中,胡萍老師把「把尿」的範圍擴大到了成人不斷提醒或者要求孩子大小便,因為成人的提醒和要求會干擾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會破壞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
老人家雖然不至於強迫姐姐排尿,但總是不斷地觀察姐姐有沒有想排尿的徵兆或者看時間差不多了,就想方設法讓姐姐排尿,防止尿濕褲子。
正常的排小便控制系統應該是:膀胱充盈的信號—>反射到大腦—>大腦發出到洗手間的信號—>到洗手間排便。
由於長期的把尿,一方面姐姐的膀胱一直沒有充盈過,另一方面姐姐反射到大腦的信號不是膀胱充盈的信號,而是大人的指令。孩子每一次膀胱的充盈,對尿道括約肌都是一次刺激,尿道括約肌功能在不斷地經過膀胱充盈刺激之後逐漸成熟,但是被把尿的孩子,他們失去了刺激的機會,因此他們的括約肌發育會滯後。
「有尿要提前說」產生的心理壓力
姐姐2歲的時候,二寶出生了,我休產假在家,有了照顧姐姐的機會,開始和老人商量,不要把尿,任由姐姐尿濕。但是姐姐在尿濕之後,總是被告誡:「有尿要提前說」。姐姐應該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兩歲兩個月的她,很無奈很沮喪地對我說:「媽媽,我就是要尿濕、尿濕、尿濕,不斷地尿濕!」這麼小的年紀,說這樣的話,我一邊是驚訝,一邊是心疼。
後來參加了一次金寶貝組織的「兒童性心理發展」的講座,講座推薦了胡萍老師的《善解童貞》。看了書以後,我才知道,一歲半至三歲期間,孩子進入肛欲期發展,此時孩子需要了解自己膀胱最大的容量,因此會出現憋尿的情況,直到
憋不住,然後尿在褲子里。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有些明顯一些,有些不太明顯。在這個階段,大人會看到孩子到處亂晃、或者跳啊跳,努力憋住自己的小便。在這種情況下,大人經常會提醒孩子快去上廁所。我就干過這種事,而且會有火氣,幹嘛非要這樣把自己憋到不行了?但是,孩子要通過這樣的憋尿過程,才能找到「排尿臨界點」的感覺,這個「排尿臨界點」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怎樣的感覺就是要尿褲子了。它的作用在於知道「排尿臨界點」的感覺以後,為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上廁所。比如,我們成人在開會或者看電影的時候,有了便意,我們會知道到了什麼時候我們必須要去洗手間,再多忍一分鐘都不行,這項能力就是在肛欲期發展起來的。
由於姐姐有過把尿的經歷,姐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育明顯滯後,姐姐一直頻繁尿濕到三歲多。但是,自從了解了孩子排便發展的知識以後,再遇到姐姐尿濕的情況,我都會默默地幫她換掉褲子,然後告訴她,尿濕了沒關係的,而不再囑咐「有尿要提前說」。
沒有了心理壓力,姐姐慢慢會自己控制小便了,逐漸地,姐姐在家裡能夠自己去洗手間,獨自完成整個如廁的過程。
《善解童貞1》一書中寫道,如果發展得順利,一歲半的孩子,就會控制住自己的小便,加上那個階段語言開始發展,孩子會告訴大人自己要上廁所。妹妹就是在一歲半的時候,自己會說尿尿的,那時候她會說的話不多,但是「尿尿」卻說得很好。
因為大人對排便的干涉,姐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就這樣推遲了一年多。而且排便這件事顯然成了她的壓力源,導致她後來去了幼兒園,有尿也不會告訴老師,而是選擇尿濕。
在學校仍然會尿濕
姐姐三歲半的時候,我們來到巴林,姐姐進入當地國際學校的幼兒園,在學校,姐姐會尿濕。問姐姐,為什麼不去洗手間?她說自己不想告訴老師。在家裡能夠獨立完成如廁,說明排便控制系統已經發育好了。那麼就是心理的原因。
在這個國際學校里,雖然是三四歲的孩子,老師也是不會問孩子們要不要去廁所的,都是孩子們自己想去廁所了告訴老師,然後自己去。由於姐姐尿濕次數比較多,最開始老師每天都問姐姐要不要去洗手間?等老師問了,姐姐才會去。有一次老師告訴我,她打算不再提醒姐姐了,要等姐姐自己說出來。但是姐姐一直不說,所以老師只好又去提醒她。不過老師後來也不提醒,冬天的時候穿得多,姐姐經常在學校尿濕了老師沒發現,她也不告訴老師,然後一直濕著褲子回家。每次我看了都很心疼,但是基本都是說「沒關係,換了就好,冷不冷呢?」還好,巴林的冬天沒那麼冷。心理上的事情,除了接納的態度,我幫不上再多的忙,只能等姐姐自己克服。
Nursery學年結束時,老師對我說,去了reception以後,老師是不會提醒上廁所的。因此,要想辦法讓姐姐自己speak out。這才有了我最開始提到的擔心。在暑假的時候,我告訴姐姐這個情況,她挺擔心,說自己不想去上reception。好在,現在她完全克服了。
戒掉夜間尿不濕
姐姐四歲多的時候,我打算把她晚上的尿不濕戒掉了。本來我是相信,孩子戒尿不濕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什麼時候早上起來發現尿不濕是乾的,就是孩子脫離尿不濕的時候。後來,我發現姐姐的尿不濕不是越來越干,而是越來越鼓。最讓我擔心的是,姐姐每次尿了以後自己都不知道,不會醒來。這讓我懷疑,姐姐的大腦已經把尿不濕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了,這已經不是發育的問題了,而是排尿習慣的問題了。
正常的夜間排尿應該是:膀胱充盈的信號—>反射到大腦—>大腦發出排尿的信號—>醒來—>到洗手間排便。但是長期依賴尿不濕的結果就是:膀胱充盈的信號—>反射到大腦—>大腦發出排尿的信號—>排在尿不濕里。這樣,完全不需要醒來這個過程了。如此一來,戒尿不濕是遙遙無期的事情。
我曾經也想嘗試把孩子叫醒帶去洗手間,但是如果一直依賴父母的喚醒,孩子就沒有被自己膀胱充盈的信號叫醒的機會,晚上排尿的事情就變成了大人的事情,這顯然不行,孩子需要自己完成。
最終我選擇的方式就是:創造促進她改變夜晚如廁習慣的環境。具體做法就是不給她兜尿不濕,任由尿濕,然後她被濕漉漉的床單叫醒,慢慢地轉移到憋尿,最後到尿濕之前醒來,就和白天戒尿不濕一樣。我相信人的大腦,會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作出不一樣的回應方式。
確定自己的策略以後,我買了保護整張床的隔尿墊和換洗床單,然後告訴姐姐,她長大了,不能再兜尿不濕睡覺了。因為聽說自己長大了,姐姐蠻高興的,就答應了。培養一個新習慣,至少要三個月,三個月是轉折點,真正養成還要更久,因此我做好了長期洗床單的心理準備。姐姐從最開始的一個晚上尿濕三次,慢慢減少到一個晚上尿濕一次。從最開始尿濕了自己不知道,都是我發現了幫她換掉,到後來尿濕以後會叫媽媽,再到最後想尿尿了自動醒來。大概花了半年時間,姐姐就不再尿床了。
這就是,我所謂的創造改變如廁習慣的環境。抽掉尿不濕,然後給孩子充足的時間來調整。堅持洗半年的床單並不容易,期間也有過糾結,但是除了堅持和接納,我別無選擇。自己種下的苦果,只有自己摘掉。期間千萬不能責怪孩子,孩子尿床了,一般都是不好意思的,我們要說「沒關係,沒關係,換乾淨就好。」只要孩子沒有心理負擔,一切就會順利了。
尿不濕兜到幾歲?
很多媽媽會問,尿不濕兜到幾歲?這個我真的回答不上來,但是在養育了兩個孩子以後,我想回答的是,尿不濕兜久了未必是一件好事情。我記得以前經常會看到一些文章,說國外的孩子兜尿不濕都會兜到很大,直到孩子自己說不需要了為止。我沒有親自了解過,不清楚。
在給姐姐戒尿不濕的時候,妹妹兩歲多。那時,妹妹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會哭醒,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哭,於是抱起來哄,後來發現人家就是為了想尿個尿,尿了以後就重新睡著了,只是當時是尿在尿不濕里。我突然想起來,姐姐兩歲多那會兒也是這樣,晚上被尿憋醒,大哭,然後尿掉重新睡著,但是再後來,姐姐就不哭醒了,就是翻個身,然後默默地尿在尿不濕。
我認為孩子能夠被尿憋醒的那個階段,是脫離尿不濕、改變晚上如廁習慣的好時機。因此,在給姐姐戒尿不濕的時候,我計劃把妹妹的也一起戒了。生怕錯過了妹妹這個能被自己尿憋醒的階段。姐姐戒尿不濕用了半年,而妹妹,一個月不到就戒掉了,後來真的就沒有再 尿過床。
因此,讀懂孩子的信號、細心觀察孩子很重要。在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的時候,是不是用其他方式在告訴你,我不需要尿不濕了?妹妹在一歲多點的時候,白天給她兜尿不濕,她會說不要。妹妹不喜歡在尿不濕里尿尿,覺得不幹凈。這個時候,就是戒掉的時候了。有些孩子,在月子里就會表達出這個意思了,兜著尿不濕就是不尿,哭啊哭,解開尿不濕就尿了,尿了就好了。
所以啊,讀懂孩子最重要。
力是省了,代價也付了
記得我生完妹妹以後,想調理身體,去拜訪一位中醫。說起養孩子的事情,醫生問我,孩子遺尿嗎?我說我家孩子睡覺都是兜尿不濕的。然後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他治過一位小姑娘,很大了,都還不會說話,身體也很差。小姑娘的媽媽帶著孩子來找他幫忙看看。他才知道,小姑娘的媽媽一直給她餵奶粉,因為這位媽媽聽說奶粉很有營養,孩子喝了好處多多。這位醫生判斷,是因為小姑娘天天吸奶嘴,嘴巴的咀嚼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影響了口腔發育,導致不會說話。後來他沒給人家開藥,就是讓人家把喝奶改為吃飯,慢慢的,小姑娘話也會說了,身體也變強壯了。
你可能會問,這和戒尿不濕有什麼關係?我剛開始也是這樣疑惑的。接著,醫生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的人,圖省力,發明了各種東西,力是省了,也是有代價的。你知道嗎?一個半歲孩子的大腦,睡覺的時候就有控制自身小便的能力了。」我當時不懂,沒放心上。直到給姐姐戒夜晚尿不濕的時候,才想起他的話,一身冷汗呀,姐姐那會兒剛兩歲,如果有心學習一下也許就不會走這麼多彎路了。
的確,這位醫生說得很有道理。看看我們的周圍,因為有了奶粉,很多孩子反而沒有母乳吃了,變成了需要天天提倡母乳餵養,而事實上,母乳本來就是母親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太依賴,奶粉也好,尿不濕也罷,遵循自然規律最重要。想想我們小時候,誰不是尿床長大的?老人家說,每養大一個孩子,都要用壞好幾條被子。
總結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孩子如廁方面走的彎路、學習到的知識、總結的經驗。既然是彎路,自然比別人走得要長,經驗也要多。因此,在此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有相同困惑的父母有所幫助。
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幾點:
1. 孩子自身能夠逐漸發展起身體排便控制系統,父母切勿干涉。
2. 孩子的身體排便控制系統的形成會經歷四個階段:尿道括約肌發育尚不完善階段(大約1歲前)、尿道括約肌逐漸發育成熟階段(大約1歲~1歲半)、肛欲期發展(大約1歲半~3歲)、繼續調整大小便控制系統,尋找憋尿臨界點然後完成發育(大約6歲前完成)。希望了解更多理論知識的請查閱《善解童貞1》
3. 不要給孩子把尿。「把尿」除了強迫孩子大小便,還包括了不斷提醒孩子大小便。
4. 面對孩子尿濕,不要責怪、呵斥、打罵,要接納。就像孩子在學會分享之前,必須要先經歷擁有。孩子在學會控制自己的小便之前,必然要經歷尿濕。父母越是接納,孩子尿濕的時間就越短。
5. 如果孩子的排便系統已經遭到破壞,也不必過分擔心,孩子會尋找機會自行修復。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修復所需的寬鬆環境,以及足夠的耐心來等待這個階段的順利渡過。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和老師溝通,請老師也持相同寬容的態度。實在不行,就在家裡等孩子發展好了再上學。
6. 要警惕對尿不濕的過度依賴。不要把尿不濕變成了移動的廁所。在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告別尿不濕,改變如廁習慣。關鍵在於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
7. 如果已經依賴尿不濕太久,變成了孩子的如廁習慣,那麼父母需要主動幫助孩子改變習慣,改變就有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養成新的如廁習慣,首先要做的是扔掉家裡所有的尿不濕,不要畏懼孩子尿濕褲子、尿濕床單,養成新的習慣不是一觸而就的事情,需要一點一點改變,孩子越大可能改變起來越慢,父母切忽著急,耐心等待孩子的自動調整。


※北大教授:如果您的孩子在3 18歲,請花5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產婦如願生下四胞男嬰,竟因「它」在產後離家出走,扔給丈夫承擔!
※懷孕期間准媽媽該怎麼調整自己的情緒呢?
※這10種病是很容易遺傳給孩子的,父母當留心
※為了優生優育需要做產前診斷,但你知道產前診斷主要是診斷哪些遺傳病的嗎?
TAG:育兒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