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灘·中央」在哪裡?

「外灘·中央」在哪裡?

這兩天,一個新的城市地標「外灘·中央」,成為南京東路的「網紅」。「外灘·中央」在哪裡?顧名思義,當然在外灘的中央。

外灘地區街坊分布圖顯示,編號為黃浦區第179號的街坊,恰好處於外灘的中心位置:179街坊四邊由「南京東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圍合,沙市一路與沙市二路組成外灘地區唯一的十字形內街。1921年十字內街闢築時,東西走向的稱作「新康路」,因為這個街坊的投資開發商是新康洋行,西南位置的建築稱作新康大樓。南北走向的稱作「中央路」,因為街坊東北位置的建築稱作中央商場。直到1953年,中央路和新康路才改用湖北沙市的地名。179街坊內,現存4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美倫大樓、新康大樓、華僑大樓、中央商場。

2011年末,「南京東路179號街坊成片保護改建工程」開啟,考慮到上述地理位置與歷史淵源,遂將項目定名為「外灘·中央」。

處於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外灘·中央」,是「可以閱讀的」。它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時尚之地,見證了南京東路的繁榮繁華。

1920年代的南京路西望。路中央站立著一個工部局巡捕,正在管理交通。地面可見兩對電車軌道,遠處有一輛電車正在駛來。何以見得是駛來而不是駛去?因為當時公共租界採用英式交通規則,車輛靠左行駛,駕駛座設右側。1908年3月,上海第一輛有軌電車在西藏路至外灘的南京路上通車。此處為南京路/四川路口,是南京路早期的商業中心,聚集了英商百貨商店和俱樂部。

畫面右側,門前停著豪車的是英商惠羅公司。惠羅公司創建於印度加爾各答,1882年總部遷往倫敦並在英國重新註冊。1904年,惠羅公司買下此處地皮,1906年建成新大樓。惠羅主要經銷進口呢絨綢布、鞋帽服飾,初期客源大都為西方僑民。1920年代後,華人顧客日漸增多。惠羅為喜好模仿英國紳士的上海小開,提供了一身行頭一站式配齊的服務,裝飾品應有盡有。

右前方是約1906年建成的慈安大樓,轉角入口門楣招牌上寫著「Shanghai Toilet Club」(譯作「上海裝飾俱樂部」),是當時上海西僑婦女社交聚會場所。該處地皮屬哈同所有,由於妻子羅迦陵以「慈淑」自號,遂取「慈」字,將四川路口的大樓命名為「慈安大樓」,江西路口相鄰的大樓命名為「慈昌大樓」。

畫面左側為英商福利公司,1893年建成。它是上海最早的百貨商店。1844年,英商霍爾(Hall)在此處開設西式點心店,兼營百貨。1854年,另一英商霍爾茨(Haltz)入股,成立Hall,Haltz & Co. Ltd.,另取中文名:福利公司。1934年遷往慈安大樓營業,原址被哈同買下拆除,重建新樓。

左前方有塔頂的三層建築,即中央商場的前身。約1929年拆除,重建了四層新樓。

這張照片攝於1929-1934年間,站在南京路上向四川路口東望。畫面左側是惠羅公司,建築外立面與今改變很大。

右側是尚未搬遷與拆除的福利公司,大門兩側豎寫著8個大字「福利公司 物美價廉」。遠端的尖頂沙遜大廈隱約可見,其建成於1929年。把視線再往後退一些,就能看到1930年新建成的中央商場了:

這張著色明信片,是1940年代的南京路東望。路中間駛過一輛嶄新的雙層公共汽車,車身做著醒目的廣告。而右側紅色四層大樓即中央商場,底層商鋪遮陽篷高高地伸至人行道上。

中央商場由塞法迪猶太人埃茲拉家族所有的新康洋行投資建造。「淞滬抗戰」爆發後,新康洋行在大樓底層開設新康聯合商場,近百個櫃檯,一部分租給商販,一部分自己經營。1945年底,美國水兵將兵艦上的生活用品拿上岸就近叫賣。中央弄內的攤販見有利可圖,紛紛買斷水兵手裡的貨物——衣帽、皮鞋、手錶、鋼筆、湯勺、打火機……在中央弄轉手賣給崇尚時髦、又沒錢逛惠羅的年輕人。與此同時,新康洋行通過官方關係,組織到美軍撥給中國處理的剩餘軍需物資,主要是罐頭食品,在櫃檯里銷售,生意很好。自此,新康聯合商場和中央弄地攤商販有了一個統稱——「中央商場」。

畫面右前方的黃色建築,就是在福利公司原址建造的迦陵大樓,1937年建成。哈同為感謝相濡以沫近半個世紀的夫人,命名為迦陵大樓。

視線再往後,就能看到江西路口的美倫大樓了:

這是1940年代的南京路東望。右側即1921年建成的美倫大樓。

美倫大樓原屬新康洋行產業,也稱新康大樓。1934年,新康洋行將其作抵押,向昌業地產公司老闆鄭伯昭借款。不久「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新康洋行變賣在滬不動產,資金轉移回英國,隨後稱無力支付借款本息,此樓遂轉為昌業所有,並改名「美倫大樓」。

美倫大樓外牆豎式店招為「上海打字機複印機商店」。這個店名是在1984年改成的,原名上海計算機打字機商店。而在1979年之前,這家店叫上海打字機商店。商店分前後兩個商場,營業面積達300平方米。1992年,黃浦區文化用品公司經營部與該店合併,組成美麗華辦公用品公司。

中央商場在1945年底形成集中推銷美國剩餘物資的攤鋪市場。

受朝鮮戰爭影響,美國貨在中央商場銷聲匿跡。1950年代,經過一系列商業整頓與公私合營,中央商場內的個體攤販都成為企業。考慮到群眾生活需要,中央商場陸續設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貨、小商品、自行車、電訊、修配等7個部門,主要銷售工廠企業的各種副次品和出口轉內銷的各類商品,日用百貨、五金工具、衣著鞋帽、文教用品以及各種零配件,應有盡有。久而久之,南京路/四川路口的這幢建築,便正式稱作中央商場了。1966年商場改名為人民商場,1979年恢復原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生產力影響,商品供給相當緊張,各式各樣的票證幾乎囊括了基本生活物資的全部。同時,生產工藝的落後,也導致了大量殘次商品積壓在廠家倉庫里。於是,中央商場根據修配的需要和相對較靈活的經營模式,從廠家低價獲得殘次商品,以處理品、等外品的名稱對外銷售。這些商品大多是外觀略有瑕疵,其實並不影響使用,因為不需要票證,價格又低,搶購人群蜂擁而至。布料、玩具、暖壺、電池、鋼精鍋、自行車……只要是百貨商店銷售的商品,這裡都找得到。漸漸地,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以廉價商品和齊全修配為特色的服務集散地。休息日到中央商場淘便宜貨,成為那個時代許多上班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個「什麼都缺」的年代,創造了一個「什麼都有」的傳奇。

1978年後,工廠企業紛紛設立經銷部門,產品乃至連零部件也都自營自銷。中央商場的貨源逐漸枯竭。同時,隨著人們的收入提高,消費觀念也從廉價轉為品牌,中央商場的客源也逐漸減少。貨源與客源的雙減,使中央商場面臨著再次轉身。

這是1990年攝於沙市一路與沙市二路十字街心的沙市小吃街。

沙市一路南段舊稱中央南弄。1931年,哈同將南京路九江路之間、山東路西側的佛陀街(附近居民稱之「飯店弄堂」、「飯館街」)及其兩側的地皮,出租給大陸銀行建造大樓,「飯館街」的飯攤被迫停業。為了解決飯攤業主的就業,也為了解決南京路商店職員和遊客的就餐問題,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意,讓出中央路和新康路(即沙市一路和沙市二路),動員飯攤業主將攤點遷移過去。這樣,中央南弄形成小吃街。1949年後,沿路搭建簡棚,供應麵條、包子、餛飩、水餃、牛乳、咖啡、麵包等各類中西點心及飯菜快餐。

這是1990年的中央商場。照片攝於江西中路/沙市二路入口處,右側即著名的中央商場維修公司。

位於沙市二路20號的中央商場維修公司,原名中央商場修配商店,專業從事家用電器、日用品、辦公用品的維修。有技師60多人,修理項目達85個,都是針對日常生活中容易損壞的日用品而設。修配業務聞名全國,常年接到外地顧客郵寄來的修理物件。別的地方無法修配的,到這裡大多可以解決,給顧客帶來不少方便。

198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在滬召開,許多乒乓名將到此修理和定製乒乓板。惠鈞用修理員陳桂生為他製作的乒乓板,得心應手,獲得男單冠軍。一位美國記者使用多年的攝像機包,包角破碎,搭攀損壞。他慕名來到中央商場求助。修理技師花了幾天時間將包整修一新。這位記者連連感謝:「在美國很少有修理這一行。心愛的東西一壞,也只得扔掉。你們這裡樣樣會修,真好!」

改革開放後,家用電器迅速普及,但一過保修期,電器的修理就成了煩心事。為解市民煩惱,1990年,中央商場修理公司擴建,改名為中央商場維修中心。1994年底,由於業務規模擴大,成立了中央商場維修公司。至1997年底,在全市各區縣建立了連鎖店35個,成為規模最大、項目最多、價格最公、服務最優、設施最全的維修企業,被譽為「滬上維修第一家」。

以前很多人說:「不到大世界,枉到大上海。」中央商場曾與大世界等觀齊名,如今有人說:「不到外灘·中央,難解時尚風情。」中央商場和美倫大樓已經重整盛裝,迎候市民與遊客。

圖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網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在中國熄火,央行的數字貨幣要來了?
上海歌劇院發布2018年演出季:既要高品質,也要接地氣
「談禽色變」?東方白鸛聽了這個新詞很是傷心
上海萬畝森林裡將建大型劇場,看著星星聽音樂會不再是夢
這裡是讓人心暖的宜居家園

TAG:解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