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大利亞學者馬克林:「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澳大利亞學者馬克林:「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零時差工作室 宦翔

「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正日趨興起,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去觀察中國、傾聽中國。」 近日,澳大利亞學者馬克林在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上演講時如是說道。馬克林中英文夾雜的演講亮點頻閃,妙語連珠,台下不時爆發出熱烈掌聲。當他演講完畢回到座位時,前排的多名外國專家學者紛紛向他伸出大拇指致意。

9月19日,馬克林教授在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上發言。孟祥麟攝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馬克林是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國際經濟與亞洲研究學院的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絕對是實至名歸。50多年來,他潛心研究中國,領域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關係等。他還積極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客觀公正地介紹中國。如今,馬克林已出版學術專著43部,代表作有《變化中的中國》《中國少數民族與全球化》和《1900—1949年中國的變化》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林教授的兒子斯蒂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個澳大利亞公民。可以說,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摯熱情,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樑。

與會專家向馬克林贈送自己寫作的書。孟祥麟攝

一個詞描述中國:發展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當代中國,那無疑是『發展』。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馬克林在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辦期間對零時差工作室說,「第一次來中國時,我做夢也不會想到,中國會發展到今天的模樣」。馬克林掏出了自己的手機,那是一部由黑白屏和機械按鍵組成的直板機。「20年前,這樣的手機在中國還沒有流行開來;如今,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到處可以用手機付賬,刷票,騎共享單車……光靠我這部手機,幾乎沒有辦法在中國生存。中國的發展真的是太快了。」他感嘆道。

在人民日報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與會專家在同馬克林交流。孟祥麟攝

馬克林認為,中國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由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慢慢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成功秘訣在於走的是一條符合自身特點和規律的發展之路。」

其次,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這些年來,中國和澳大利亞在各領域的往來與合作都在加強。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飛機上很少能看見中國人,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走出去。在澳大利亞看見『中國臉』,聽見『普通話』是再正常不過的。」馬克林還發現,人們的觀念也與時俱進。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據他回憶,上世紀60年代他所教的班級里,女生人數基本不超過總數1/3,而如今,這種現象已經大為改觀。

其三,馬克林認為,中國通過「和平發展」,在國際場合贏得了人心。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深化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這也將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預計「一帶一路」的影響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都是巨大的和有益的。

2006年12月,馬克林教授和北外的學生們參觀北京鼓樓。資料圖片

只有真誠了解彼此,才能消除誤解

中國正在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與此同時,以西方世界為首的一些國家仍然片面、刻薄地看待中國,甚至是惡意抹黑。長期研究中國在國際社會形象的馬克林對此深有體會。這種誤解一方面是來自於政治上的偏見,另一方面是因為個性化的視角,「歸根到底,是因為彼此都缺乏了解。」

馬克林向零時差工作室講了一個故事。當他剛剛在中國教英語時,曾經和中方老師因為「珠穆朗瑪峰」的英語譯名爭執地不可開交。「他們認為,根據音譯,翻成Mount Qomulangma理所應當,但實際上在英語世界,Mount Everest的說法更為廣泛。後來我才發現,中國同事的固執中其實還包含著一種文化認同和民族自尊。最後我們都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並且都接受了這兩種譯法。」馬克林說道,「但是針對中國的各種『固執』和『偏見』仍然存在。中國和西方應該真誠地走近彼此,這是消除誤解的唯一辦法。」他認為,民間的交流和互動對於西方人更直接地了解中國人、中國文化和社會大有裨益。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 作者:宦翔,編輯:孟祥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時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最新消息:墨西哥地震已造成至少286人遇難
臉譜網將提供3000多條涉「通俄門」的廣告
颶風「艾瑪」逼近坦帕,美國佛州300萬戶居民斷電
通宵,那一片醉人的花海,驚現「溪水花海流」!
雨中的永定土樓一樣那麼壯觀,最後一張振成樓就是土樓建築的典範

TAG:零時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