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上的「小黑點」和「小白點」是瑕疵嗎?
多年來,有很多人誤認為紫砂壺上的斑點是一種瑕疵,但是無論是黑色的鐵離子斑點還是閃亮的雲母斑點,正是紫砂泥的質量標誌。
【小黑點】——鐵質
原礦純正的泥料在燒到一定溫度時,大多會出現鐵黑、鐵熔現象,出現鐵黑的紫砂泥比較普遍,一般泥料品質不會很差。鐵黑是指在壺表皮下因高溫融化但還沒有析出的鐵質。鐵熔是指已經熔化並分析出表面的結晶鐵。
【白色星點】——雲母
雲母是一種混合物,屬鋁硅酸鹽礦物,它屬於層狀結構硅酸鹽,是兩層硅氧四面體夾著一層鋁氧八面體構成的複式硅氧層。由於雲母硬度不高,當達到雲母熔融溫度時,它可與其它礦料相溶,增強泥坯之間聯結。雲母在1050度結構破壞,但不會揮發,所含物質汽化溫度要高的多。宜興紫砂的最佳燒成溫度在1100度-1280度之間(根據泥料的不同),雲母完全汽化揮發的溫度遠在1280度之上。所以在壺表殘存雲母是正常現象。
有時候我們在壺身上看到些小黑點,小星點,小白點。其實這都很正常。在說清楚這些點點形成原因之前,不防先說說一則趣聞。
早期的時候,有一陣子,台灣的玩壺人不太了解紫砂的基礎知識。竟然用自己獨到的眼光以工業成品的標準來衡量一把紫砂壺質量的好壞。用這種工業標準來看一把紫砂壺,"小黑點"、"小星點"、"小白點"自然就成為壺的"大缺點"了。
為了克服壺面上產生這些個的"缺點",為了使紫砂壺更適合以工業眼光衡量茶壺好壞的消費者的口味。煉泥人就發明了一種叫「泥漿沖砂法」的制泥方法。
泥漿沖砂法 是指把原本應挑選出來的含有稍許雜質的礦料,不經挑選,再次用機器高密度粉碎,使其雜質顆粒直徑更小,在燒制後用肉眼就很難看見了。這樣做實質上泥料的純度沒有提高,而表面上卻看不到"星星點點",看起來似乎還更「美麗」,而且泥料資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降低了成本,做出來的壺還深受歡迎,制泥人當然樂意。試問,沒有經過雜質挑選的礦料是好的礦料嗎?紫砂泥搗得太碎了製成壺後,把玩手中會不會失去了「砂感」?經過思考,此「泥漿沖砂法」實不可取。
「小星點」、「小黑點」這些不是「瑕疵」,擁有這些反而說明其泥料優質,是純正的紫砂泥料。


※這才是真正的海黃,美死人不償命!
※黑茶價值有多大?看完你就全懂了!
※9個細節,決定你的收入!
※30張世間絕美照片,美到不像話!
※球孔的紫砂壺就是垃圾壺?
TAG:喝茶的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