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皇帝建國後大肆屠殺功臣,原來是這樣東西在作怪

此皇帝建國後大肆屠殺功臣,原來是這樣東西在作怪

眾所周知,劉邦是個很務實、善於納諫、會籠絡的人,最終戰勝項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大漢帝國。然而,正如人無完人一樣,劉邦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他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那就是一個「怕」字。

怕什麼呢?求穩怕亂。要知道劉邦出生貧寒,因此,他手中的權力一點一滴擴大時,他的心裡的滿足感也一點一滴加強。而這以後,劉邦在權力這條路上精心維護,最終實現了癩蛤蟆向白馬王子的轉變。但是草根出的他存在過於嚴重的求穩怕亂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過於自卑。

這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劉邦是揮之不去的。從小受人岐視,長大了受人壓迫,中年被人追趕,直到年過半百才被萬眾景仰。這是一個發家的過程,也是一個脫變的過程,但劉邦直到死,恐怕心裡還是無法消除那種如影相隨的自卑感的。比如說,他首先攻入咸陽,降服子嬰後,他對宮中之物進行了封存,不敢動一絲一毫,甚至連宮女也能坐到坐懷不亂。這其中固然有蕭何的勸阻之功,但恐怕劉邦內心自卑或多或少還是存在的。

試想想,劉邦革命之初,會想到自己能成為第一個佔領咸陽,推翻暴秦的人嗎?顯然沒有想到,在群雄並起的年代,他無論出身還是蓄備都不如其它革命英豪們,他雖然有「取而代之」遠大理想,但在這個程中,他其實還是有所保留有所收斂的,因此,面對這突出其來的大功和良好局面,他在高興之餘顯然還是心有餘悸的,顯然還是心有顧慮的。經過蕭何的提點後,他馬上就做到了守身如玉,與其說他明白了對手項羽的強大,不如說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再比如,他建立漢朝後,在慶功宴上,他當著眾人的面說了這樣一句話:要說運籌建策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那我比不上張子房;要說管理國家,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保證物資和糧食供應,那我也不如蕭何;至於統領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之士,我能夠恰當地使用他們,這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道理。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信任,這才是她白給我的根本原因啊!劉邦的話固然有謙卑之言,但更多的卻是道出了他成功之道。但如果再深挖內究,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劉邦說這話還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自卑。

為什麼這麼說呢?劉邦自己說自己這裡不如蕭何,那裡不如韓信,其實是事實。相對於項羽的勇猛無比,正真正義,本領強大。劉邦就顯得低矮多了,論才華他沒有才華,論武功他沒武功,按照當時標準,酒囊飯袋一個,地痞流氓一名。的確,吃喝嫖賭,他樣樣精通;陰險狡詐,他頭頭是道。因此,在蕭何、張良、韓信舉世無雙的大才子面前,他自漸形穢、自嘆不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超級不自信。

有讀者會問了,如果劉邦不自信,他會歷經磨難面最終脫穎而出嗎?其實,大家只看到表面,沒有看到實質。劉邦的確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和自卑如出一轍,相輔相成。沒有豐厚的家底,沒有強硬的後台,沒有強大的關係網。一切都要靠自己,面對風雨,而臨生存,陷入絕境時,動搖甚至絕望也就在所難免了。

比如說劉邦剛開始革命時,獲得的第一桶金——拿下沛縣時,別人請他「對號入座」當大王時,他拒絕了,經過三番五次的勸與推,最終劉邦「勉為其難」地做出這樣的決定:當大王就不必要了,就當個沛公吧。劉邦的推讓,固然是其成熟的政治手段的展現,但另一個因素卻也是不可避免地存在,這便是不自信。

的確,劉邦在革命之前,帶著百十號人馬整天躲在深山老林里,並不敢公然與朝廷作對,如果不是陳勝、吳廣扯大旗第一個站出幹革命,他還不知道要過多久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呢!眼看革命的春風吹遍五湖四海,眼看時機已到,他這才率眾而出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沛縣來了個一窩端。這說明他一開始還是對自己的實力有自知之明,對幹革命缺乏自信。而兵不血刃地拿下沛縣後,他知道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並沒有因此就完成質的飛躍,並沒有鳥槍換大炮,秦朝政府肯定不會讓他有好日子過下去,更大的風雨肯定還在後面。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推託眾人擁立為王的機會,那是不自信的表現,他應該做好了隨時撤離的準備。

再比如在廣武澗和項羽進行了長久的對峙後,項羽因為後方糧草供給不足已是軍心不穩,而這個時候劉邦在爭霸中佔據優勢後,卻主動提出了「議和」的請求,結果項羽正求之不得,答應不迭。這也是劉邦在長期和項羽爭霸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慣性一種思想,總是把自己當弱者當下手,這自然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如果不是張良、陳平等人將計就計,在項羽撤軍之時,主動撕毀條約,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恐怕劉邦要想得天下,還得多經過數年的磨礪。當然,熬到最後,還不知道最後誰能笑到最後呢?當然,劉邦儘管對自己在某些時候表現出了超級不自信,但卻通過作秀、補台等方式進行了很好的彌補,對於別人來說,一般人是很難發現也很難做到的。揚長避短這個成語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闡述這一點。極具諷刺意義的是,劉邦儘管在整個楚漢爭霸中不自信就一直伴隨著他,但一直超級自信的項羽到了最後時刻也不自信了,在兵敗下亥,面臨四面楚歌時,儘管他還有數萬之眾,但他卻選擇了孤身而逃,這說明他已經完成從自信到不自信的轉變。

最後,過於自私。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從農民出生的劉邦同樣離不開這種小農意識。因此,自私自立之心一直包圍著他。在彭城之城逃亡過程中,為了自己活命,不惜把自己的一對兒女推下馬車,就足以說明劉邦的殘酷無情,而這個殘酷無情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自私心裡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再比如說劉邦踩在項羽的屍骨上號令天下後,他並沒有如釋重負,而是選擇了打壓功臣,於是乎,韓信、英布、彭越等立過赫赫戰功的人被他用妙計一個個斬盡殺絕,就連他最為信任的兩大功臣兼朋友蕭何和張良也不放過。好在蕭何和張良都是聰明絕頂之人,他們對劉邦的想法知之肚明,都及時積極地做出了應對之策。總之,劉邦對手下的功臣防備得非常周到則細緻,而群臣在他手下做事,個個都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掉入萬丈深淵。

單從這一點來看,擁有自私、自私、超級不自信這三個嗜好的劉邦其實是比項羽還可怕,而劉邦這種可怕,就是自私心裡的最直接的體現,總是擔心害怕別人謀權奪位,所以才會做出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的人草菅人命之舉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邦 的精彩文章:

高祖劉邦,曾經的地痞流氓!
面對死亡,詩人是啥態度(三)
此名將為逃避追殺,入戶為奴,主子知情後找了一牛人,結果神逆轉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