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中華之風骨

論中華之風骨

論中華之風骨

開學第一課,是九月一日央視推出的節目,那年的題目叫中華驕傲……

我不知道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是不是真的為之感到驕傲,我不清楚……

但我所知道的是,我看得越多,我越意識到我們缺少的東西。

開篇第一部分是所謂的中國字……

董卿說了這麼一句:中國字中,有我們中國人的風骨。

「風骨」,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辭彙!

魏晉風骨,陶淵明罷官到南山種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看似,這是一種不爭。

看哪,遇到仕途不順,我就不願繼續,種田為生,這是何等的豁達與變通之舉啊!何必死磕在為政的仕途上呢?

如此說來,風骨是一種孤傲?是一種不願同流合污故而放棄的退卻?

還是,陶淵明不願同流合污的堅持?

種田為生,這遠遠不是他所描繪的那樣理想。

當時的陶淵明不是一個年輕的青年,有的是力氣。

著此詩時他已過壯年,可以說,要自食其力是多麼的不易。

而世人都以為他大才!他盡可以踏入官場,同流合污!窮奢極糜!不比種田來的輕鬆?!

風骨,其實是一種爭。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可以放棄個人的享受,即便不能改變,也不能隨波逐流!

人們常說,詩文氣象。

真正的好詩與好文,是包羅萬象的。

只可惜,如今的人,做得古詩,卻做不得好詩了。

我不禁疑惑,同為生活困苦,為仕途憂煩,為何當今之人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卻變得失去了氣象?

很簡單,所謂氣象者,心懷天下。

為什麼有人可以在自己落魄時念及天地,而非僅僅兒女情長?

因為家國天下。

我們中國的文人,是應當治世的。

有范文正公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屈原不願「哺其糟而歠其醨」,在國家不可救之際,被迫投汨羅江殉國,也不願安心苟活。

是以,國之危亡,與匹夫何干?

可是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且責無旁貸。

那是理想的年代,為了國家,個人生死是可以隨時放棄的。

彷彿直書的齊太史,明知秉筆直書就是死。

可是,「南史氏聞太史盡死,持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彷彿民國時的青年,明知與皇權與軍閥相抗,無外乎一個死字。

可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才是我們中國的脊樑!才是所謂風骨!

可如今,風骨只能冠之以字,再不見於今日之文了。

何以至此?

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再像從前了。

我們經歷了屈辱的百年。

歷經艱險,遭受苦難與折辱。

我們的同胞們,淪為難民。

為了改變,我們做出了犧牲。

我們放棄了一直以來的驕傲,

我們虛心學習西方列強的技術,

中體西用!

失敗了!

百日維新!

又失敗了!

革命!

這是我們最後的出路。

我們,連同我們全部的思想與文化,都徹底接受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洗禮。

科學,民主,人文主義,對生命的珍視……

我們成功了,

我們改變了國家積弱的面貌!

我們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

我們的風骨呢?

這是一個西化的,追求效率,追求個人的時代。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過,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帶來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這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

一個自私的時代。

我們有了充足的享受,

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有了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

讓生命不會在我們的眼前白白消逝!

我們從沒有像今天一樣生活的這麼好!

既然如此,

自然,

也少有人敢去死了

少有人捨得去死了。

畢竟,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

只是,

我們有葯了,

可是,

葯不能救命!

我們有錢了,

可是,

錢不能買命!

人,終有一死。

譬如落葉歸根,

江河入海,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但釋教說:生死間,有大恐怖。

特別是在今天。

有了美好的生活,

我們在生死關頭,

自然至敬至畏,

誠惶誠恐,

搖尾乞憐,

盼望著爭取哪怕一絲機會能夠苟活,

可終究,還是死了。

念及前人,

這是何等不堪的死法呀!

我們獲得了更好的生活,

卻諷刺般的在生死前丟失了生命的尊嚴。

想當年,

孫中山先生卧於病榻,

看過許多西醫,都說不能治。

有人就建議他讓中醫試試。

當時的中醫,還是魯迅筆下那個「原配蟋蟀作藥引」的年代。

孫曾對他的幕僚說過,他不信中醫。

但,換作我們任何一人,

或許病急亂投醫,死馬當活馬醫,

興許也嘗試一下,

畢竟我們若真得了重病,

就連從不行善的都要去求菩薩保佑哩!

可孫不一樣,

他堅持自己的原則,

至死,也沒有讓中醫治。

我想,

能夠如此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

仍然堅守自己信念的人

當真值得敬重!

我很喜歡大劉的《三體》,

不全是因為這是一本中國難得的硬科幻,

而是因為,

這裡有真正的中國式的風骨。

裡面有兩類人物,

公元人,

和新人類。

新人類是優雅、文明的種族,

他們熱愛生命,

他們的社會呼喚愛與理解。

可當滅頂之災來臨,

他們的秩序崩塌的如此之快,

緣於他們沒有死志!

他們是不同於公元人的,

他們沒有隨時拋棄自己生命的準備。

故而,一切基於利己與個人主義構建起來的文明的水晶宮,

在難以抗拒的災難面前土崩瓦解。

因為他們自己的生命,

被他們看得最為重要,

這也是為何,

大災難面前,

若要分出部分人逃生,

結果,

必然是全部死亡。

因為沒人願意讓別人走,

所以大家都沒走成,

文明,亦消亡了。

故而,從這個角度而言,

我是極敬重古人,

尤其是中國的文人的。

知天命,

這不是一句空話。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他或許不是一個聰明人,更不是一個聖人,

但是能面對自己的失敗,

選擇自己的死亡,

而不怨恨,不羞惱,不屈膝。

這是英雄所為。

文死諫,

武死戰。

自古,我們就是有死志的。

死志,

為了某種信仰流汗流淚流血,乃至付出生命,

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風骨。

論語記載,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裡的「信」,在我看來,若只是簡單地翻譯成「民眾對統治者的信任」未免有些狹隘。

相較之下,這裡的「信」,更有一種國志的意味。

英法百年,

打出了兩個民族國家。

為什麼?

因為民心凝聚。

沒了統治者,國家難道就不存在了?

沒了人民,國家難道就不存在了?

不!

只要文化還在,哪怕我們都死絕了,

世界上就剩下最後一個中國人,

只要他還記得我們的歷史,

他還諳熟我們的文化,

他還有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認同!

國家,文化,民族,就在。

國,之所以為國,

不單單是因為為政者能幹,

不單單是因為民眾安居樂業,

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對於自身文化的信仰!

留髮不留頭,

留頭不留髮。

為什麼少數民族入侵時,

漢人珍惜他們的服飾裝束勝過珍惜他們的生命?

因為,那是文化的歸屬感。

那是他們精神的寄託,那是漢人的靈魂!

沒了生命,尚可以瞑目。

沒了靈魂,空有軀殼,又可以向何處去呢?

是不是說當時的愛國志士們做的不對,捨棄了我們最重要的文化與風骨?

也並非如此,

在那個國家被繁文縟節所束縛的年代,

改弦更張,破而後立,卧薪嘗膽,以待時變,英雄所為。

而在這個利己而人心渙散的年代,

塑正道,聚人心,立國志,英雄所為。

時矯枉過正,

然非過正不能矯枉。

惟惜,

今長路漫漫,

余盼之望之,

未復見中華之風骨,

未得見今日之英雄。

排版|北狼

文稿|音果綠

如是說在此祝大家:

國慶節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說SAYSomeThing 的精彩文章:

TAG:如是說SAYSome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