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全家被殺並無後裔?張飛子隨劉禪請降入魏,其後裔生活可好?
關羽和張飛都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
可惜,這兩人都死於非命,死得很悲壯,尤其是關羽。
關羽不僅自己死得悲壯,他的全家老少也都死得悲壯。
《三國志》記載,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鄧艾平定西蜀,為報父仇,盡滅關氏滿門。
如果這種說法屬實,那麼,關羽一脈已斷。
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是存在爭議的。
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多以關羽後裔自居,並有族譜為據。
只可惜,這些《關氏族譜》多為近年修撰——最古老的家譜,也不過修自清康熙年間,無可查考,身份難證,讓人深感遺憾。
相對而言,張飛有後代延續至今的可信度就比較高。
張飛有二子二女。二女均嫁給蜀漢後主劉禪成為皇后,二子分別為張苞、張紹。
《三國演義》一書中,羅貫中花費了大量筆墨來塑造張苞的英雄形象:武藝高強,勇猛善戰,建功無數。
但真相是殘酷的。
《三國志》對張苞的記載只有短短五個字:「長子苞,早夭。」
而從張飛死後爵位由次子張紹繼承一事來看,張苞是死在了張飛的前面。
張紹並無乃父武勇之風,官至侍中、尚書僕射,是個位高權重的文官。
張紹雖然位高權重,但他到底干過什麼樣的大事,史書並無太多記載。其比較露臉的事,就是在蜀漢傾覆前夕,受劉禪的指派,和譙周、鄧良組成請降代表團前往雒縣魏營向鄧艾請降。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譙周請降,歷來備受爭議,而張紹和譙周是同一類人,人品可想而知。
張飛和劉備從涿郡亡命江湖,風霜飄零,受盡千辛萬苦,歷盡坎坷,飽經無數次出生入死的血戰,輾轉到西蜀,好不容易打拚下一塊立國之地,居然被這兩忤逆子輕易拱手讓人,哥倆泉下有知,當會氣翻白眼。
不過,可讓張飛稍感慰藉的是,張苞之子張遵,雖然也是一介文臣之身,卻在鄧艾攻入蜀國之際,力戰而死,衛國而亡,沒有辱沒乃祖。
但張飛二子中張苞一脈已在張遵這兒斷絕了。
張紹跟隨劉禪共赴洛陽,受魏冊封為侯,應該子孫繁多。
則張飛的後裔,其實就是降臣張紹之後。只不過,後世但有稱張飛後人者,往往只提英雄先祖張飛,閉口不談投降派人物張紹。
奉系軍閥頭目之一,著名的「狗肉將軍」、「混世魔王」張宗昌曾自稱張飛後人,鬧出過不少笑話。
張宗昌沒讀過什麼書,其祖上三代也沒讀過什麼書,父親曾多次告訴過他,他們老張家上數五十輩都跟張飛沾不上邊。但張宗昌不管,做軍閥發達後,砸重金買了一尊張飛的瓷像貢奉在祖廳,有空就拜。還煞有介事地在桌上放置一部《三國志》。張作霖得知此事,翻起一雙怪眼問:「效坤,媽拉個巴子的,充啥文化人?桌上擺《三國志》,你能看懂嗎?」張宗昌結結巴巴地說:「能,這本配有圖畫,我光看畫,不看字。」
張宗昌明顯屬於張飛的假後裔,為人們所笑。
那麼,張飛的真後裔流落到哪兒去了呢?
近年來,河北省衡水棗強縣西關村人張占生斥資修撰了一部《張氏族譜》,按該族譜說法,即生活在棗強縣西關村南街的52戶、318名張姓子弟全部是張飛真後裔。
張占生是棗中退休教師,已年近七旬,他是根據什麼一口斷定西關村張姓族是張飛後裔的呢?
張占生老師說,自己從小就受到了家規族訓的熏陶,並常聽祖輩提起先祖張飛、祖籍地涿州張飛店等史聞,可惜家裡只有4掛譜布相傳,偏偏譜布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遭焚毀,祖考妣名諱無稽查,斷層已達百年之久,而關於「張飛後人」的記載自清末以來便梗斷殘缺,只存口傳和手抄之軼聞。從教育線退休下來,自己通過認真研讀《棗強縣誌》,得知唯西關張姓是在明靖難之變時由涿州張飛店(今涿州市忠義店)遷徙而來的。涿州張飛店不就是張飛的故鄉嗎?為進一步求證,自己又多次往涿州忠義店及中國?清河張氏研究會發函取證,並從省志辦借閱了《涿州志》等相關資料,最終才認定,在棗強縣西關村南街,聚族而居著52戶、318人均為「三國名將」張飛之後裔,一世祖是明代永樂年間由今涿州市忠義店村遷居而來,至今已有600餘載,下續26世,現已繁衍播遷於國內12個省、市、區及國外。
由於張飛後半生並不生活在涿州張飛店,張紹入洛陽受封后,也不知是否回到祖籍涿州張飛店繁衍子孫,所以,西關張姓即使是遷自涿州張飛店,也不能證明就是張飛後人。
所以,張占生老人為謹慎起見,在「張飛後人」一語中加入了兩個字,為:「張飛家族後人」。
亦即是說,耗費上了數年功夫來考證,張占生老人也未能確定自己是否張飛後人。
張占生老人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張飛後人,寶島那邊有人非常確定他本人就是張飛後人。
《南充日報》2002年5月17日報道:5月12日台中張飛第72代孫張華安先生,台中市東興市場管理委員會楊朝榮先生一行24人第5次到閬中張飛廟參拜「祭祖」。
看,這個張華安先生已經先後五次到閬中張飛廟參拜「祭祖」了,而且輩份拎得很清、言之鑿鑿:張飛第72代孫。
看來,張華安先生手頭上肯定有一本屬於他們的《張氏族譜》,裡面一定記載有許多故事,可惜沒有公開。
但願,張華安先生這本《張氏族譜》不應該類似上文提到的那些新修的《關氏族譜》,最好是修撰於西晉年間,屬有史可考的權威記載。


※此人以諸葛亮自詡,寫一妙聯,結交良友,名揚公卿,終得舒展抱負
※村民在古井旁邊建豬圈,沒想到,豬圈下面卻是一位開國皇帝的陵墓
※此老一生拈花惹草,恬不知恥,大文豪給他寫了首詩,成千古笑談
※大藝術家要效仿蘇東坡娶妾,妻子寫了首詩,他讀罷淚崩,婚事拉倒
TAG:歷史大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