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家的伙食
古人說飽暖思淫慾,不過那得看什麼樣的飽暖。同樣是有錢,貴族和土豪的區別就在於對質量的不懈追求,哪怕是吃頓包子,也得有不一樣的講究,那才是大戶人家。
大戶人家講究起來什麼樣?咱們就從吃上說吧。
唐朝的宰相元載是個講究吃的人,他的講究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他吃一頓飯,光餐具就要用三千套,而且都是珍貴物品。李德裕也是講究吃的人,他喜歡吃羊羹,每餐吃的那杯羹,是用珠玉、雄黃、硃砂碾碎與羊肉一起煎煮的,一盅價值三萬錢。他泡茶用的水,要專門用快遞從江南運來(當時他住在長安),因為他覺得長安的水不好。世家子弟韋陟,對食物有潔癖,他家做米飯要用鳥羽撿米,菜肉也都要用最好的部分,他每吃完一頓飯,廚房裡扔掉的菜肴食物就不止萬錢。唐筆記中還記載過一戶大戶人家的子弟到別人家赴宴,人家精心準備的飯菜他們一口也沒動,說是烤肉的碳事先沒有處理過,烤出來味道不對。
伺候這樣的主兒,後廚怎麼也得幾十人吧?
幾十人那剛夠擇菜的,四百人起!宋代大戶人家隨唐制,發展出一套後廚管理體系,號稱「四司六局」,四司指帳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專門負責日常的伙食和辦理酒宴。這套系統是從唐代皇宮裡學出來的,到宋代後來也商業化,老百姓只要掏得起錢,也能讓市場化的四司六局給你辦次酒席。
四司六局需要多少人?既然是從皇宮裡學出來的,那拿皇宮御廚做做比較應該差不多。周代時御廚定員二千二百九十四人,唐代連官帶馬仔近三千人,明朝最多時達八千人之數,清朝算曆朝歷代最少的,也有四百多人。這些人分工明確,有專管鹽的有專管醬的,周代規制中,光負責用布把菜蓋起來的,就有31人。
別以為皇宮是最奢侈的,歷朝歷代的世家子弟里,都有不少根本看不上皇宮的。西晉的何曾每次去皇宮赴宴,都要帶著自家廚子烹制的饌品,根本看不上太官準備的膳食,連晉武帝都拿他沒辦法。上面說的韋陟,去公主家、王公家做客,幾乎不動筷子——嫌人家做得太糙,沒的可吃。
支撐這種講究需要的財力,絕不是一般土豪能應付得起的。史上有過不少暴發戶覺得自己有錢了,想學貴族們講究講究,效果往往都很難看。宋朝有個太守告老還鄉,攢了不少錢,想起在京城某大戶人家吃過晚膳,對當時的味道氣氛都印象深刻,也想擺一擺闊氣,就託人在京師雇了個大戶人家的廚娘。廚娘來了先不進家門,在距他家五里地的地方住下,寫信讓他發四抬暖轎接自己進府。進府之後,自帶銀餐具、刀砧雜品,揮刀切肉,運斤如風。菜是做得好吃,場面也夠排場,但每次做完菜,都要求按規矩賞賜,或絹帛百匹,或銅錢百千。兩個月後,太守就承擔不起,只好「善遣以還」。小富和大富,還是有質的區別啊。
了解更多歷史八卦,歡迎關注歷史自媒體「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好吃好喝好男風,畫畫賺錢比官多,他是……
※道士追兇案
※凡爾賽條約之後,希特勒之前的德國
※從「疑似月餅」看古代的賄賂手法
※涇陽吳家「花痴」教授的哈佛生涯,和他的民國文人朋友們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