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隆平的「海水稻」,在科學史上處於什麼位置? | 短史記

袁隆平的「海水稻」,在科學史上處於什麼位置?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據「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報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了最新一批「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說,這次培育的「海水稻」實現了多個技術突破,

最重大的技術突破在於可以用含鹽6‰的鹹水直接灌溉並且產量大幅提高,620.95公斤的畝產量,已超過了目前已知含鹽6‰鹹水中生長的「海水稻」最高產量。




回顧「海水稻」的研究史,有助於我們更具體理解袁隆平的上述成果的的價值。




1930年代國際上已開始研究




所謂「海水稻」,學術上一般稱作

「抗鹽水稻」、「耐鹽水稻」、「耐鹽鹼水稻」




國際上對該領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學者王明珍、宋景芝80年代末的一份報告介紹:





「早在30年代末期,東南亞一些國家就開展了培育耐鹽水稻品種的研究。

斯里蘭卡在1939年

就繁殖了耐鹽水稻品種『Pokkali』,並在

1945年予以推廣

印度

也是較早開始培育耐鹽水稻的國家,在

1943年

,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推廣了

耐鹽水稻『Kala Ratal-24』和『Bhura Rata 4-12』

,現在印度幾乎各邦都發展了適合於當地的抗鹽水稻品種。

國際水稻所

成立以來,設立了『國際水稻耐鹽(鹼)觀察圖』,將水稻品種的耐鹽性作為對品種資源遺傳評價的內容之一。」②




中國

1950年代開始做

零星試驗




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當落後。




1

9

59年

出版的《植物生態學》一書中,植物學家

何景

介紹道:





「根據我們的調查和了解,福建沿海各縣就有許多抗鹽水稻品種,抗鹽力高到可以直接在新開星的海灘上種植。例如我們在廈門附近金定鄉找到的

『青骨子』抗鹽水稻

,在新開墾的海灘上,非常粘結的粘土中,用鑿穴插秧的方法,還可以得到

每畝400斤的產量

(一熟),而且米粒飽滿,米質很好。我們曾經用不同濃度的食鹽平衡溶液來試驗其發芽率,在0.8%的食鹽溶液中,全部發芽而且還很整齊,生長茂盛。其後由於培養液水分的蒸發而濃度達到1.2%,生長還是很好。在1.4%的食鹽溶液中,依然能發芽……可惜由於設備關係,沒有能長期培養,也未能進行大田栽培。」③




水稻在不同生長周期的耐鹽程度是不同的。何景的試驗觀察到的僅是「發芽率」。同樣的鹽濃度下,水稻是否能順利成長,這方面的資料付諸闕如。




官方立項,始於1976年



中國官方立項的較大規模的「選育耐鹽水稻品種的工作」,始於1976年,同樣遠落後於國際科學界。



生物學家方宗熙

等人

1983年

合寫的一份報告介紹,當時:





「從事耐鹽育種工作的主要有: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Davis實驗室、國際水稻研究所、美國鹽土實驗室、印度中央鹽土研究所

等。這些機構獲得的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在全部海水灌溉(45.8 mΩ/cm)條件下正常生長、平均產量為1082 kg/hm2,高產為1500 kg/hm2的大麥;能在50%海水、50%淡水灌溉條件下結實的春小麥;能在70%海水、30%淡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結實的西紅柿;

能在不同生育期分別耐0.25%~0.73%鹽濃度的水稻

等。」④




王明珍、宋景芝等人也承認:





「我國對作物品種資源耐鹽(鹼)性的研究工作起始較晚」,「(

1979年

)將稻麥品種的耐鹽性列為遺傳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建立專題進行系統研究」。




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1980-1985),中國農業科學院曾「組織有關單位協作,對2994份水稻資源進行了篩選鑒定,篩選出103份中度耐鹽的品種(系)。」,其試驗採用

「淡水育秧」

,移栽後

「鹹水灌溉」

,並保持田間灌溉水的鹽度相對穩定,其中「鹽水濃度高,土壤肥力低」,篩選條件很苛刻。

結果得到了三個「確已證明其抗鹽性強,豐產性好,適應性強,是有希望可以直接推廣利用的耐鹽水稻品種」

,另外,

「如81-210、蘭勝、美國稻三個品種已在江蘇濱海縣等地推廣種植數萬畝。」






圖:

2

016年10月,一些

媒體報道將1986年才開始研究「抗鹽鹼水稻」的陳日勝錯譽為「海水稻之父」。

據羊城晚報2015年的報道,陳日勝的海水稻生長在含高鹽分海邊灘涂地里,畝產75~150公斤,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具有這類特性和問題的野生耐鹽水稻,自80年代至今,不但國內發現者頗多(如吳榮生1989年在太湖流域發現的韭菜黃、老黃稻等,中國水稻研究所篩選出的毛稻、大芒稻、高粱稻等),中國農科院等機構還自國外引進相當數量的耐鹽稻種進行了篩選。目前並無任何研究能夠證明陳日勝發現的野水稻,較其他學者的發現更具優勢。




迄今無法用海水

直接

灌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的耐鹽水稻,只能在

程度較輕的鹽鹼地(含鹽量0.3%左右)

進行規模化種植,並

不能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平均含鹽量3.5%左右)




即便2000年之後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法被應用於水稻耐鹽性研究之中,培育出來的水稻仍不足以在海水中直接生長。如「

馮桂苓

等(1996)利用逐漸增加培養基中鹽濃度的方法,多次繼代,獲得了在

0.3%含鹽土壤

上種植能正常生長的4個水稻耐鹽株系。」「

盧德趙

等(2003)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和基因槍法將……獲得了具有一定耐鹽性狀的轉基因植株。在

0.5%NaCl鹽濃度

下生長良好。」「

王慧中

等(2000)利用農桿菌介導技術……轉基因T1代植株能夠在

0.75%NaCl脅迫下

正常生長、開花和結實。」




此次新華社報道的袁隆平團隊培育出的「海水稻」,乃是在「

含鹽0.6

%

的鹹水

」中生長。鹹水是依靠人工用海水和淡水混合調製而成: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最西側是一個海水調節池,周邊海水被引入調節池中,再加入一定比例淡水,配製出不同濃度的鹹水,專門用於灌溉7號和8號試驗田。」




海水灌溉農業,中國未走在世界前列




不論是具體的水稻耐鹽性研究,還是整個的海水灌溉農業、

鹽土農業

,中國學術界從一開始就落後於國際學術界,時至今日也並未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全海水灌溉經濟作物

「畢氏海蓬子」

,乃是

美國Arizona大學與以色列Neher大學Dov Pasternak研究室合作

,自1978年開始,歷時18年,耗資2000餘萬美元,所獲得的成果。




經選育馴化後,

「畢氏海蓬子」耐鹽極限濃度可高達5%,超出了海水的鹽濃度。其種子含油量30%,含蛋白質量35%。已在墨西哥、阿聯酋、蘇丹、印度、以色列等國規模化種植。

1998年,「畢氏海蓬子」自美國引入中國雷州半島,種植成功。




除海篷子外,同項研究還從800多種鹽生植物中培育出20多種生存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優良的喜鹽植物。




在水稻的耐鹽性研究方面,中國學術界得益於國際學術界甚多。

國內學術界承認:





「國際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培育耐鹽水稻品種的研究。如斯里蘭卡的強耐鹽地方品種 Pokkali;印度推廣的水稻耐鹽品種KalaRata 1-4和 BhuraRata 4-10;孟加拉的耐鹽水稻品種 BRI、BR203-26-2、Sail等。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從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鑒定出10份耐鹽品種,包括Pokkali、Getu和 NonaBokra等材料,

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

。」




江蘇省農科院篩選出的耐鹽水稻品種80-85,就是與國際水稻所合作的成果;中國農科院篩選出的103個耐鹽品種,也是源自2808份外引水稻。




略言之:1、「海水稻」研究國際、國內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是落後的,得益於國際學術界甚多。2、「海水稻」是否具備商業化價值,是不是可以規模化種植,取決於其耐鹽鹼度的提升(為降低種植成本,最好是能夠用海水直接灌溉)和產量的提高。




袁隆平團隊培育的「海水稻」,能否具備規模化種植的價值,值得拭目以待。




注釋


①新華社,《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2017年9月28日。②王明珍、宋景芝,《引進國外水稻種質資源的耐鹽性篩選鑒定》,收錄於《作物抗逆性鑒定的原理與技術》,中國農學會遺傳資源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編  1989,P269-278。③何景,《植物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P270。④周汝倫、侯家龍、方宗熙、王明珍、宋景芝、劉惠令,《耐鹽水稻品種選育初報》,《中國農業科學》1983年第5期。⑤王明珍、宋景芝,《引進國外水稻種質資源的耐鹽性篩選鑒定》。⑥

《16省區試種海水稻 鹽鹼地能否變糧倉》,羊城晚報,2015/04/20。

萬建民,《中國水稻遺傳育種與品種系譜 1986-2005》,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P178-179。⑧

林棲鳳,《耐鹽植物研究》,科學出版社,2004,P240-241。

⑨胡時開、陶紅劍、錢前、郭龍彪,《水稻耐鹽性的遺傳和分子育種的研究進展》,《分子植物育種》2010年第4期。







推薦閱讀




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歷史教科書迴避了很多東西





陰陽五行理論是憑空杜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袁隆平的「海水稻」,在科學史上處於什麼位置?
武士道,一種涵義變來變去的道 | 短史記
武士道,一種涵義變來變去的道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