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雕一面,細琢千年 唐章懷太子墓鑒若止水銅鏡

精雕一面,細琢千年 唐章懷太子墓鑒若止水銅鏡

飾容打扮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的祖先最初以水為鏡,直到金屬出現後開始以銅鑄鑒,再到最後銅鏡的出現。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很神奇吧!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得名失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

從目前考古發現看,我國最早的銅鏡來自於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可以說銅鏡是中國發展歷史最長,使用最為普遍的青銅器。

在古代銅鏡不僅僅是正衣冠,飾面容的日常生活用具,更蘊含了人們的美好心愿和祝福,承擔著鎮宅辟邪,追求圓滿等功能。每一件銅鏡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不僅造型美觀,更有寓意深刻的銘文,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信仰,勾連著古代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內容。

1972年從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墓出土了一件帶銘文的銅鏡,銘文寫道:鑒若止水,光如電耀,仙客來磨,靈妃往照,鸞翔鳳舞,龍騰林躍,寫太征神,凝茲巧笑。依據銘文我們稱之為鑒若止水鏡。鏡呈圓形,厚胎平沿,它的直徑是24.5厘米,厚度約為1.7厘米,重量在4公斤左右,是目前發現唐代銅鏡里最大最重的。它的正面經過拋光打磨,至今仍明亮如新。背面分為內在兩區,內區以半球形鈕為中心,四周雕刻雙線方格,格內外都裝飾有飛禽走獸與花枝;區外置鴛鴦、麒麟和海石榴,邊緣刻出纏枝蔓草。兩區均為高浮雕工藝,工藝精湛,銅質精良,銀光瑩瑩,盛唐銅鏡雍容華貴之風囊括其中。

一面銅鏡看起來很平凡,但它的發明和發展卻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科學文化。它起源於人們聖水照面,其工藝先是制范澆鑄,後是打磨拋光,鏡面因此光鑒照人,背部中心有一個突起的鈕,穿上絲帕,就可以拿取方便,也可以懸掛起來,或是放置於梳妝台。

銅鏡,連著國家的興衰。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榮辱。這句話早已成為警示後人的千古絕唱。

泱泱華夏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歷史源遠流長,一面銅鏡既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縮文化、見證歷史、陶冶情操、創造財富,更是人類文明的傳承。

Tel:186一0175一979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吻淚 的精彩文章:

高古玉的收藏價值和文化價值有多高你懂嗎?
袁大頭在錢幣市場中所佔據的地位
不得不看的關於古錢幣的那些事
世上僅存的兩枚中國最貴的銅錢
古錢幣為什麼那麼值錢?

TAG:文化吻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