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當下,中國書法的十大主要毛病

當下,中國書法的十大主要毛病

當代書法,趨之者眾,可謂日趨火爆,此誠值得額首相慶之盛事也。然不乏虛火上升之弊,察其色,切其脈,發覺弊病頗多。數年前,書界識者曾撰文力陳書壇弊病,如今觀之,此類弊病不但毫無革除之相,反而愈演愈烈,病狀愈來愈多,病情愈來愈沉。略加梳理,似有十病,大膽作一疾呼,語或過激,情實可宥。

書界同道若能引起重視,則幸甚幸甚。

一曰僵:關鍵在於體制僵化。

按理說,各級書協都是群團組織,各類活動屬於群眾性文化活動,但實際上,由於書協組織的特殊性,書協的官方色彩非常濃重,書協領導「交椅之爭」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同級別黨政官員的「 官位之爭」。書協組織也由此而帶上了一定的「衙門色彩」,所開展的活動,也就不可能僅僅是「群眾性」的。經濟體制在改革,政治體制也在改革,書法體制卻偏偏幾十年一貫制,按兵不動。比如「國展」,儘管每辦一次,都引來很大意見和爭議,但「國展」就是「國展」,只要其「國」字型大小身份擺在那裡,它就始終可以牛氣衝天。或許有人會說:除了「國展」,全國不是有許多書法活動在開展嗎?

如果一家民間機構開展論證活動,企業會「自願」贊助1000萬元嗎?我相信全國書法活動組織者給「書協」的錢,肯定也是「自願」的。這是體制給他們這種特權,使得人們「自願」送錢給他們,而不送給別人。當然可以對這種體制說「不」,但民間的「樹葉」要在官方色彩甚濃的這種僵化體制的狂風面前保持靜止不動,可能嗎?

二曰偏:「偏」是「僵」的派生物。

官方展覽、評獎機制一統天下,實在堪稱強勢下的偏一,偏一下的強勢,導致書法運動千軍萬馬競走「獨木橋」。書法原是一種書寫工具,是識文斷字者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進而上升到審美範疇,成為文人墨客抒情達意的風雅「餘事」。書法形態和風格盡可以如同萬物生長那樣多種多樣,自由發展,而無人為的貴賤高低之分。但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書法熱」風起雲湧,書法展覽體制應運而生,這一機製為書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久而久之,卻發展到偏一乃至極端,走上了「偏道」。之所以說「偏」,是因為這一機制導致一條重要原則,這就是:凡是入選「國展」的,便是「正統」的,便是「高水平」 的,否則便是「野路」的,「低檔次」的。

三曰媚:做人最忌媚態、媚骨。

書法貴在風骨、風神,而書法一旦與「媚」連在一起,將是多大的不幸。書法看似一場全民運動,似乎機會均等。但實際上書法資源操控在少數書壇權貴手裡,書法家們,特別是尚未出道的基層書法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們,為了獲取在書壇的一席之地,不得不「摧眉折腰」事「評委」。國展、全國大賽評委操控展事、賽事,把神聖的書壇,變成了名利場。他們把持一方天地,誰要想進入他們的領地,即使不留下買路錢,向他們點頭哈腰賠笑臉,是斷不能少的。他們或許從別人的「獻媚」中得到某種的滿足。其實,他們也是「獻媚」 者,在比他們顯赫的官員面前,在腰纏萬貫的老闆面前,在他們覺得可以利用、可以藉以造勢的外國人面前,他們也會低頭哈腰,露出一副媚相。

四曰丑:書法在退化,退化得越來越丑,而且丑得冠冕堂皇,丑得理直氣壯。

原因在於,一些掌握著書壇話語權的人們,按照他們的意志,變換了美醜標準,把明擺著丑的字體,貼上「創新」、「流行書風」、「現代書法」等標籤,然後宣稱:這就是當今的書法之美。與其說這是「指鹿為馬」,倒不如說這是「皇帝的新裝」更確切。誰要是對這些「丑」字提出異議,只消輕易地給你扣上一頂「不懂」的帽子就行。想想看,你連什麼是「流行書風」、「現代書法」都不懂,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

而且事實擺在那裡:在全國書展摘金奪銀的就是這些「丑書」。後來,在看到並不漂亮的「芙蓉姐姐」偏偏走紅的事例之後,我想,這明明是對審美標準的一種顛覆嘛!由此想到,可能也怪不得書壇那些「說話算數」的人們,而只能說這個時代變得實在快,讓人看不明白。

五曰浮: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深受「浮誇風」之苦,當書壇的「浮」症出現時,便令人分外憂慮。

有消息稱:全國至少有1億人在搞書法時,第一個感受便是:書法大躍進來了。如果說凡是動一動筆頭的人都算是「搞書法」,「1億人」也許並不誇張。然而,動一動筆就真的算是「搞書法嗎」?寫毛筆字的真的都是書法家嗎?

六曰雜:書壇是個大雜燴,只要他想要這個名,就可以自命為書法家。

特別是不少以特殊身份「強勢」進軍書法領域的同志們,成為當今書壇一「景」。我曾經聽一位「縣太爺」朋友私下對我說,他的一位「書法家」上司出版了一部標價三百多元的書法集,用卡車拉到他的縣裡,作為「任務」,每個鄉鎮100本分攤了下去。這等好事,是純粹的書法家,哪怕他是王羲之,所望塵莫及的。如此一來,不少正兒八經的書法家有點羞稱書法家的味道。記得十年前,一位北京的書法家來杭州做客,他的朋友介紹:「這位是書法家某某。」他馬上說:「你丫才書法家呢!」當時哈哈一笑,不以為意,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別有深意在焉。

七曰俗:百病均可醫,唯俗難治。

書壇之疾,其俗在骨。試舉一例:一位級別不低的「狂草家」,「狂飆」一般驚現書壇,作報告,出集子,風光無限,真實水平,明眼人一望便知。然後,卻有不少書壇權威人物,紛紛出面喝彩叫好。一般人瞎起鬨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書壇權威也無原則地跟著吹捧,除了「俗」氣熏天,還能再說些什麼!靜下心來一想,其實也怪不得這幾位書壇權威,書法界也好,美術界也好,能夠見得到幾篇實事求是的批評?所謂「書畫評論」,早已成了「吹捧」、「抬轎子」的代名詞。當庸俗之風盛行,而且司空見慣時,「不俗」便成了「稀缺資源」。聽說有的文物鑒定權威,只要給足「潤筆」,在開門見假的贗品上面照樣題款落名,相比之下,書法權威隨口說幾句「吹捧話」,也算是俗得可愛了。

八曰怪:有人用腳趾寫字,有人用牙齒咬筆桿寫字,有人把女子倒過來,用她的頭髮寫字。

可以說,凡是想得出的希奇古怪的辦法,都有人用過了。目的只有一個:博得別人的眼球。這種「怪招」,都只是小丑式的雜耍而已,與書法無關,或者說,它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書法作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怪」風之所以盛行,一個原因,可能緣於正道難進。在「正統」的書壇難以有他們一席之地的時候,他們試圖用某種特殊的方法來表現自我,引起別人的重視。他們沒有想到,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只能落下笑柄而已。對此,我無話可說,只能一聲嘆息。

九曰貧:書畫同源,書畫活動往往密不可分。

但我們應該看到書法與繪畫,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固然不能輕易下結論,說學書法比學繪畫要艱難,書法與繪畫要真正成功,要成為大家,都是十分艱難的,但是,學書法比學繪畫更難以入門,卻是客觀現實。在書畫市場,賣畫卻比賣字容易得多,價格也要高得多。在一個區域,賣畫致富者肯定多於賣字致富者。書法的確是寂寞之道,乃至貧窮之道。對於大部分書法家而言,如果他沒有其他經濟收入,單靠書法肯定是難以度日的。許多書家的主要收入,是靠辦書法班,教小朋友學書法,這些書法班的小朋友中的佼佼者,靠書法上美院,畢業之後,可能仍然不得不走上他的老師辦書法班教小朋友的老路。書法家這種物質上的貧乏,極有可能影響到心態,影響到操守,影響到對書法理想的追求。

十曰虛:越是物質生活貧乏,越容易激起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容易挖空心思去賺錢。

當書法成為一種賺錢的工具,那麼書法家和手藝工匠,和商人沒有什麼兩樣,淡化和流失的是文化積澱。

從嚴格意義上說,現在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墨客。所謂傳統文人,不但要有足夠的文化學養,而且要有超然物外的閑適的文人性情。知識可以傳授,可以積累,但「性情」卻不是一朝一日可以達到的。一個缺少「文人性情」的社會,比缺少「文化知識」更可憐。人們常常責備書法家們寫錯別字,連全國書展的獲獎入展作品也常常出錯,其實這只是表象,並不可怕,其實質是書法隊伍的整體「文人性情」的滑坡,一個字:虛。

我非華佗扁鵲,只見種種表象,難究深層次病根。但我深知,其實書法界,包括社會各界人士,對書壇弊端早已有透徹認識,只是由於種種原因,不願說,不想說,不屑說而已。那麼,倘當這篇小文無法成為療疾藥石,幸或成為引玉之石,則於願已足。因為種種疑難雜症,積鬱已久,很難急於投以猛葯,或投以大補之物,只能靠各路行家裡手悉心會診,從古書典籍堆中尋覓良方,從社會各界尋覓偏方,甚至從山野之民那裡討教草頭單方,對症下藥,細加調養,藉以時日,或許有所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我們必須把要書法打回原生態
大文豪魯迅教你如何成為書法家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
書法家的頭銜,的確很值錢
搞書法到底能掙多少錢?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