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加薪,我憑什麼加班?
文/臨公子編輯/西西
「半年多經常這麼遲下班,既沒加班費也沒見工資多高。才工作沒多久就這樣!以後還怎麼了得啊?」晚上10點多,一位親戚在家族群里感嘆道。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她對兒子的心疼。
然而,她@了我。
親戚小孩所在公司,正是我前東家,一家員工6000多人、平均年齡長年不到26歲的互聯網公司。他所在的QA部老大,當年算是挺傳奇的人物。
部門才十幾個人的時候,身為組長的她就以雷厲風行和沉迷工作著稱,大年初二還在發郵件給對接部門溝通流程。
據說親戚小孩確實覺得辛苦:工作量大、收入不見長,憑什麼賣命加班啊?
老實說,我打心眼裡感同身受,這問題曾在腦海中跳出無數次。但如今認真想來,如果是「你出錢我出力 」的傳統工廠僱傭關係,那就單純多了。工作嘛,拿錢做事,多勞多得,天經地義。
不過在眼下的時代、眼下的行業,咱不妨掰開揉碎了,聊聊其中的因果得失。
01
世上加班可是千萬種
首先必須承認,從資源角度看,加班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消耗行為,消耗了你的時間、精力、享受生活甚至一部分健康。而大部分公司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或是象徵性給點兒補貼),既然如此,加班不是傻缺行為嗎?
咳咳,因為很多時候,話語權可不是掌握在你手上,於是你有種種「不得不」開頭的任務。被動(迫)的源頭大致以下幾種。
1、領導要求,統一加班。主要的原因,一是因為趕項目。比如我隔壁項目組為了趕版本上線,已經連續5,6周,幾乎每晚全團隊加班。
二是表態性/懲罰性加班(實在不好形容,姑且這麼叫吧)。遇到2,3次,起因是所在分公司業績不太好,領導主動向上級提出每周1,3,5統一晚上9點下班。 不過通常一陣時間後就默默作罷,恢復常態。
2、工作安排不合理。要不工作流程不合理,要不工作量不合理。導致你不得不靠加班把各種坑補上。時間長了,「不合理」沒準會變成「合理」,後患無窮。
3、效率不足。別人3小時能搞定的事,你或許由於技能、熟練程度限制,折騰5小時還搞不定,只得靠增加工作量彌補效率或質量不足。
4、特定要求。我之前所在的技術部門,為了保證系統升級對業務帶來的影響最小化,割接時間經常要求在零點、甚至凌晨4點執行。算是工作特性帶來的硬要求吧。
此外還有行業特性,像互聯網行業,不管是我之前所在的私企還是目前的國企,加班都像大自然一樣自然,不過是頻率不同而已。越來越多人不僅開始接受,乃至習慣加班。
那麼,除了被動因素,還有哪些冥冥之中驅動我們加班的神秘力量?
02
又愛又恨的「偽加班」
刨去被動因素,不少人實際上是自願加班。在主動型「要不要加班」問題上,我的看法是:取決於你加班的價值。
有的人所謂加班,壓根是盲目導致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啊。
舉個例子。
有個很勤奮上進的實習生小H,有一次領導讓他部署伺服器策略,小H二話沒說,擼起袖子加班加點到晚上10點多,爬了上百台伺服器逐一完成。
直到第4次,他才從同事口中得知:原來這類上策略的工作,他們一般是寫好腳本,放在那自動批量執行就行了,好賴不過幾分鐘的事兒。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再舉個例子。電視劇《歡樂頌1》有個挺有意思的角色:劉思明。40多歲上有老下有小,被上司開會指著鼻子罵,每晚加班,最後凌晨3點過勞猝死。
你想想,如果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員工每日高強度加班,凌晨過勞死在工作崗位」的新聞,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公司老闆沒人性啊!血汗工廠哇!他這麼努力,對吧?
事實上呢,幾個億的收購案因為劉思明弄錯一個數據,導致所有人的工作推翻重做,幾番修改屢屢出錯,上班天天看股票,妥妥的混吃型中年病大叔。
資本家譚總說:「比起一味的刻苦努力,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才是根本」。恩,不然就是作死了。
還有一種偽加班帶來的快感:我很忙,我很重要。
這類加班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團隊缺你不可,進而感受到自己不可取代的價值。
先不說工作12小時無法獲得8小時的1.5倍產出,就算真能如願,其中的含金量並非總隨著工作量水漲船高。
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從普通工到熟練工,然後…恩,到頭了,未來90%的日子做的就是不斷重複同一件事,還是別人可以輕易勝任的同一件事。
決定工作價值的,是成果而非工作量。
在上家公司,一開始每周寫工作記錄,我總是洋洋洒洒列得一大堆,生怕體現不了工作量。沒幾周,主管告訴我:「你以後就寫兩樣東西:哪些成果和對應數據。其他不用了。」周總結篇幅瞬間縮水,有時忙了一周連一件事都不見得做好。偽快感被敲打得支離破碎。
所以對待加班,能免則免,不能免,請考慮剛才提的第一點: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加班、帶來的價值和對你的意義。
03
不加薪,我憑什麼加班?
去年夏天,彩虹合唱團的《感覺身體被掏空》戳中無數加班狗的傷口。
-勞資才不要加班!
-我要去雲南!詩和遠方才是生活!
內心比當時戶外的高溫還燃啊有木有?
可就像詞曲作者金承志採訪時說的:就算辭職了去了雲南,雲南也有加班,也有老闆,也可能會有擁擠的交通和不願理解你的人群。
你怎樣不顧一切奔向遠方,最後還得怎樣不顧一切地滾回來。既然如此,不如多考慮從慘淡的現實中汲取有利於自己的養分。
首先,不是只有薪資才有價值,你的能力、人脈、平台,均是寶貴的隱性價值。
為什麼人們擠破頭都往大公司塞?哪怕薪資低加班多?因為,平台也是能力的象徵,很大程度上,你的水平和朝夕相處的同事們趨近,尤其在職場初期,平台無疑是塊跳板。
其次,常聽到這樣的呼聲:「下班了我享受生活不行嗎?我讀書學習不行嗎?哪個不比加班強?!」
是是是,8小時以外的時間本就由你掌握,做什麼你說了算。只是,不少人口中的「享受生活」,無外乎是刷手機逛淘寶打王者農藥。至於自我學習,確實有一部分人把它一點一滴地實現,而另外一部分,準點回家後,所有的宏偉藍圖融化成沙發上的葛優癱。
企業盤剝員工固然不可取,但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加班, 從中得到經驗值、技能值、知識值,不失為彎道超車的方式之一。
在金錢上無法體現,好歹在其他維度有所收穫吧?不然加班付出了時間精力卻一無所獲,你說你圖啥?
如果1年後加班仍舊常態、工資沒變化、能力不見長、做的同樣的事、身心俱破還看不清未來的路,甚至不知道手裡做的事有啥意義都說不上,純粹成為周而復始不停運轉的齒輪——那麼,要不方法不對,要不行業不對,要不老闆不對,任意一個,可以換了。
-THE END-


※攻略在手不用愁:2018 MBA
※學習是個苦差事
※職場里,最該遠離的是這種自來熟
※哪有什麼天才,只有無比寂寞的勤奮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