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作品尺寸:34.2 x 364.5 cm 題跋尺寸:34.6 x 206.7 cm

手卷 水墨紙本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收藏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湖州妙嚴寺記 展開圖(點擊圖片可放大觀賞)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湖州妙嚴寺記》題額六個大字為篆書,其餘整幅作品以楷書書寫,字跡勻稱,筆勢圓勁流麗,結構布局端莊秀美。筆畫開張舒展,點畫精妙,使轉靈活,於莊嚴規整中見瀟洒俊逸,具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是後人學些趙氏楷書的最佳範本。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湖州妙嚴寺記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撰

撰文作者牟巘(獻甫),四川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少卿,後因元軍攻陷臨安,即謝門不出,不願入仕,隱居湖州故里南園三十六年,與趙孟頫為鄰,卒年八十五。趙孟頫以皇室貴胄的身份與大其二十七歲的牟巘交往,並留下了很多合作,趙孟頫所書的許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寶雲寺記》、《嘉興重修儒學記》、《湖州妙嚴寺碑記》等,幾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趙孟頫不書的程度。

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趙孟頫

此作未署書寫年月,但據他所署的職銜---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可推測此卷當書於至大二年(一三○九)七月以後,或次年九月以前。據楊載《趙文敏公行狀》記:「至大已酉(二年)七月,升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勁農事。未上。仁宗皇帝在東宮,遣使者召。」可知這個職銜雖被任命,卻未上任,此時正在湖州家中,至次年九月,他才應召赴大都(今北京)。因知此卷是他五十六或五十七歲時的作品,正是他中期稍晚時的作品。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妙嚴寺本名東際,距吳興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東接烏戌,南對涵山,西傍洪澤,北臨洪城。妙嚴寺原名東際寺,位於雙林鎮榮家土斗村和練市鎮竹子土斗村交界處,距練市的徐林村3華里。《湖州妙嚴寺記卷》中的烏戌就是烏鎮,涵山即含山,洪澤就是兩村交界的洪澤塘河,洪城是馬腰的洪城(省級文保單位),如今兩村交界處的妙嚴寺已經沒有了,但是妙嚴寺西側的三孔石橋——妙嚴塘橋還在。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湖州妙嚴寺記卷》寫在烏絲欄白紙上,字大寸余,除題額外及文首名稱,

撰文、書文人名不計,全文84行,每行9個字,共756字。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湖州妙嚴寺記》是牟巘撰文敘述妙嚴寺當時建寺、刻印《華嚴經》、《法華經》及藏《大藏經》等情況。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牟巘撰文敘述妙嚴寺當時建寺、刻印《華嚴經》、《法華經》及藏《大藏經》等情況。

據題識,此《湖州妙嚴寺記卷》當時歸僧人雨俺所有,《湖州妙嚴寺記卷》保存完好如新。民國初年此卷歸大收藏家葉恭綽(譽虎)收藏(葉解放後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北京畫院院長)。後由大收藏家譚敬(區齋)收藏,此卷由譚妻帶到台灣,1970年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收藏。

【趙孟頫】

趙松雪(1254—1322),即趙孟頫 。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牟巘】

牟巘(1227~1311)字獻甫,一字獻之,學者稱陵陽先生,井研(今屬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屬浙江)。以父蔭入仕,曾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賈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1276)元兵陷臨安,即杜門不出,隱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陽集》二十四卷(其中詩六卷)。

元代大文豪黃溍對牟巘的道德文章推崇備至。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則記錄:「然自大官顯人過吳興者,必求大理公,拜床下得一言而退,終身以為榮。」可見牟巘在當地的聲望與影響。

牟巘、牟應龍父子與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出生時,牟應龍八歲。趙孟頫是地道的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牟應龍先祖蜀人,從其祖父牟子才(?-1265)始,遷居吳興,吳興是牟應龍的出生地。相仿的年齡,又生活在相同的地方,這為二者後來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說到牟應龍與趙孟頫的交往,不能不提到牟應龍的父親牟巘.牟巘(1227-1311),南宋時為大理少卿,宋亡不仕,有《牟氏陵陽集》二十四卷。

黃溍《文獻集》卷六《隆山牟先生文集序》稱:「若昔宋東都盛時,眉山蘇氏父子出而蜀之文章被于海內,渡江後,疆圉日蹙,衣冠流散,而蜀之文章萃於東南及其既久也,百年之遺老相繼淪謝,而陵陽牟氏父子遂巋然為蜀士之望,以耆年宿德擅文章之柄而雄視乎東南者,大理公一人而已。」對牟巘的道德文章推崇備至。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則記錄:「然自大官顯人過吳興者,必求大理公,拜床下得一言而退,終身以為榮。」可見牟巘在當地的聲望與影響。

無疑,牟巘以其道德文章成為當時學子們效仿的對象,皆以能與其交往為榮。趙孟頫以皇室貴胄的身份與大其二十七歲的牟巘交往,並留下了很多合作,趙孟頫所書的許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寶雲寺記》、《嘉興重修儒學記》(上述兩種見《金石文考略》卷十六記載)、《湖州妙嚴寺碑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六記載)、《嘉興路儒學碑》(《六藝之一錄》卷九十九記載)、《忠烈廟記》(《吳都文粹續集》卷十四記載)、《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記》、《玄妙觀三門碑銘》(上述二種見《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記載),幾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趙孟頫不書的程度,如上述《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記》、《玄妙觀三門碑銘》都是趙孟頫懇請,牟巘才撰文的(《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

大德元年(1297),趙孟頫還書牟巘詩卷,以供友人摹刊(《桐江續集》卷二十三)。牟巘去世後,趙孟頫撰寫《牟巘墓志銘》(《吳興備志》卷二十四)。而牟巘《牟氏陵陽集》收錄的《簡趙子昂君》、《十日菊為子昂壽》(上述二種見《牟氏陵陽集》卷一)、《別趙子昂》、《十七日謝趙子昂孟能靜及諸親友》(上述二種見《牟氏陵陽集》卷四)也記錄了他們之間不同尋常的友誼。牟巘還為趙孟頫所書《文賦》作題跋,對其書法大加讚賞(《石渠寶笈》卷五)。

趙孟頫與牟巘不一般的交往很自然地延續到了下一代牟應龍身上。

牟應龍遺傳了其祖父牟子才、父親牟巘的基因,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作文的天賦,「稍長,警敏過人,日記數千言作為文章,志趣高邁。」(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宋亡時,牟氏父子二人均已退不任事,閉門做起學問來,「一門父子自為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於諸經皆有成說。」(《元史》一百九十卷)而牟應龍於其父親,在道德文章上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應龍為文,長於敘事,時人求其文者車轍交於門,以文章大家稱於東南,人儗之為眉山蘇氏父子。」(《元史》一百九十卷)共同的愛好與追求,讓當時吳興的青年才俊自然地匯聚在一塊,他們游于山水之間,詩詞唱和,抒發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好不愜意,而其中的佼佼者趙孟頫、牟應龍、蕭子中、陳無逸、陳仲信、姚式、錢選、張復亨,被時人號為「吳興八俊」,他們皆能詩,虞集嘗稱:「唐人之後,惟吳興八俊可繼其音。」(《吳興備志》卷十二)趙孟頫的相關文獻記錄了他與牟應龍的交往。

1305年中秋,趙孟頫和朋友相聚於吳興芙蓉洲,飲酒填詞賞月為戲。牟應龍用蘇軾韻作詞贈與趙孟頫.芙蓉洲也是趙孟頫與朋友們常登臨暢遊之地。面對皎皎升起的一輪明月,回憶起年輕時朋友意氣風發的聚會,聯想起多年來官宦生涯的奔波顛沛,趙孟頫不禁感慨萬千,以一首《水調歌頭》回應牟應龍,對時空交錯與命運變幻的感觸都濃縮在一句「卻憶舊遊處,回首萬山間!」該詞收錄在《松雪齋集》卷十:水調歌頭與魏鶴台飲芙蓉洲,牟成甫用東坡韻見贈,走筆和之,時乙巳(1305)中秋也。

行止豈人力?萬事總由天。燕南越北鞍馬,奔走度流年。今日芙蓉洲上,洗盡平生塵土,銀漢溢清寒。卻憶舊遊處,回首萬山間!丁亥(1287)秋與成甫會八詠樓,故云。

客無嘩,君莫舞,我欲眠。一杯到手,先醉明月為誰圓?莫惜頻開笑口,只恐陳跡樂事,樂事幾人全。但願身無恙,常對月嬋娟!

晚年的趙孟頫回到家鄉吳興,準備終老於此。

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對老朋友的思念也愈來愈深切。在給牟應龍的一封信中,他如此說道:再拜成甫宰公致政老兄,孟謹封。孟頫旬日不面,仰馳如謁,得示承體候無恙,深以為慰。仆病體兩日來稍似小減,然亦未見其復常之漸,心甚憂之,但得腳腫小退,氣不滯急知飲食之味,已為幸矣。天日晴暖,不妨略過作半日談,甚遲公來也,孟頫再拜。成甫宰公致政老兄閣下,閏月七日。

此信札見《趙孟頫雜書四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據單國強先生考證,此帖成於至治二年,即1322年,趙孟頫去世的前一個多月(單國強,《趙孟頫信札系年初編》,見《趙孟頫研究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此時趙孟頫六十九歲,牟應龍七十七歲。作為漢人,趙孟頫在元廷已經達到了漢人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但在日漸衰老的身體面前,這些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而老朋友間的友誼卻越發彌足珍貴,思念也是愈發濃烈,「旬日不面,仰馳如謁」。即使是一句很平常的身體問候,也能令老朋友如此溫暖與感動。

趙孟頫為牟應龍所書的《乞米帖》也在《趙孟頫雜書四帖》中,單國強先生認為,該帖與前述信札同屬一冊,當作於同時。《乞米帖》的內容,明郁逢慶編《書畫題跋記》卷七也有記錄:友人牟成甫之貧,香嚴所謂錐也。無者,豐年猶啼飢,況此荒歉,將何以望其腹,而瞻其老!淵明乞食,魯公乞米,賴多古賢可為口實。仁人義士,有能指魯肅之囷,而實菜蕪之甑者乎?!吳興趙孟頫白。

南宋滅亡時,牟氏父子就已退不任事。《元儒考略》卷二記載,南宋故相留夢炎(1219-1295)降元,為吏部尚書,曾以翰林之職招牟應龍,牟應龍堅拒不出,家庭狀況也由此愈加貧困。趙孟頫為牟應龍書《乞米帖》,希望仁人義士能給予幫助,老朋友的殷殷關切之情躍然紙上。在書中,趙孟頫還把牟應龍直比陶淵明、顏真卿,從另一個側面對牟應龍的氣節給予了高度讚揚。

和其父牟巘一樣,牟應龍與趙孟頫也有合作,匡時2008年12月7日曆代畫家書法專場有一件謝稚柳舊藏趙孟頫所書的《尚友齋銘》(延祐七年庚申(1320年)作),趙孟頫在書中就註明:「巴西鄧慶長名其讀書之室曰『尚友』,陵陽牟應龍為之銘……」牟應龍與趙孟頫交往密切,書法的審美趣味卻有差異。趙孟頫倡導復古,以魏晉為旨歸,在他看來,北宋蘇東坡、黃山谷以來,盡失魏晉之法,因此,對蘇、黃並不持肯定態度。牟應龍則對北宋書法是持肯定態度的。目前尚未發現牟應龍有專門的書論,但從他為范仲淹書《伯夷頌》的跋文中,還是可以窺探到他的部分書法觀念:文正公所以師表百世者,固不在書,然筆法之妙,自足追古人,故蘇公號稱能書者,亦從公求之以為珍玩焉。書此頌時已六十有三,距公薨才一年耳,而楷法謹嚴,一筆不苟,如此,真可敬而仰哉!夫書雖細事,而最足以觀人。公書如是,中之所存可知己。同時如文、富、韓、歐諸公書之工拙,雖或不同,而其渾厚端莊,則亡以異此四五公者。坐廟堂邦其有弗乂俗其有弗淳者乎?!世稱王荊公書如斜風急雨,其胸中躁擾可知。想見一且當國,遂盡取成憲而紛更之,天下騷然,而風俗亦一變而趨於薄矣。厥後溫公復古而國再安,章、蔡崇新而世遂亂,其正與邪皆莫逃於筆墨之間。益信心畫之說不誣。然究其大歸,則熙寧以前之書,多重厚而少輕浮;熙寧以後之書,多輕浮而少厚重,茲蓋世道之所以升降者。余嘗從故家盡得宋南渡前墨跡觀之,而竊為之說如此,故並識之,俾來者有考焉。大德庚子六月乙巳朔,陵陽牟應龍敬書。

——《趙氏鐵網珊瑚》卷二「熙寧(1068-1077)以前之書,多重厚而少輕浮;熙寧以後之書,多輕浮而少厚重」基本道出了牟應龍的書法取向。

牟應龍傳世的作品並不多見,為《名賢像冊》所作的跋是其中的一件。這套鄧拓舊藏的冊頁原為二十九開,其中繪畫為二十六開,每開畫頁兩幅,左右裝池,共五十二幅,每幅多畫一人,也有畫二人、三人者不等,共計人物六十二人,所繪人物均為孔子弟子。末有牟應龍題記三開,跋於1317年。因此,牟應龍為《名賢像冊》所作的三開題跋就顯得彌足珍貴,全文如下:成都學官有漢時石室,張收所畫盤古以來至孔門諸聖賢像在焉,世謂之《禮殿圖》,王逸少嘗欲往觀而不果,先祖父早年猶及見之。又有方柱,當時左右生題名,墨色如新。

端平丙申兵火,不復存矣。臨江嘗取而刻之學官,已未後,亦不復存。

牟應龍此作不似元人風格,而更接近於北宋書風,有東坡遺意,間雜章草筆意,渾厚樸實。這與其在范仲淹書《伯夷頌》所作跋文中表露出來的書法審美取向是一致的。

目前所見牟應龍另一件書作為魏了翁《草書文向帖》(現藏上海博物館,黃山書社2008年有單行本出版)所作的跋,所書時間為至治元年(1321)。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學者,推崇朱熹理學,牟應龍祖父牟子才曾問學於魏,故牟應龍在跋尾有云:「先祖父光祿府君嘗受學於公,由是累世通家,又重之以昏姻。」故後趙孟頫也跋云:「此卷唯牟兄最知源委,故於跋尾尤得其意。」此跋與前述牟應龍《名賢像冊》題跋在風格上是一致的。

在范仲淹書《伯夷頌》以及魏了翁《草書文向帖》中,我們均見到了趙孟頫、牟應龍及他們身邊朋友所作的跋文,說明了在趙孟頫、牟應龍身邊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鑒賞圈,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二者交往的密切程度。

元趙汸在《東山存稿》之《贈錢彥賓序》中有他得牟應龍之書的記載,可見,牟應龍雖以文章名世,但其書法同時也為時人所重。

《湖州妙嚴寺記》釋文

湖州妙嚴寺記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記撰

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趙孟頫書並篆額。

妙嚴寺本名東際,距吳興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東接烏戌,南對涵山,西傍洪澤,北臨洪城,映帶清流而離絕囂塵,誠一方勝境也。先是,宋嘉熙(南宋理宗趙昀年號,公元1237-1240年)間,是庵信上人於焉創始,結茅為廬舍,板行華嚴、法華、宗鏡諸大部經。適雙徑佛智偃溪,聞禪師飛錫至止,遂以妙嚴易東際之名,深有旨哉。其徒古山、道安,同志合慮,募緣建前後殿堂,翼以兩廡,莊嚴佛像,置《大藏經》,琅函貝牒,布互森羅。念里民之遺骨無所於藏,遂浚蓮池以歸之。寶祐(南宋理宗趙昀年號,公元1253-1258年)丁巳(公元1257年),是庵既化,安公繼之。安素受知趙忠惠公維持翊助,給部符為甲乙流傳,朱殿院應元實為之記,中更世故,劫火洞然。安公乃聚凡礫,掃煨燼,一新舊觀。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公元1271-1294年)間,兩詣闕廷,凡申陳皆為法門。及刊大藏經板,悉滿所願。安公之將北行也,以院事勤重付囑如寧,後果示寂於燕之大延壽寺。蓋一念明了,洞視死生,不間毫髮。寧履踐真實,追述前志,再庋(音軌,放置,保存)一大藏,命眾翻閱。創圓覺期,會建僧堂圓通殿以安像,設備極殊。壬辰(公元1292年),受法旨升院為寺,扁今額焉。繼寧者,如妙。重辟三門兩廡庖湢(音碧,浴室)等屋。繼如妙者,如渭。幻十八開士於後殿兩廂,金碧眴耀。復增置良田,架洪鐘。繼如渭者,明照。方將竭□(廣字頭下上下結構,上左豐右欠,下足)作興,未幾而逝。眾以明倫繼之。乃能力承弘願,大闡前規,重新佛殿,建毗盧千佛閣及方丈。凡寺之諸役,皆汔於成。 顧未有以記也,都事明秀狀其事,因余友文心之來求余記。若夫檀施之名氏,創建之歲月,載於碑陰。聞能仁氏集無邊開士於七處,九會演唱雜花,以世主妙嚴冠於品目之首者,良有以也。余老於儒業,獨未暇備,殫其蘊奧,以理約之。世主即佛心也,妙嚴乃佛心中所現之事相也。今重重邃宇,廣博殊麗,苟非佛心所現,孰能有是哉?使推廣此心一切時中,饒益有情,大作佛事,則上鄰日月,下絕空輪,皆所謂妙莊嚴域者也。不(通否)則,吾何取焉?乃為說偈:

妙莊嚴域與世殊,非意所造離精粗。

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凈宛若摩尼珠。

光明洞洞含十虛,殿堂樓閣並廊廡。

天人降下黃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

萬善萬德均開敷,廣推祖道充寰區。

警發品類空泥途,曰福曰壽資皇圖。

尚何爾佛並吾儒,世出世異惟道俱。

功侔造化超有無,其不爾者胡為乎?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元 趙孟頫 書法真跡《湖州妙嚴寺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國慶節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這本行書字帖 非常實用
最給力的書法學習資料整理,絕對乾貨!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