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5個秘訣讓你順利當選「諾貝爾獎未獲獎者」

5個秘訣讓你順利當選「諾貝爾獎未獲獎者」

導讀:

每年10月,總會有大批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其數目幾乎多到能把獎牌擦成鏡面。其實,除了實力不濟之外,想完美避開諾貝爾獎還有5個方案……

又到了每年公布諾貝爾獎的時候了。科學家們對於如何才能獲得世界上最有聲望、偶爾有爭議的諾貝爾獎充滿期待,我們絕大多數人即便「沒拿過諾貝爾獎」也不至於太失落。

但如果你自信有資格衝擊這個科學世界的最高獎勵,那麼光有輝煌的研究生涯是不夠的。即便最有成就的研究者,因為某些原因也得不上諾獎。

例如,自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以來的590人次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中只有18位女性(其中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兒一共獲得了3次——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獎、1911年化學獎,瑪麗·格佩特-邁耶1963年物理獎)。

不過,過去盛行的性別歧視不是阻礙天才的唯一障礙。如果你現在正在準備衝擊諾獎,並儘可能的提高獲獎的可能性,一定要避開下面這些「陷阱」。

1.在研究領域裡屈居第四

公布諾獎名單的信封里裝的那張卡片,只能寫下三個人名。所以你要是低調到不想得獎,就成為你所在領域中的第四人吧(雖然頒獎時,不會像那年尼古拉斯·凱奇錯失奧斯卡最佳男主一樣遭主持人向全球通報未得獎),如果作為第四的你仍想得獎,只能寄希望於在另一個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了——否則很難再得到諾獎評委們的青睞。

史上最偉大的「老四」,可能是戴森(Freeman Dyson)。

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和費恩曼(Richard P. Feynman),以表彰「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對粒子物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量子電動力學(QED)是量子場論中最成熟的一個分支,研究對象是電磁相互作用的量子性質,即光子的發射和吸收、帶電粒子的產生和湮滅,帶電粒子間的散射等。這一理論幾乎概括了核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體物理等各個領域中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這樣偉大的成就,卻是由三人獨立研究,最終用不同方法解決了理論上的發散問題,可謂殊途同歸——費因曼發明了路徑積分,施溫格用了一種複雜的「微分」,朝永振一郎則以他提出的超多時理論為基礎,每個人提出了一種不同的「重整化」的方法。

理解這些不同方法,並證明它們等價的是戴森。戴森是第一個認識「費恩曼圖」有效的物理學家(那時他僅25歲)。他不是僅僅簡單地把費因曼、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的工作整合在一起,而是進行了更深刻的分析、做了高階計算,使得理論最終完善。

物理學界同樣認定戴森理應同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楊振寧認為諾貝爾委員會沒有承認戴森的貢獻,是個大錯。不過,戴森對於自己沒有獲獎非常淡然,他認為:「為了獲得諾貝爾獎,你必須有長期的注意力,要抓住一些深刻而重要的問題,並至少堅持十年。但這不是我的風格。」 戴森在諸多領域做出了貢獻,比如對隨機矩陣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戴森球」概念,甚至涉及生命科學方面。

已快94歲的戴森同時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或許他還有機會追逐諾貝爾文學獎。所以你要是特想得獎的話,多多開闢不同領域也是個策略。

當然——不要以為你成為了領域前三,就能妥妥得獎了。20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兩項研究:一項是德國哈拉爾德·豪森(Harald zur Hausen)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另一項研究是兩位法國科學家西諾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蒙塔尼(Luc Montagnier)發現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獎項公布後引發了巨大爭議,因為人們馬上就發現:對發現艾滋病病毒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蓋洛(Robert C. Gallo)不在獲獎名單內。蓋洛是人類逆轉錄病毒研究的先驅,他第一個分離出人逆轉錄病毒(人嗜T-淋巴病毒1型,HTLV-1),並發明了體外培養人類T細胞的方法,這是研究人類T細胞逆轉病毒的基礎;蓋洛還提出逆轉錄病毒(HTLV-III,他當時命名為嗜T-淋巴病毒3型)是引發艾滋病的原因;他為艾滋病治療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羅伯特·蓋洛(來源:Institute of Human Virology)

HIV病毒發現的優先權之爭,是科學史上的濃重一筆。1983年的一期《科學》同時發表了蒙塔尼團隊和蓋洛團隊的發現。後經證實,他們發現的是同一種病毒,而這種病毒能引起艾滋病。「到底誰先發現病毒」引發了激烈爭論,塔蒙尼認為蓋洛剽竊了他的成果,而蓋洛表示自己是獨立發現的。當時兩人的爭執不僅鬧上了法庭,甚至還引起了政府重視,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理出面調停。直到1993年,調查結果才讓真相大白——由於蒙塔尼給蓋洛送去鑒定的樣品污染了蓋洛當時所研究的樣品,導致他們的發現其實是同一個病毒。最後兩人也達成了和解。現在公認首先分理出HIV病毒的人是蒙塔尼,而發現該病毒引發了艾滋病的是蓋洛。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來源:avert.org)

2008年諾獎公布後,各大國際媒體紛紛對蓋洛沒能得獎發表評論,有的甚至用上了「令人震驚」「出人意料」等詞語,懷疑諾貝爾獎評委會存在貓膩。還有106位科學家聯名發信,表示雖然西諾西和蒙塔尼有資格獲獎,但要同樣認識到蓋洛的貢獻。後來,蒙塔尼在接受《科學》的採訪時也表示蓋洛沒獲獎令人驚訝,他對艾滋病原理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怎麼向世界證明你是領域前三?你需要通過發表論文和被他人引用來證明你的能力。所以,請確保每篇有你貢獻的論文上都有你的名字。不過,論文的問題讓我們聯想到下一個會讓你錯失諾貝爾獎的問題——

2.你的「諾獎級發現」不巧是博士期間做出的

大多數人一定會認為:趁年輕做出一個「諾獎級突破性成果」會很有幫助——那你可就想多了。有些人在研究生涯早期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最終獲獎的是他們的導師。

天體物理學家約瑟琳·伯奈爾(Jocelyn B. Burnell)不僅是通過無線電波發現脈衝星的第一人,也是著名的「諾貝爾獎未獲獎者」之一。研究生時期,年僅23歲的伯奈爾負責分析射電望遠鏡接收到類星體的信號。她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規律的脈衝信號。她不清楚那是什麼,就把這個信號標記為外星人「小綠人LGM-1(little green man)發來」。

螃蟹星雲的脈衝星(來源:hubblesite)

她與導師休伊什(Antony Hewish)共同撰寫了1968年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然而最終卻只有休伊什和另一位劍橋的射電天文學家賴爾(Martin Ryle)因相關貢獻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算諾貝爾獎可以頒發給三個人。兩位導師級人物的官方得獎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射電天文學中的開創性研究:賴爾的發明和觀測,特別是合成孔徑技術;休伊什在發現脈衝星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由於每年諾貝爾獎的被提名者要50年後才能解密,我們只能到2024年時才能知道伯奈爾是否被提名了。有人認為Jocelyn是個女孩因此遭到了性別歧視,就像開頭說的那樣,她不是居里家族的成員所以才沒得獎。但伯奈爾在接受《新科學家》採訪時說:「未獲獎不是因為我是女人,而是因為我當時只是個學生。

那個時候,學生還不被認可。」對於未能獲獎她表示並不遺憾:「我認為把獎發給一個研究生會貶低諾貝爾獎,除非是在非常特例的情況下,而我不是那些特殊者中的一個」。

學生沒能獲得諾獎,下面還有一個例子。

1943年,23歲的美國微生物學家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發現了能夠抗結桿核菌的鏈黴素。他當時是著名微生物學家塞爾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的學生。兩人共同發表了論文,並且同為新藥專利所有者。到了1950年,兩人卻發生專利費上的糾紛,憤怒的Schatz把導師告上了法庭、索取專利使用費,並要讓瓦斯克曼承認自己在發現鏈黴素上的貢獻。

瓦斯克曼在法庭上表示,沙茨有資格作為鏈黴素的共同發現者。法官裁定了鏈黴素為兩人共同發現,專利費問題也最終調解成功。但與專利法不同,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沒有追索權。最終因為發現鏈黴素獲得195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瓦斯克曼——獨自一人。

這件事促使美國制定了專利費方面的法律條例,以確保研究生能夠獲得公平待遇。當然,沙茨未獲獎的事後來就也不了了之了。鏈黴素發現半個世紀後的1994年,沙茨的母校格羅斯大學為他頒發了榮譽獎章,肯定了他的工作——諾獎委員會似乎沒有類似的安慰獎。

但我們必須承認,「研究生不能得諾獎」並不是絕對的——發現電子波動性的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發現γ射線共振吸收和「穆斯堡爾效應」的穆斯堡爾(Rudolf M?ssbauer)、和導師一起提出超導BCS理論的施里弗(John R.Schrieffer)、發現氦-3超流動性的奧謝羅夫(Douglas Osheroff)、闡明弱電相互作用量子結構的胡夫特(Gerard t Hooft)等人,都因學生期間的貢獻最終獲獎。

3.在諾獎評委會裡有競爭對手

奧斯瓦爾德·埃弗里(Oswald Avery)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學家,他發現「基因轉化現象」是由DNA引起(而不是當時通常認為的蛋白質)。埃弗里用了15年時間尋找相關證據,終於在1944年發表了決定性論文。因為在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傑出工作,他從上世紀30年代起幾乎每年都被諾獎提名。

奧斯瓦爾德·埃弗里(來源:wiki)

然而,再多的工作也沒能說服那時的核酸專家哈默斯頓(Einar Hammarsten)。當時是卡羅林斯研究所化學教授的哈默斯頓,始終認為是蛋白質引起了遺傳轉化。傳言認為:哈默斯頓阻礙了埃弗里獲獎。

因為類似原因沒獲獎的科學家不止一個。在化學領域裡最令人遺憾的,可能是元素周期表的發明者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yev)。他確實是被諾貝獎委員會的意見不合耽誤了。

門捷列夫的化學研究其實只佔據了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他的心更在天空和大海。他留下了40餘篇針對北極的研究論文,還曾坐熱氣球飛上3000米高空測量氣壓和溫度(來源:wiki)

1905年門捷列夫成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本來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授予他化學獎,獎勵他發現了元素的規律。然而,在最後的評委大會上,一位委員提出讓化學家穆瓦桑(Henri Moissan)作為候選人。同時,化學家阿倫烏尼斯(Svante Arrhenius,1903年化學獎得主)強烈反對門捷列夫得獎。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門捷列夫對阿倫烏尼斯的溶解理論有很多批評。

雖然阿倫烏尼斯不是委員會成員,但他當時在瑞典有巨大的影響力。在他強烈反對下,門捷列夫在1906、1907兩度喪失機會。更遺憾的是,門捷列夫在1907年因病去世,永遠失去了拿諾貝爾獎的機會。

傑出的化學家哈密特(Louis Hammett)是有機化學的先驅,他寫下了描述分子取代基影響反應的「哈密特方程」。有些人認為,由於1947年化學獎得主、在諾貝爾獎委員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羅賓孫(Robert Robinson)與哈密特是化學界中的勁敵,諾獎最終沒有頒發給哈密特。

或許,埃弗里沒獲獎的真正原因是時間。眾所周知,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因發現DNA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信息傳遞的重要性贏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時哈默斯頓也已在鐵證下屈服,可埃弗里再沒機會獲得諾獎——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不過,諾獎評委會面對有爭議的研究時保持過度謹慎,不是沒有原因的。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約翰尼斯·菲比格(Joseph Fibiger),因為他在1907年發現了一種「導致老鼠患癌」的蠕蟲。不過,後來菲比格的工作被證偽了——研究表明,這種蠕蟲可以刺激癌細胞形成腫瘤,但它們不會讓健康細胞變成癌細胞的直接原因。但發出去的諾貝爾獎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

或許,門捷列夫沒得諾獎的真正原因也是時間……對,不想得諾獎很容易,滿足下面這種情況就可以——

4. 在你的好時候來臨前去世

儘管許多人認為,性別歧視是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對發現DNA分子結構有重要貢獻)錯過諾貝爾獎的原因,但富蘭克林也沒等到獲獎的那一天——她在沃森、克里克獲獎的4年前就去世了。

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是解開DNA結構的關鍵(來源:wiki)

因為去世沒能得到諾貝爾獎的例子不勝枚舉。

雖然寫下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的是門捷列夫,但建立原子序數概念、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是莫塞萊(Henry Moseley)。他利用X射線照射各種元素,找到了標識譜規律「莫塞萊定律」,將元素周期表正確排列,並推算出了當時未發現元素的性質,修正了化學中諸多基礎概念。更重要的是,「莫塞萊定律」驗證了玻爾模型,極大推進了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進程。

盧瑟福如此評價莫塞萊的成績:「他研究生涯起步的2年研究,已經足以為他帶來一座諾貝爾獎。」(來源:wiki)

這位了不起物理學家,在一戰爆發時帶著一腔熱血加入了英國皇家工兵部隊,卻在1915年發生的加里波利戰役中被一名狙擊手擊中頭部身亡。阿西莫夫認為,莫塞萊極有可能獲得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事實上,1916年的前、後三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都頒給了X射線觀測方面的成果)。

200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獎勵給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有貢獻的格勞伯(Roy J. Glauber)。在他的領域中有兩位科學家因為過早離世而遺憾地沒能獲得諾貝爾獎——量子光學的創始人之一曼德爾(Leonard Mandel)在2001年去世,而格勞伯的學生、對量子光學相干實驗做出傑出貢獻的沃爾斯(Daniel Frank Walls)更是早在1999年就去世了,年僅57歲。

每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的「掃地僧」正是格勞伯。他在2005年缺席搞笑諾貝爾——因為這一年他領到了真·諾貝爾獎(來源:NBC News)

上世紀30年代初,工業有機化學的先驅卡羅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發現了縮聚反應。這項成果讓他進而發明了尼龍和第一種合成橡膠「氯丁橡膠」。然而,即便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第一位化工領域的院士,患有抑鬱症的卡羅瑟斯從未認為自己獲得成功,並在1937年自殺了。

卡羅瑟斯(來源:Famous People)

伍德沃德(Robert B. Woodward)在有機合成方面的成就獲得過1965年的諾貝爾獎。其實,他本該再次奪得諾貝爾獎——他與同事霍夫曼(Roald Hoffmann)共同研究了化學反應的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後者因此在1981年與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Fukui Kenichi)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但伍德沃德不幸已在1979年去世。

不過,就算死亡也不能阻止一些人獲獎。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在2011年醫學獎宣布前三天去世,但因為諾貝爾官方沒有意識到他已去世,因此斯坦曼的獲獎沒有被取消。

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被授予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你有一個完美的理論,但沒有臣妾能做到

早在1964年,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就預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不過,無論他的理論多麼偉大,能夠證明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當時卻還不存在。

直到理論出來後近半個世紀,白髮蒼蒼的希格斯才和理論物理學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分享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學家拉爾夫·阿爾弗(Ralph Alpher)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1948年的論文為「宇宙大爆炸」理論奠定了基礎,但沒有事實證據。

上世紀6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這種輻射可能是大爆炸後的殘留產物。發現此現象的兩位實驗物理學家威爾遜(Robert Woodrow Wilson)和阿諾·彭齊亞斯(Arno A. Penzias)最終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兩位諾獎得主聲稱:他們並沒讀過阿爾弗的論文……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來源:wiki)

其實在理論物理和宇宙學領域,很多理論都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無人能證明或證偽。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另一個著名的例子。上世紀70年代,薇拉·魯賓(Vera Rubin)和肯特·福特(Kent Ford)通過對星系旋轉曲線的分析,發現星系邊緣的橫行與星系中心附近的恆星運動速度相同——本來應該分崩離析的星體被看不見的物質產生的引力連在了一起。這項發現,是「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

對暗物質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物理學家們不僅想在對撞機中撞出暗物質,還發射多顆探測衛星,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仍不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因此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沒有拿到任何一座諾貝獎——如果你實在不想得諾獎,不妨就……加入這個領域?

本文參考:

http://www.abc.net.au/news/science/2015-10-05/nobel-prize-in-science-how-to-not-win/6821468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obituaries/albert-schatz-13486.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bel_Prize_controversies#Chemistry

https://cen.acs.org/articles/94/i15/Five-chemists-should-won-Nobel.html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4/10/141006-ten-science-discovery-without-nobel/

林開亮. 弗里曼·戴森:科學家與作家的一生[J]. 科學文化評論, 2013(3):82-101.

肖太陶. 吳健雄——諾貝爾獎虧待了的華人女性科學家[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5, 27(3):98-1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花樣酸奶明白喝
諾獎在即:這一篇寫在諾獎得主大隅良典中國行之後
北漫娘講科學——蛋黃到底能不能吃?
趁天涼前,再看看天蠍座吧
頂級天文攝影師眼中的宇宙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