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6年諾獎回顧:熱愛酵母的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的故事

16年諾獎回顧:熱愛酵母的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的故事

GIF/109K

原文以Medicine Nobel for research on how cells eat themselves 為標題

發布在2016年10月3日的《自然》新聞上

原文作者:Richard van Noorden 和 Heidi Leidford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在因為細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嘉獎。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大隅良典。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uters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分子生物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領域的貢獻。細胞自噬指的是細胞降解回收自身組成部分的過程。

71歲的大隅良典是東京工業大學橫濱校區的教授,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實驗中使用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識別出了控制細胞自噬的基因。這一機制同樣存在於人類細胞中,有時和遺傳疾病相關。

「他是一位非常謙虛的酵母遺傳學家,可以說他顛覆了這一領域,」Sharon Tooze表示;她是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一位細胞生物學家,「他對這個奇怪的通路很有興趣,事實證明,這個通路在醫學中非常重要。」

「自噬」(autophagy)這個詞來自希臘語中的「自食,1963年比利時生物化學家Christian de Duve發明了這一術語,他發現,細胞成分會在一個被他稱為溶酶體的細胞器中降解。現在,生物學家已經了解到這一過程對活細胞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自噬,我們的細胞就無法存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生理學家Juleen Zierath表示,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細胞挨餓時,可以消耗自己的蛋白質來獲取能量。這種降解作用還可以被用於清除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有效地更新細胞、清理廢物,也能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

無人問津的領域

Tooze說,大隅良典是在博士後階段開始研究酵母的,在主要研究項目停滯不前時,他將酵母DNA複製作為自己的研究副業。在1988年大隅良典剛開始研究細胞自噬時,「細胞自噬基本是個無人問津的研究主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生物化學家Michael Hall表示,「人們基本認為它是細胞的廢物處理系統,只是在大規模降解廢物,沒什麼特異之處。」

大隅良典在2012年12月接受東京工業大學網站的採訪時表示,他的研究發現始於對微生物的熱愛。「我們可以藉助酵母,回答有關生命本質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他補充道。

攝於東京工業大學的大隅良典與酵母細胞顯微鏡照片,他在酵母細胞中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Akiko Matsushita/Kyodo News via AP

隨後,大隅良典率先對酵母進行遺傳篩選,識別除了自噬通路所涉及的基因。但生物學家在多年後才認識到了這一機制對於生理學和疾病的意義

1999年,Beth Levine(現就職於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與她的同事報告稱,一種哺乳動物自噬基因能抑制腫瘤生長。自此,研究者對這一領域的興趣突飛猛進。這一發現促使了人們進一步探索自噬在癌症中的作用

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現自噬異常帕金森症II型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存在聯繫,人們正在開發能影響這一過程的藥物。

Hall表示,現在,研究者對細胞自噬在癌症中的複雜作用有了更加詳細的認識:這一過程似乎會在早期抑制腫瘤生長,但也會在腫瘤擴散後助推其生長

獨攬諾獎

大隅良典獲得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30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獎金;他還曾因在細胞自噬領域做出的貢獻,獲得了2012年的京都獎基礎科學獎,獎金為5000萬日元(約合420萬人民幣)。

一些其他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並且曾被認為有可能分享諾貝爾獎。舉例來說,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中心的生物化學家Michael Thumm,還有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Daniel Klionsky也發現了自噬基因。

「如果諾獎只能頒給一個人,那麼非大隅良典莫屬,」Hall表示,「但如果能加進其他人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與大隅良典合作了十年的東京工業大學生物學家中戸川仁表示,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有很多人猜大隅良典會得諾獎,記者經常出現在學校里要求採訪大隅良典。 當同事們在正式公布前兩個小時聽到大隅良典獲獎的消息後,他們一起聚在在大隅良典的實驗室里慶祝。中戸川仁說:「他一個人贏了,我們都在說他真厲害。

中戸川仁補充說:「大隅良典從來不忽視任何細節,哪怕是在最普通的實驗中。 「他做研究不追求結果的實用性不追求一定要取得重大突破不追求這項研究結果是否能帶來更多的資金。 他只是跟隨著他的好奇心做實驗。」

Naturedoi:10.1038/nature.2016.2072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ture自然科研 的精彩文章:

16年諾獎回顧:英國出生美國工作的物理學家與拓撲相的故事
39.5億年前的化石將地球出現有機生命的時間再次推前
人類對於貓的喜愛,造就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寄生蟲
美國國防機構為何對滅蚊背後的新技術如此關注?
減少性別歧視的第一步,可能是讓男性承認他們有偏見

TAG:Nature自然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