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我們必須把要書法打回原生態

我們必須把要書法打回原生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無論怎麼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著急的人們挖空心思標新立異,也尚未呼喚出可以代表這個時代的力作。甚至看不見書法有振興的跡象。我們看見的只是以經濟為中心的理念下,書壇的種種怪異現象。我們也看見一些非常之士為書法作出的非常努力:相繼產生了「現代書法」、「學院派書法」、「流行書風」、「書法主義」、「藝術書法」等是人都看不懂、都不認可、都嗤之以鼻的書法。可是哪一風,哪一派,可執時代之牛耳?各種新的理念橫衝直撞,搞得整個書壇筋疲力盡,迷惘依然。更像是在窮途末路中掙扎。我們不願相信中國書法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消亡,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書法也不可能就此消亡。但事實是書法的確在社會變革的狹縫中瀕臨窒息。

猛然回首:書法是否也和自然、環境、生態一樣,有其生存發展的生態條件呢?眼下,環境污染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城建對文脈造成的破壞,給人類生存狀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致影響到人類自身生存的安全。

如果可以作如是想,把原生態理念引至書法中來,將上個世紀自來水筆引入之前(文化尚未西化,環境相對純正)的書法稱作原生態書法(當時相應的書法生態叫原生態)。那麼,近一個世紀以來,書法原生態多次慘遭破壞。現在的書法生態環境確實已威脅到書法的生存了。我這裡只是想就書法歷史上佳作產生所需要的物理條件、知識修養、交流機制及心理狀態等因素,將其納入生態理念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因素,攜書法同仁看是否可以從中看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一、書寫工具變革對書法原生態的破壞

上世紀初葉,已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書寫工具——毛筆,受到了外來新興書寫工具——自來水筆的巨大衝擊。又過了半個世紀,現代化的新寵——電腦,迅速闖入了我們的生活。自此,我們手中握了那麼久又怎麼也不忍放下的筆,幾乎要離我們而去。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林奇葩——書法,其生態環境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壞。對於大多數現代文化人而言,文房四寶已成為博物館裡的展品。而對於當今的書法家,與它也是若即若離,遠離實用,毛筆常常被束之高閣,總是在所謂「創作」時才被提起。墨池乾涸,龜裂,心態浮躁。由此,我們深深地感到沉痛、酸楚、焦慮和迷惘。

試想:家中的案頭、辦公桌上,座右長置筆墨,在工作之餘,思暇之際,喜怒之時,交流之間,性情所致,起筆可揮。或文,或論,或手札,或書信,或便條……可以隨時、隨地地揮灑,真率地抒寫我們的感懷襟抱。這樣才能滋養書法。所以關注、保護好原生態的書法環境,使之得以延續,必然會更有利於書法生存和發展,呼喚書法傑作才成為可能。

二、學識修養的缺失對書法原生態的破壞

當今書壇,一些有識之士關於加強書家自身學問修養的呼聲不絕於耳,且日漸高漲。縱觀書史,「功夫在詩外」。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到沙孟海,每個時期的書法大師,大多學富五車。作為原生態書法的重要條件,學識修養更是一個書法家所必備的。歷代最為經典的書法傑作,其書寫內容無不是書家原創,從《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詩》以及大量的尺牘墨跡中,我們都能體驗到書家原創性內容與其精湛的書法技藝的完美融合帶給我們的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題材——文辭無不與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密合無間。在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作者主觀世界,題材——文辭,形式之間的契合。作為通過漢字書寫來表達情感意象的書法藝術,這樣的方式才是書家思想感情和書法藝術有機結合,也是原生態書法的真正魅力所在。

可是上個世紀初以來,西學東漸,淡化國學教育,簡化字的推廣,文革造成的教育斷層,使文化人國學底子薄之又薄。現在的文化人甚至高級的文化人多未接受良好的國學啟蒙教育,傳統的文化人與現代文化人相去甚遠。為提高修養,傳統文化人多有寫些古詩詞的習慣,現在何存?現代通訊的發達,文化人之間用於交流的信札也幾乎絕跡。雖然這些被現代化的進程撇得遠遠的,人們也不屑一顧。可是對書法賴以生存的環境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再有,作書畫畫原本為文人讀書、治國平天下之餘事。公事之餘,讀書作文、寫字、畫畫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相互滋養,相互浸淫,方能博大精深。而現代人,寫文章專事寫文章,畫畫者不事書法,書法要獨立學科,過於專門造成了單一、單薄,幾剩形式。看一看林林總總的書法展覽,作品內容幾乎都是抄錄古人先哲之詩文,罕有自作文字。文化背景被沖刷至如此境地,令人痛心疾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三、展覽及媒體機制對書法生態環境之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處於文革後的百廢待興狀態,文化亦是如此。這時,中國書法家協會誕生了。二十多年來,中國書協舉辦了包括「全國展」、「中青展」在內的眾多權威性展覽,點燃了神州大地的「書法熱」,使書法有了空前的繁榮。久違了的書法又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按理,它應該成為書法生態中的積極因素。但展覽也帶給了書法過於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可以增強書法的生命力;另一面也在扼殺書法。因為它可以成為名利場。為了作品入展、獲獎,作者更多地被書法以外的內容所左右,展覽的作品已非書家本人中意的作品。更有甚者,權力、金錢的介入,使書法本身被嚴重扭曲:某地方書協換屆,為爭主席寶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國書協舉辦的某單項展,在河南某地舉辦展出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東道主所在地蘊藏著那麼多的書法家,更有意味的是這些書法家大多是本地副局級以上官員。一些官員「書法家」從三流票友憑藉展覽這個絕妙的舞台一躍到了前台,粉墨登場,變成了當地主流書家。面對這樣的機制,書法被猥褻,離本體越來越遠,幾乎到了變異的邊緣,致使書壇百孔千瘡,讓書法家哭笑不得,這是倡導展覽者始料不及的。(媒體情形基本相似不在此贅述。)書法生態的環境再一次遭受了重創。

四、過於強化書法創作意識,破壞了原生態書法的創作心境

如果說,物理條件、知識修養、交流機制是原生態書法的環境條件,那麼,書家的創作心理狀態則是原生態書法的核心。

分析一下歷史上經典傑作創作時的心境,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意於佳乃佳。」也即在書寫時心理上反而淡化了書法意識。作者通過文字內容,專註于思想情感的暢快表達,情感佔了意識的主導,書法意識退居了次要地位。如此心境方能心手兩忘,漸入佳境,誕生傑作。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下面我們舉幾個古代傑作的例子:

1、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太熟悉了,不在此多述。

2、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其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兒季明的祭文的草稿。兄侄遭戮,身首異處,魯公「疾痛慘怛,衰思鬱勃。」這是魯公為真摯強烈的悲憤所激發,隨著情緒起狀,全然顧不得筆墨工拙,從筆澀情滯到奔放豪懷,情不能自禁,在幾無書法創作意識狀態下書就的千古絕唱。

3、同為顏真卿所創作的《劉中使帖》,是聞平叛捉賊喜訊傳來後所書的一紙書信。通篇氣勢如虹,嬌健奔放,縱橫暢達,其欣慰之情溢然筆端。心境放鬆自然,無半點做作痕迹,是淡化書法創作意識有感而發的又一傑作。

4、蘇軾的《黃州寒食詩》。此詩作於蘇軾經歷了巨大挫折之後被貶到黃州期間。那年寒食,煙火俱息,滿眼凄冷,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處境無奈、凄苦、悲涼、憤懣的怨訴噴薄傾瀉而出,躍然紙上,全詩字字血淚。根本無暇顧及字體之工拙,章法之規矩等書法意識,全由性情使喚,天然合一,「無意於佳乃佳」,正如黃山谷在該帖跋語中說的:「試使東坡復之,未必及此。」

5、蘇軾的另一件作品《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則不同。「往往為客書,所謂人間合有數十本者」(王世貞評語),可見此乃示人之作。也即將其作為書法作品來創作了,在書法創作意識主導下書就。雖經營下筆,結構嚴謹,雍容典雅,卻缺少層次,行列勻齊,多少使人產生羅列之感。這樣的作品,與《黃州寒食詩》當然不能同日而語,其感染力自然下了三等。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有趣的角度來審視古代經典墨跡的書寫狀態,那就是這些墨跡中的改筆。典型的還是《祭侄稿》;又如米芾《苕溪詩》;再看趙孟畹拇艿罆N書信,原是其代妻子給嬸嬸寫的信札。書寫時心曠神怡,心手雙暢,頗為自得,以至於最後落款時竟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待其發覺時又作了改動,這樣的改書在古代墨跡中不勝枚舉。其實這些都是在作者表達真實情感過程中的不經意為之,這些墨跡多未被書家當成書法作品來創作,卻自然記錄了作者真切感情流露的過程,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墨跡更受後人珍愛。

讓我們再來看看當今書家的創作心態:鑒於現今交流機制,受展覽本身因素(諸如時間、主題、內容、尺寸)制約,書家在強烈的書法創作意識支配下,心態極度緊張:選內容,費盡心機找自己擅長熟悉的;臨陣磨槍,日書刀紙;連書百遍,心疲神憊;仔細揣摩評委口味的好惡;挖空心思在書寫材料、形式上標新立異;緊跟時風,乃至抄襲他人作品。凡此種種,創作出的作品拋筋露骨,浮躁張揚,光怪離奇,華而不實。如此心境,怎「浮躁」二字了得,此時去看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已不知為何物,又安能誕生佳作。有趣的是書家往往都有這樣的體驗:創「大作」,書寫多遍不能如意,心境一陣亂七八糟以後,放了下來也罷也罷。在邊角殘紙中東塗西抹,卻會偶爾得一尤物,又終因展覽限制因素不能登堂入殿,而將「大作」將就入展,但展出的作品已非書家本人中意的作品。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原生態書法是書家將自己對所處時代生活深刻感受和強烈熱情用筆墨自然抒發的記錄。譜寫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獨特心曲。這種抒發是自然的,心境是自由的。這樣,我們平時所說的「創作」在原生態書法環境里便成了一種自然的習慣。雖然在這樣的習慣下,我們對作品,或者說佳作產生的時間、形制有著不可預見性,但這樣產生的作品必然是率真自然、豐富爛漫而又有著鮮明個性和深深的時代烙印的,具有不可複製性和不可替代性,別具感染力。

我們提出原生態書法的概念,決不是貶低任何派別,更不排斥創新,我們只想走入現實,打開歷史,看一看書法是否也有它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遵重這些規律是否會讓我們的書法過得更好一點!

我們也不是想將書法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狀態。畢竟社會在發展、環境在變,人類必須向前走,我們只是想提醒我們自己,哪些東西是應該堅持、值得守望的。

我們提出原生態書法更渴望著創新,建設新的書法生態,使其有新陳代謝的能力,讓書法回到春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大文豪魯迅教你如何成為書法家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
書法家的頭銜,的確很值錢
搞書法到底能掙多少錢?
不好意思,我是一個寫書法的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