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出自何處?它隱藏著中國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往事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謙所作的一首《入京詩》。我們的祖先向是歌言情、詩言志,讀詩品人,也只有于謙這樣的胸懷,才能人如其詩。而他的另首詩《石灰吟》則引出一段中國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奇冤。
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于謙是大明帝國的一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後任兵部右侍郎,河南、山西巡撫。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獲,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並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在於 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每逢朝會,各地的官員們為了討好他,都以金銀珠寶賄賂他,也就是這個王振,促成了大明帝國,朱元璋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使明朝由鼎盛的巔峰滑落至敗亡的谷底。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所以對服裝的樣式和使用功能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對衣袖要求,這也體現了我們祖先古人的聰明才智,古人所穿的衣服,沒有現代人的服裝這樣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然後在腰間束一條帶,這樣可以將隨身常用的物品揣在懷裡。而官員則是長袍大袖,官越大的人袖子越寬大,在袖子內部設置口袋,這樣就便於放些銀兩及隨身用品,就像我們看戲時的那樣,他們總是從袖子里往外掏東西,這大概就是成語「袖裡乾坤「的出處吧。
其實「兩袖清風「中袖子,還是清官和貪官的試金石,現在的貪官們大都把受賄的錢放進自己的衣袋裡,而古代的貪官污吏卻是把受賄的錢財放進自己的衣袖裡,然後就看似兩手空空,收禮的泰然自若,送禮的也免去了尷尬。倘若官吏是廉潔,沒有貪贓枉法受賄,衣袖當然是空的,只有「清風」,所以「兩袖清風」就成為官員廉潔的代名詞了。
于謙作為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的詩作也多是以為國為民和清正廉潔為主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石灰作為比喻,抒發了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肯同流合污。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清白留在人間。


※中國冷兵器的巔峰之作,曾一戰決定中日師徒名分,可惜失傳了
※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這九子都是誰?
※與古代貴族相比,現在的富人只能稱為「土豪」
※秦始皇曾經養過的大黃狗,受洋狗的衝擊,現在幾乎見不到了
※盤點被誤讀的隋唐英雄:大唐軍神蘇烈為何被一黑到底
TAG:刀墓手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