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有所依便是「幸」,歸途通暢即為「福」

心有所依便是「幸」,歸途通暢即為「福」

心有所依便是,歸途通暢即為福

中和提示:人生苦短,追求什麼?當然是幸福。

什麼是幸福?

人生就是歸途,人一出生就踏上了歸途,心有所依便是幸,歸途通暢即為福。

人要實現幸福,就必須遵循「仁義」這做人做事之道。否則,即使萬貫家財,也會「心無所依」,物質財富並非「心所依處」。「心靈雞湯」也不會讓人「心有所依」。

學點《道德經》,吸取人生精華。

第一章

【經典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文大意】

可理解的道,是某一事物之理;不可闡述的道,是萬物產生髮展的法則。

名可用來稱謂某一事物,但名並不是事物本身。

天地初始狀態是「無」;萬物產生的本源是「有」。

立足於永恆的「無」,可以體味萬物微妙所在;立足於永恆的「有」,可以體察萬物的端倪。

「無」和「有」雖稱謂不同,但同出一源,這就是道,稱之為「玄」。「玄」是深奧難測的,正因為深奧難測,才是理解萬事萬物之所以深奧難測的唯一途徑。

【讀經悟道】

「道」是世間萬物可溯之源,也是世間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現實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條件、原因、理由。用《道德經》的觀點,它們循「道」而生,「不為堯(中國古代賢君)存,不為桀(中國古代暴君)亡」。對現實存在,任何人只能承認,只能適應,不能無視其存在,也不能拒絕,在適應的基礎上,可以引導,抱怨存在的現實無濟於事。

凡是現實的,都會走向衰亡,衰亡舊我,產生新我,新我繼承了舊我的某些特性,由此往複,以致無窮。就像人類一樣,老一代逝去,新一代出生。這是循道而行。舊物衍生物,是因為生物之道;老人生育新人,不生什麼其他之物,是因為生育之道。

《莊子·外篇·胠篋第十》記載著大盜頭目跖與其門徒的對話。

門徒問:「盜亦有道乎?」

跖回答說:「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盜跖說,成為大盜,必須具備五個必要條件,這就是「聖、勇、義、智、仁。」憑推測就知道室內藏著什麼寶貝,是聖明;先破門而入,是勇敢;財物到手,最後出來,是仗義;知道能否採取行動,是智慧;平均分配贓物,是仁德。

盜跖認為,這五點就是強盜的「道」,也是強盜需遵守的法則。從這五點看來,強盜的確有「道」。能準確判斷有無財物可盜,能否下手,作案時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人家,分贓時能公平合理,你能說他無「道」嗎?

「盜亦有道」就是現實,有其存在的條件和原因,強盜圈子裡有「道」,也是現實的、「合理」的。只是這種偷盜之「道」,靠暴力或暗中行竊,屬於不勞而獲,非法佔有他人財物,違背了社會行為規則的「天道、人道」,強盜隨時都會覆滅。但是,只要這世界上有強盜存在,這「盜亦有道」就是現實的、「合理的」。

做人做事也需要立「道」。《易傳·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天地運行,有其法則(規律)。「陰陽」是天體運行的法則,這個法則,就體現在時間與空間、白天與黑夜、晴天雨陰天、天冷與天暖,以及一年四季之中,否則,我們真不知「今夕是何年」,連「胡度春秋」都辦不到,萬物何以生長?

地的「柔與剛」之道也是一樣。

「仁義」之道,是做人做事的法則。

「仁」是什麼?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要求人做到對人有愛心,自己不要的,不能強加於人,自己想有成就,也要讓人家有成就,自己要發達,也要讓人家發達。

「仁」還要求人做到「忠恕」。「忠」即盡心為人,「恕」即推己及人。對國家、對家庭、對組織、對上司、對朋友、對家人,都要盡心做好,不昧良心,不泯良知,這是「忠」;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甚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將心比心,肯站在別人立場上思考問題,換位思考等;與人有了矛盾,上半夜替自己想,下半夜也替人家想想;在處理利益得失上,寧可虧待自己,不可虧待人家等等,這就是「恕」。

什麼是「義」?「義」即道義。道為天下通行之路,義是人間合宜之理。《說文解字》釋,「義」是做人的威儀,也是人格。做人無「義」,就沒了自己的威儀和人格;做事不講「義」,就難以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即使是自己的配偶也不例外;做人做事不顧「義」,就違背了基本的做人規則,人生之路就不可能做到暢通無阻。

即使是最卑鄙齷齪的人,每當夜深人靜,也有捫心自問的時候,人生最鬱悶、最悲哀的是什麼?是沒有了威儀、人格和尊嚴,自己給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了許多孽障。

人生苦短,追求什麼?當然是幸福。

什麼是幸福?人生就是歸途,人一出生就踏上了歸途,心有所依便是幸,歸途通暢即為福。人要實現幸福,就必須遵循「仁義」這做人做事之道。否則,即使萬貫家財,也會「心無所依」,財富並非「心所依處」;自己若不以「仁義」待人,人家也不會以「仁義」待你,如此,你能做到「歸途通暢」嗎?

時下流行的「心靈雞湯」,即使狂飲千杯萬盞,也無法做到「心有所依」。

「仁義」也是識人交友的法則。

要識別或者決定是否結交某人,首先就得按照《道德經》說的,「觀其妙」和「觀其徼」,即從其為人處世的經歷入手,從其做人做事的微妙之處深入,細細觀察,把其做的「仁義」之事和不「仁義」之事,都記錄下來,再一一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就會形成某人的總印象,就會知道他人品如何,值不值得結交。

《道德經》也教給人們觀察、分析、認識事物的方法。既然「有」和「無」同出於深奧難測的「道」,即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法則規律。我們就應該以「道」為途徑,用「觀其妙」和「觀其徼」的方法,「有」中探測「無」,「無」中透視「有」,深入觀察事物橫向的微妙之處和縱向的端倪之處。這樣,既可以透徹把握事物的本質,又能夠清晰地洞察事物發展的未來。

思維的深刻,思想的深邃,需要心性的沉靜與縝密,需要頂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性,此所謂「寧靜以致遠」。心性浮躁、作風漂浮、淺嘗輒止、追求現得、滿足於一知半解、不屑於「理論學習」,只能造就自以為是、平庸無知的殘缺頭腦,只能鋪墊追求感官享樂和得過且過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只能「心無所依」,難得「歸途通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匯中庸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孝」孝子以仁德撿來皇帝寶座

TAG:智匯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