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正是這12個字害死了崇禎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正是這12個字害死了崇禎

一提明朝,人人都知道網上鋪天蓋地流傳一種說法:明朝276年歷史上,堅持「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的祖訓,因此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中原王朝。甚至有的文章還說的有鼻子有眼,說是朱棣當年留下來一道密旨,崇禎打開一看,上面寫著那12個字。崇禎於是堅守祖訓,以死殉國等等。

查了一下,朱棣留下密旨的說法純屬瞎編,毫無任何歷史資料作為依據。至於那12個字的所謂「祖訓」,也純屬空穴來風,無論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從沒有留下這樣的祖訓。所謂的12字祖訓,來源應該是明朝的敖英寫的一本書《東谷贅言》。敖英是明朝正德年間進士,歷任工部主事、四川布政使等職務,為人文采出眾,有多部著作傳世。

《東谷贅言》記載,明成祖朱棣二次北征歸來後,志得意滿,說了一段話:「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千古,其馭北虜西藩,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嗚呼,盛哉!」這番話僅見於此書中,其他史料均未記載。真偽難辨不說,以朱棣的英明睿智,根本不可能把它當做什麼祖訓、密旨傳承後人。

假如朱棣真的把它當作祖訓,只能證明他的治國理政思想極不成熟,是一種盲目推崇暴力解決一切的偏激做法。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暴力和戰爭從來都不是解決國家爭端的唯一辦法。戰爭或者和親、談判、結盟,都是解決利益衝突的可行手段。任何時代,外交都必須以國家實力依託。無論選擇戰爭還是和親、結盟,都由國家實力決定,一味迷信暴力或一味和親結盟都是不現實的。

換而言之,朱棣對外態度強硬,動不動就開打,是因為明朝當時國力強盛,朱棣本人雄才大略,我強敵弱,自然要強硬。但是他的子孫,不可能都像朱棣一樣英明神武,明朝國力也不可能永遠保持開國之初的蒸蒸日上。如果面臨敵強我弱的局面,戰場上不是人家的對手,自然要採取權宜之計,該和親和親,該談判談判。即使是一代雄主漢武帝、唐太宗,在敵強我弱之際,都曾選擇與敵國和親或者談判結盟,來換取時間休養生息,徐圖大事。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古代四大明君,恰恰體現了他們治國理政的成熟與高明。

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就是一個反面教材。面對生龍活虎、悍勇絕倫的滿洲八旗,明朝國力衰弱,武備廢弛,在戰場上已經完全處於被動,打一次敗一次,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可是崇禎面對前後3次明清和談機會,猶豫不決,3次和談全部付諸東流。設想如果能與滿洲通過和談,換得幾年的休戰,則崇禎就可以抽調主力集中剿滅李自成,先滅除內患再專心對付滿清。何至於陷入長期兩線作戰的困局不能自拔,最終國滅身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金國,為什麼南宋可以和金議和,可明朝卻沒有和後金議和
借一部四色繪本帶你穿越迴風雅明朝
此人是歷史上極具爭議的皇帝,千古一帝還是亡國之君,至今沒定論
明朝最窩囊的皇帝:好大喜功、殘害忠良,卻因一事名垂青史
明朝最幸福的女人,父親是開國將領,丈夫是當今天子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