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你做的遠比你說的重要(二)

如何理解你做的遠比你說的重要(二)

什 么 叫 分 化 呢?

說的簡單一點,一個孩子在長大特別是到青春期18歲的時候,他需要做到兩點他才能真正的長大,真正的獨立,真正的讓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步入這個社會。第一點,他需要學會把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分開,第二點,他需要學會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感受區分開來,他需要清楚什麼是別人的感受,什麼是我的感受

比如說當他看到他的媽媽哭或者說他的爸爸嘆氣的時候,他能夠知道,他能夠體會,我的爸爸或者說我的媽媽此刻非常的悲傷,但是我雖然能體會到他們的悲傷,我也能分清楚這是屬於他們的情緒,這不是屬於我的情緒。換句話說他既能夠體會到別人的不容易,但是也能夠給自己足夠的空間,不至於讓自己過度的捲入到別人的情緒當中去。那這就是我們說的分化。

最近有一個詞用來形容分化不良非常的常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媽寶男或者說巨嬰,這個情況在我們上一次的課裡邊提到。像這樣的一種社會現象實際上它就是在講一個分化的問題,就是許多所謂的巨嬰,他們實際上可能在小的時候過多的被捲入到了父母的情緒當中,這個糾纏實際上是雙向的,很多時候不只是孩子需要父母,反過來父母也需要孩子,而且你會發現那些特別需要孩子的父母,他們往往在自己的婚姻生活當中都過的不太如意,那往往當他們在夫妻生活當中過的不太如意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者說把情感需要轉到孩子的身上。

那大家可能聽過一首流行歌叫《聽媽媽的話》,那裡邊就大量的抒發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兒子他對媽媽的這種類似於,有一半類似於母子,有一半類似於伴侶之間的感情的這樣一個意思。

這個時候父母也需要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個時候父母當中某一方他們對這個孩子過度的關注或者說過度的一個保護,就很容易使得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在有了自己的下一代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把這種過度保護和過度照顧的模式也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曾經就見過這樣一個案例,那個案例裡邊是那個妻子跑來找我的,她就說我和我老公結婚那麼多年,我就從來沒有覺得我老公真的是有一天是屬於我的。她說我的老公雖然嘴巴說在這個世界他的媽媽和我是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並且我是更重要的那個女人,但是不管哪次我和我的婆婆吵架,我的老公總是毫不猶豫的站在我的婆婆那邊。後來就去問了她的老公,她的老公就說,實際上我媽媽年輕的時候很可憐,我的爸爸就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在外面有其他的女朋友所以說就父母離婚了。從那以後這個媽媽就把這個大兒子和女兒一手把這兩個孩子帶大。那麼在這個媽媽的眼裡邊這個兒子就是她的心肝寶貝,那麼在這個兒子眼裡邊這個媽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女人。

他們糾纏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夫妻兩個人結了婚以後他們晚上睡覺卧室的門從來不關的,然後這個丈夫每天早上睡好覺以後開口第一個叫的人不是自己的老婆而是叫的是自己的媽,他會問自己的媽媽說,媽媽我那件襯衫在哪裡,媽媽我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裡,然後最誇張到這個媽媽每天早上在她的兒子醒來之前會專門提前起來,然後把這個兒子的牙膏擠好,擠到牙刷上面,然後把牙刷放在漱口杯上面,然後再幫這個兒子把這個漱口杯倒滿水,然後這個媽媽會非常貼心的幫她的兒子的漱口水倒成是溫水,因為說溫水刷牙對口腔比較好,那你就可以看到在這個家庭裡邊,這個媽媽和這個兒子之間的糾纏是非常非常的緊的,情況就被這個兒子全部體會和學到了心裡邊去,就出現了一個什麼結果呢?

就是這個兒子他自己成了家以後,他自己有了一個女兒以後,他對這個女兒的照顧也是非常非常的細緻,後來這個女兒大概都已經到13歲了,13歲已經到青春期了,就開始希望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朋友圈子了,這個爸爸就要求這個女兒必須每天要把手機帶在身上,每天必須要早中晚各打一個電話給他,後來就問他說你為什麼這麼擔心自己的女兒,這個爸爸他就說,我就覺得這個很正常啊,因為你看我小的時候甚至現在我都是大人了,我媽媽還這樣的保護我,所以我也需要這樣保護我的女兒。我對我的女兒那麼好,她也應該反過來回報我,她應該怎麼回報我呢,她也應該關心一下我工作累不累,關心一下我身體好不好。我的女兒也應該比如說每個周末都要在家裡邊吃飯,不能隨便大外面和朋友們玩到很晚。

當然這種方式有一定好處,就是可以保護這個女兒可能在外面少受欺負,因為你不出門。但是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引的這個小姑娘非常的憤怒,這個小姑娘甚至憤怒到說開家長會都偷偷的瞞著不告訴她爸爸,她就覺得讓我這個爸爸去學校裡邊給我開家長會是特別丟臉的一件事情。其他同學的父母都不會像這樣保護他們,偏偏我的爸爸是這樣。

這時我給了這個爸爸一個小小的建議。

就是讓他一周當中,周一到周六選三天,這三天當中他就是按照養那種三四歲的小寶寶的方式養他這個14歲的女兒,另外三天他就真的把這14歲的女兒當作一個14歲的大姑娘來看,星期天就是讓這個爸爸自己選,你是希望把里的女兒當三四歲的小寶寶養還是當作14、15歲的大姑娘養。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以後,這個爸爸自己做出了選擇,他就覺得把這個大姑娘當三四歲的小寶寶養也是挺累,那還不如索性就讓她變成一個大姑娘,這就是我們說的分化不良,過度的糾纏。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家庭當中的不安全感也非常容易在親子互動當中傳遞下去。說到不安全感,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樣的理解,但是在心理學上面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依戀,來解釋這種不安全感,因為依戀理論是非常複雜和龐大的,我們在這邊就不做細細的一個解釋了。那簡單一句話,一個父親或者母親,他在童年的時候和他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相處的時候體會到的關於人際關係是不是可信,是不是足夠安全的這種經驗會明顯的影響到她成年以後和她自己孩子互動的方法。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她來了以後找我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她經常會莫名其妙的擔心她的女兒身上會發生什麼不測的事情,那她自己最開始也說不清楚這種擔心是從哪裡來的,她擔心到什麼程度呢,她擔心到的程度也是像前面那個爸爸一樣,要求她的女兒每天出門的時候,上地鐵的時候要給她打個電話,到學校要打個電話,中午放學了要打個電話,然後吃完飯要打個電話,反正他的女兒就是一天當中上課,下課,就經常需要給媽媽打電話,後來她的女兒就受不了了,後來我就問這個媽媽,我就說你這樣的一種感受,每次就覺得女兒那邊不確定的時候這種不確定的感受以前有過嗎。後來這個媽媽仔細想了半天,她終於想起來,實際上這種感受是在她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感受。

怎麼回事呢,她小的時候她爸爸媽媽是在離他們家鄉比較遠的一個半山半城鎮的一個地方工作,她的爸爸媽媽相當於是駐紮在那邊的礦工,然後她的爸爸媽媽每天就需要早上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走路翻過半座山到山的那邊去工作,然後要到晚上天黑的時候才會回到家裡邊來,有時候甚至如果遇到加班的時候這個爸爸媽媽就不回來住了。

那大家就知道,那個時候那種礦工設備的開採不是非常的安全,經常有礦難發生,然後這個媽媽她就說我現在都還記得,我當時每天早上天不亮看到我爸爸媽媽出門,然後我就在下午放了學以後他們還沒有回來,我就搬一張小板凳坐在我們那個家屬大院的門口,就看著我爸爸媽媽回來的那條路的方向,就一直看著他們回來。有時候我就根本盼不到我爸爸媽媽回來,因為那個時候電話也不是非常的普及,有時候即使我爸爸媽媽不回來我也不會知道,而往往有時候我就會看到那條路急急忙忙的會有人跑過來,或者說會有我爸爸媽媽的其他的同事跑過來,有時候甚至會看到其他的同事會把一些在礦區裡邊遇難的工友的屍體抬過來。從那個時候她心裏面就默默的立下了一個隱形的誓言。那就是什麼呢,確保能得到家人任何的可以得到的消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得不到消息的話可能就意味著不知道家人是生還是死,潛移默化的移植到了她和她女兒相處的過程當中。

(待續)

作 者 介 紹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蕾心理諮詢師 的精彩文章:

TAG:春蕾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