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上半年百貨稍微回暖 傳統超市關店204家
小咖選取了國內49家百貨上市公司,14家大賣場上市公司的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上半年49家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055.42億元,合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0.14億元,14家企業上半年新開439家門店的同時,也調整關閉了204家。其中,聯華超市關店最多,多達138家。聯華方面表示,房租租約到期和經營困難是關店的主要原因。
百貨方面
綜合整體來看,49家百貨上市公司營收上漲的有30家,凈利上漲的有31家,其中營收凈利全部上漲的有21家。
從表格上看,上半年營收超過100億的百貨公司共有4家,其中百聯股份上半年營收總額為246.36億元,也是唯一一個營收超過200億的公司,重慶百貨、大商股份、王府井分列榜單的二三四名,從表格上來看,王府井百貨是前四名中唯一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的公司。
天虹股份、供銷大集、歐亞集團友阿股份等地方區域龍頭在上半年也表現不俗,實現了營收凈利雙增長。
不過企業間營收差距也正在擴大。
從表格上看出,排名最後的上海九百上半年營收僅為0.45億元,同排名第一的百聯相比營收差距超過547倍,而上半年營收不超過20億元的公司就有19家,超過排行榜的1/3以上,百貨公司大部分營收還是掌握在百聯、王府井等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手上。
加速轉型
雖然整體回暖,但是業績問題依然壓力巨大,以排名第一的百聯為例,上半年百聯實現營業收入246.36億元,同比減少1.98%,利潤總額11.5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33億元,同比減少8.32%,從行業上看,百聯股份的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專業專賣及其他的營業收入相較於去年有所增長,綜合百貨、標準超市、便利店、大賣場的營業收入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減少,百貨營收同比下降1.11%。
銀座股份、友好集團等共計9家企業均出現營收凈利雙降的」窘境「。
為了應對業績壓力,百貨公司或轉型、或擴大自營品牌,贏得業績增加的籌碼。
據悉,百聯股份共對10家既存百貨門店、12家既存購物中心門店及青浦、南京等5家奧萊門店進行調整,推進既存百貨調整提升。同時,百聯股份在擴大自有品牌經營,上半年度,「FRED」男鞋、「朗紳」襯衫等陸續開設專櫃。
天虹也是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2017年上半年深圳深南天虹轉型為「天虹Discovery」,為80後年輕女性量身定製時尚,並按照生活場景重構賣場,提高目標顧客的購物效率,同時引領顧客生活方式,成為業界百貨升級轉型的案例代表。同時天虹在2016年就完成了自營品牌Rain系列的系統搭建,形成女雜、時尚服飾、家居、兒童四大板塊的集合店品牌並且新增了3個代理品牌。截止目前,天虹已經與近百個品牌展開合作,同時天虹已經在旗下商場相繼開出了14家女雜集合館Rain&Color、14家家居集合館Rain&Home、3家品牌服飾集合館Rain&Co以及2家兒童集合館Rain&Kids。2016年天虹自有品牌銷售同比上升22%。
百盛則將目光放在了美妝領域,除了為消費者提供迪奧、蘭蔻、希思黎、Yves Saint Laurent、Giorgio Armani、Fresh等豐富的國際知名化妝品牌,百盛同時還不間斷推出炙手可熱的美妝知名品牌新品,同時百盛還計劃在湖南長沙國際金融廣場開設的Parkson Beauty全新零售概念店。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裕隆認為:從上半年百貨零售企業的營業數據呈現上看,經歷了零售業態的多元分割與電商衝擊後的百貨業在經過最近幾年的零售戰略整合與變革後出現了結構性改善。具體呈現出三類狀態。第一類是以王府井、天虹為代表的龍頭實力型百貨業態,通過對百貨業態本身的深度調整與整合呈現出營收、毛利的雙增長,這表示這一類百貨本身的戰略整合與自我變革能力非常強,具有百貨業態轉型升級的引領性與示範性。第二類是以重百、首商為代表的百貨零售業通過內部的業態調整與服務能力強化,實現了毛利經營改善,以此提升百貨自身的生存狀態,主要是因為此類百貨通過外部資源的整合與內部管理的變革,實現企業自身成本結構的優化,以此拉動毛利的改善。第三類以銀座、合肥百大為代表的百貨零售企業,整體調整與轉型尚未扭轉下滑的經營態勢,這種狀態的持續對百貨業態的轉型產生極大壓力。
基於當下線下購物中心、品牌專賣店的加速布局,新零售背景下線上零售回歸線下的現狀下,線下百貨通過幾年的調整轉型也基本完成了第一輪的業態調整,在消費者體驗化購物改善方面有了明顯突破,但同時百貨零售業態對於促銷的過度依賴也極大的抵消了體驗化的消費感知。對於當下所出現的營業和毛利回升並非百貨業態已經找到了整體提升的解決方案,而是前期百貨業既有資源與習慣優化帶來的短暫改善。
百貨業態的長期改善應當在以下三點進行探索:一是百貨業的零售化專業轉型與定位,不能建立零售的專業化體系與能力,百貨業的轉型猶如飲鴆止渴,不可持續。二、百貨業圍繞特定顧客類型與需求體驗的專業化變革與調整,做專做精而非做寬做雜。三、聚焦顧客經營下的全渠道整合,將線上全觸點互動與線下高感知體驗進行結合,創造顧客體驗的差異化與區隔化。
超市方面
超市業態14家上市企業上半年盈利成主流,但同時調整仍在繼續。14家企業上半年新開439家門店的同時,也調整關閉了204家。其中,聯華超市關店最多,多達138家。聯華方面表示,房租租約到期和經營困難是關店的主要原因。
不過,聯華同時也有115家新店開業,在14家企業中也是最多的。其中超級市場業態新開63家,繼續保持在上海市場、杭州市場和柳州市場的領先優勢。
此外,步步高、家家悅、利亞零售等關店也都超過兩位數。步步高關閉了10家在2-3年內扭虧無望或物業無法續租的門店,家家悅則調整優化區域內門店的網路布局、業態組合,關閉或搬遷了經營業績不達標、布局不合理的門店12家。
除聯華超市,以及未明確提到關店數量的紅旗連鎖、中百集團、卜蜂蓮花以外,新華都、北京京客隆上半年關店超過了新開店數,而新開店數也分別只有5家和3家。
上半年,新華都積極探索全新業態「鄰聚」生活超市,實現公司轉型與升級,同時在優化企業管理資源、實現門店布局方面,大刀闊斧對旗下門店進行調整,共計關閉8家門店。
京客隆則重點提升店鋪營運能力,審慎拓展店鋪規模,因租約到期及對虧損店鋪調整等原因,關閉3間綜合超市,6間直營便利店,此外,還完成了9間便利店的裝修改造與業態升級。
相比這兩家企業的大幅調整,永輝超市、高鑫零售、三江購物、人人樂等調整明顯減小,上半年關店均不超過三家,其中高鑫零售和人人樂新開門店也不過只有2家和3家。
上半年,人人樂相繼開出了2家高端精品超市和1家濃縮賣場,同時通過縮減租賃面積、調整空間布局、優化商品結構、更新設備設施、增設線上服務等措施對現有大賣場進行改造升級以及新店業態創新,共計改造調整大型賣場門店4家,改造後的門店超市面積壓縮了一半,擴大了配套體驗項目區域。
高鑫零售則以大潤發品牌新開兩家綜合性大賣場,同時關閉兩家門店,一家位於上海的大潤發門店和一家位於青島的歐尚門店。此外,高鑫零售計劃於下半年關閉第三家門店,主要是「該門店於過往幾年錄得虧損且並無因實施特定行動計劃而有所改善。」
關店調整的同時,企業業績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人人樂上半年業績下滑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公司關閉了部分虧損門店,而該部分虧損門店包括租賃合約即將到期的門店和經過前期調整後仍未見業績好轉的虧損門店。京客隆零售主營業務收入減少一部分原因就是「2016年內關閉了六間虧損的綜合超市及上半年關閉3間綜合超市。」
當然,除了關店調整以外,像永輝超市、紅旗連鎖、中百集團等則主要在加快門店布局,三家企業上半年新開店分別達到64家、85家和83家。此外,步步高、家家悅也分別有22家和30家新店開業。
而門店的加速布局,也為企業業績作出巨大貢獻。永輝、步步高等上半年營收增長就主要得益於新開業門店,高鑫零售也表示,「銷售貨品增加主要由於公司通過開設新店並持續擴充業務所致。」
門店總數方面,截止上半年,聯華超市、紅旗連鎖、中百集團均超過1000家,其中聯華超市已經達到3595家,在14家企業中居首,而最少的卜蜂蓮花只有65家門店。
截止上半年超市總門店數
事實上,關店也未必就是一件不好的事。
「一般人總認為關店不好,其實,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結束。早死早投胎,關店是促進商業進化、繁榮與繁華的必然選擇」,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表示,「關更多的爛店,開更多的好店,這是一種零售新生態的演變過程,新零售需要輕資產與重資產的融合。」
同時,周勇也指出,業內常常把店鋪關閉歸之於電商、成本、競爭等外部因素,其實,在關店的背後,有著各種各樣可以預見或不可以預見的原因。


※盒馬鮮生落戶杭州 首次向5家傳統大賣場開戰
※百世集團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 阿里成最大贏家
※京東進軍無人超市 首店將在近日開業
※電商奢侈品爭奪戰 誰將是最終的勝利者
※蘇寧雲商上半年營收837.4億元 擁有自營店面3645家
TAG:小咖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