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若重用此「全能型」人物!崇禎皇帝或許就不用上吊了

明末,若重用此「全能型」人物!崇禎皇帝或許就不用上吊了

對於明朝的滅亡,估計相當多的人是惋惜的。特別是對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1644年),更可能有一份同情。他的衣服是破了不捨得換新的,那基本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日夜奮鬥在挽救大明王朝的路上,不近女色,卻出現了英年早衰的跡象,這都是工作累的。1644年三月十八日晚,李自成的農民軍馬上就要攻進北京城了,崇禎帝在宮中哭著對周皇后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后也哭著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崇禎帝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后去吧!」,三人痛哭不已,隨後周皇后和袁貴妃相繼自盡(袁貴妃未死),接著他又把僅有的兩個女兒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砍殺(長平公主未死)。

崇禎皇帝

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到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據門叛變,跑到安定門,大門深鎖無法劈開。最後他和太監王承恩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棵老槐樹上上吊身亡,上弔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王承恩在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也上吊自殺。

明末遼東局勢

每每讀到這段歷史,心中總有些悲戚,崇禎皇帝無論有多少失誤,比如敏感多疑,政策不夠靈活,濫殺大臣等等,然而他在最後一刻所表現出的勇氣和擔當卻值得尊重。明朝滅亡的原因是複雜的,用人的失誤恐怕是其中之一。無論是治國還是打仗,人始終是第一位的因素,中國歷史上多少以少勝多的案例,多因將帥之英明果斷。用對一人,有時可扭轉乾坤,用錯一人,有時可能會功敗垂成。

利瑪竇與徐光啟

明末若重用此全能型人物,崇禎皇帝或許就不用上吊了。我說的這個全能型人物不是「關寧防線」的構建者孫承宗,1638年(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據城抵抗,城破被擒,自縊而死,時年76歲。也不是曾擊退努爾哈赤而被崇禎帝冤殺的肱骨之臣袁崇煥。縱覽明史,這個人堪稱「全能」,他就是徐光啟(1562年-1633年)。首先他學習好,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徐光啟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明朝全國各地的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合格者為「貢士」,貢士再經過「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在明代,每期會試全國大約能錄取300餘名貢士,再從貢士中選拔進士,能考中進士的你說學習好不好?其次官也當的大,最後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僅僅是這些並不能稱為全能,他還是個科學家,在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他開始與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6卷,他精通天文、尤其農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傳播西方自然科學。

徐光啟

都政治家兼科學家了,能稱為全能嘛?不能!他還是位軍事家,徐光啟認為正兵為強國之本,主張積極練兵以強化將領和士兵的戰鬥素養,為此他多次上疏請求練兵。他尤其重視武器製造,特別是火炮的製造,對於火器在戰爭中的應用頗有研究。為了強化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然而明朝政府對於他的很多建議都是置若罔聞不予採納,不夠重視。終其一生,直到1630年(崇禎三年),他才升任禮部尚書。1632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1633年,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年,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同年病逝於任上。真是枉費了這麼一位集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於一身的全能人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叔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位外國人來到明朝,用漢語寫了一本交友指南,竟風靡一時,成為了暢銷書
此島國可能在本世紀「沉沒」,但這個歐洲低洼之國家卻安然無恙
「不沉的航母」!該國有近千萬人口居住於低于海平面的地方
此島國可能在本世紀「沉沒」,但這個低洼之國家卻安然無恙
此中國朝代滅亡後,殘部後稱霸中亞,漢語成為當時中亞的官方語言

TAG:十三叔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