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暨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簡報

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暨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簡報

認知生命——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暨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簡報

2017年9月28-29日,"認知生命——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暨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活動"在蘇州吳江廟港舉行。

本次活動受政府委託,由南懷瑾學術研究會主辦,江村市隱承辦。

28日下午,舉行了"身心修養與家庭教育答問會",由宗性法師、宏忍法師、古國治先生現場回答了聽眾的有關問題。

29日舉行了南師逝世五周年紀念會和認知生命——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

南師紀念會,首先由七都鎮黨委書記肖軍先生,代表地方政府及鄉鎮十萬人民,歡迎並感謝三百餘位嘉賓來到這個全國國學音樂特色小鎮;更感恩南懷瑾先生最後六年多在此生活、講學,恩澤百姓、教化世人。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會長朱清時院士,感懷於南懷瑾先生為接續中國文化斷層而努力奮戰七十年,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朱清時說:「我們紀念南師,不僅是為了緬懷,更不是搞個人崇拜,而是為了汲取其精神,在古今中外洪流激蕩的大時代中,自覺自強,各盡所能,為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文明的建設,共同努力!」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前常務副部長鬍德平先生,從南懷瑾先生第一本著作《禪海蠡測》封底的「為保衛民族文化而戰」說起,回憶南懷瑾先生為他講解文學,從「北斗導航」「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命名,強調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前董事長孔丹先生,回憶從九十年代初認識南懷瑾先生,頻密交往,聆聽教誨。在他面臨巨大壓力時,南懷瑾先生講解辛棄疾的詩詞給予指點;在他退居二線時,南懷瑾先生鼓勵他開始生命科學的探索。憶念南師中,孔丹先生幾度哽噎。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前主席張連珍女士,回憶多次來看望南師的故事,談謙卦,談讀書,娓娓道來……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先生,代表中國道教協會深切緬懷南懷瑾先生,對南師不受學術固囿和學派限制,融匯儒釋道等百家學問,深表敬意;對南懷瑾先生的風采,也是念念不忘。

駐港部隊前副司令員、甘肅省委前常委、甘肅省軍區前司令員陳知庶先生,談起自回收香港期間結識南懷瑾先生二十餘年,作為軍人,他對南懷瑾先生畢生將國運繫於身心的憂患之心,對世上蒼生架上書的深切情懷,對南師的教化,感念至深,他說:「南師從未離開我們。」聽者為之動容。

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國務院研究室前辦公廳主任、人事局局長易智峻先生,講到南懷瑾先生修金溫鐵路時對他說的話:「人世間的路好修,但修建人心的大道太難!" 以及南師提出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管理,中華文化的精神"。

浙商總會創會秘書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前黨組成員鄭宇民先生,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五年來對南師與日俱增的思念之情。南師辭世後,他一路苦苦追尋先生的身影,從先生曾習武的杭州瑪瑙寺、寶石山,到都江堰靈岩山;從杭州中印庵定興老和尚的齋堂,到先生後人和學生的身上……他說,南師就在每一個受南師影響而改善者的身上!

南國熙先生代表家屬致辭時說,每位朋友的心裡,都有一個「說不盡的南懷瑾」。他感謝主辦方、承辦方和地方政府。並邀請來賓參加明年3月18日在恆南書院的南師誕辰百年紀念活動。

此後,認知生命——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開始。首先由吳江區政協副主席、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肖仲委先生,代表吳江區黨委、政府、人大、政協致辭。之後,五位專家分別做了學術報告。

宗性法師講的《生命再造》,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他說認知生命的第一步,不要被種種現象迷惑,要認知生命的源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才會有安全感,有正確的軌道。人的語言、行為、思想,都會成為信息存入生命,產生未來的結果。通過自覺努力,可以改變生命的方向,存入真善美的信息,未來一定是真善美的生命和人生。首先要改惡從善,進一步超越善惡的相對,自凈其意。生老病死是生命的現象,如同划過夜空的閃電,但如果選擇笑傲生死,而不是恐懼逃避,則能把這道閃電變為彩虹。

上海中醫藥大學前校長、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先生,做了《中醫藥在當代的價值與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的認知》的學術報告,從中醫藥學的特色和優勢、當代醫學面臨的挑戰、中醫藥在當代的價值和作用等角度,梳理了中醫藥發展的脈絡,將東西方醫藥學做了概括比較。陳院士認為,中醫整體觀和個體化、動態化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在探索生命奧秘、應對當代面臨的全球健康挑戰、推動當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路途上,中醫藥任重而道遠。

下午,來自台灣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做了《大腦與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的學術報告,由大腦結構、功能,指出「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人生關鍵在於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她說「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行為對改變身體(大腦)的作用非常大。認知生命、安身立命,都在於自己。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先生,她的《南懷瑾大師開放型學理思辨風範》,條分縷析,細緻入微,帶領聽眾解讀南懷瑾先生的生死觀,打通儒釋道義理,破除門戶之見,以佛法因果緣起,兼納儒道生命觀詮釋生死現象。

同濟大學前校長、中科院裴鋼院士的演講主題《儒釋道:東方信仰的三塊基石》,看似跨界,實具深意。他拋出的一系列問題,發人深思:在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是否以儒釋道為基礎建立新的東方思想體系?聚焦於腦科學為代表的認知行為科學,是否可以創新出一個新東方思想體系?他的思考是:以腦科學為基石,在系統生物學的框架下融合認知科學(認與知的關係)、行為科學(知與行的關係)、腦健康(衰老與疾病的關係)的三維研究體系,並加以內因(遺傳因素)外因(環境與文化因素)等變數,嚴格遵守科學邏輯與範式,是離不開儒釋道的三塊基石的。

最後,本次活動的承辦方代表呂松濤先生做了總結髮言,早在十餘年前他聽南師講述《禪與生命的認知》開始,就踏上了認知、探索、體悟生命奧秘的道路,改造、提升生命。他期望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各行各業科學研究的專家,一起繪製生命科學的拼圖。

人民日報前副總編周瑞金先生、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教授、江蘇省台辦、蘇州市台辦、吳江區台辦、文明辦、衛計委、社科聯領導、七都鎮長等有關領導也出席了會議。

本次活動詳細內容,待整理後,將會陸續分享。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休息,節後再見。祝各位讀者朋友雙節愉快!)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夢參老和尚:對三皈依生起決定的信心《九》
南懷瑾老師:文字是中國文化寶庫的鑰匙
10幅漫畫警示家長:你的孩子本該更好,直到你以愛的名義做了這些
傳統文化:千古佳話,一字說盡
夢參老和尚:對三皈依生起決定的信心《八》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