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確實不止一星
文丨綠擼
不耍流氓,來點逼格
值兩星。
老套,不算大爛片。
先曬票根。
然後說明一下,綠擼,也就是我本人了,是個影迷+搖滾迷妹。
就像這個夏天人人都突然知道了黑泡的代名詞是Real一樣,大鵬的《縫紉機樂隊》至少讓那些淡出人們視線的樂隊,在更多人面前混了個臉熟。
可以想見,新褲子的那首插曲《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影片版本部分歌詞有改動),將會不斷增加下載量,還會附以「這特么唱的不就是我嗎?」的相見恨晚。
而他們的《生活因你而火熱》或許更加貼切影片本身,你也可以列入聚會KTV歌單之中了。
同時其中原創主題曲《都選C》中致敬了多首搖滾經典曲目。
而場景設置上,在搭建的街景中,還能看到「科本整形醫院」、「加州旅館」、「天空街」、「海闊路」等細節。
另一方面,影片也糾正了很多跟風「偽搖」的手勢錯誤。
下次去音樂節湊熱鬧的時候,看過影片的人會記得收起那根大拇指。
所以兩星的分配:
一星給搖滾老炮兒們的露臉,和對經典的致敬;
一星給為吃瓜群眾從頭到尾所做的金屬禮正確手勢的普及。
(從路演情況來看,普及失敗)
但止於此,就是這麼流於表面地滿足了大眾心中對搖滾的粗淺認知——皮衣、嘶吼、躁,因為在這部影片里,搖滾只是功能性的配件。
這是一個可以把搖滾換成任何別的夢想都不違和的套用模板。
當然,如果換做其他,影片的質量會大打折扣,因為做一名科學家、一名醫生,遠沒有搖滾這一詞,和這一形式具有那麼好的視聽效果和煽情效果。
因為這個時代,群眾被設置了一個默認格式:
音樂=夢想,其他都叫妥協過日子;
搖滾=叛逆,其他都叫平庸沒個性。
壹 | 何時搖滾樂要去為勵志背書了?
大鵬一直消費著自己的勵志,努力奮鬥就能成功的價值觀在他身上是個很好的示範。
不管是《煎餅俠》中的拍電影,還是《縫紉機》中的組樂隊,電影和搖滾樂本身都並不重要,它們只是包裝勵志雞湯內核的某種形式。
影片中,大部分角色的行為導向都不是因為對搖滾樂本身的熱愛。
由胡亮(喬杉飾)牽頭,叫來了在北京過得不景氣的經紀人程宮(大鵬飾),組了一支看似參差不齊,實則都是大神的樂隊。
只為通過演出來阻止拆遷隊拆掉搖滾公園的大吉他雕塑。
(大吉他真實存在,耗時3個月在集安建成)
主唱胡亮,小時候受破吉他樂隊的影響,勵志組建一支自己的樂隊,唱響家鄉集安。
然而世事變遷,破吉他樂隊解散了,搖滾樂沒落了,那個有著精神象徵的大吉他也將被拆掉,所以他要組樂隊辦演出。
經紀人程宮,在他的帶領下,破吉他樂隊沒兩天就解散了,也曾心懷音樂夢想,如今是個落魄的經紀人,為了錢來到集安助力胡亮。
貝斯手丁建國(古力娜扎飾),因失戀加入樂隊。
鼓手炸藥(李鴻其飾),台灣人,為尋找一見鍾情的紋身師麗麗加入樂隊。
鍵盤手希希,小學生,在母權控制下,理想只能是造原子彈,練琴只能偷摸練,加入樂隊頂多只能算對音樂的喜愛。
只有主音吉他手楊雙樹(韓童生飾),如今年過半百,得過腦血栓的婦產科醫生一名,但卻是名藏於民間的吉他大神,加入樂隊也算是重拾理想了。
這樣一支樂隊,被強行加上了拯救大吉他的重任,更何況拯救大吉他和演出之間的關聯性實在牽強。
人物們變得看似找到了統一而感人的目標,實則都是帶著自私的目的來排練,而這目的里並沒有包含對搖滾樂本身的專註。
最終人物們呈現出一種自我感動的癲狂狀態。
又因為大家都很牛逼,這支樂隊對音樂本身的討論在影片中完全沒有,有的只是對技術的呈現,比如大家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時還會不斷地練習手法。
樂隊風格沒有討論和建立、曲風沒有碰撞,沒有過程就達成了和諧。
要知道,搖滾樂發展到今天,它下面的分類何其眾多,主要分類就有包括朋克、金屬、藝術搖滾、華麗搖滾、獨立搖滾等十幾種。
請問縫紉機樂隊,你是哪一種?
對技術的迷戀,讓人物忘卻了音樂本身,也忘卻了搖滾最重要的東西——「搖滾精神」。
這個名詞太過複雜,你可以將它理解為
平克·弗洛伊德的「We don t need no education,we don 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我們不需要教育,我們不需要思想控制)」的青年自主意識;
( 電影《迷牆》劇照)
也可以認為它是Neil Young在《Hey Hey, My My(Into the Black)》中的「It 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也可以是萊昂納德·科恩的悲觀主義。
如果非要像黑泡圈用一個詞來概括,可以說它是自由。
而搖滾精神從來未曾沒落,不再被普遍接收的只是搖滾樂這種音樂形式。
因為正如知乎網友@Johnny Zhu所說:是時代精神造就了搖滾樂,不是搖滾樂自己產生了精神。
崔健說:搖滾精神就是人的精神。
它不是通往成功學路途中為達目的所做的妥協,而這恰恰是勵志故事的全部路徑。
所以,將搖滾和勵志雞湯扯在一起,就像汪峰總問「你的夢想是什麼」會遭到調侃一樣,是一種多麼中二的表達。
整部影片可以說非常不搖滾,不過,結尾在廢墟上演出這件事,還是挺搖滾的。
不是同奏大合唱,而是選擇這個地點,舉辦這件事本身。
而滾青們或許並沒有這麼壓抑,「尬搖」非得變成一場「追思會」般的大合唱,多麼煽情啊,這還是我認識的搖滾嗎?
貳 | 何時電影成了情懷的濫觴之地?
很多褒義詞在這個時代,由於被濫用、被消費,成為了遭人厭惡的時代貶義詞。
「情懷」就是其中一個。
不知從何時起,電影除了原本就有的類型,還多出了一類打情懷牌的。
如今一聽「情懷」二字,就能想像出導演藏在攝影機後面雞賊的嘴臉。
懷舊、夢想、勵志,一一倒在「情懷電影」這片重災區。
大鵬就是一個深陷「情懷」的人。
他對電影有敬畏,於是拍了一部《煎餅俠》,表達自己拍電影的夢想;
他對搖滾有執念,於是拍了一部《縫紉機樂隊》,表達自己玩搖滾的願望。
兩處與現實的互文,算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自然成為了很好的話題營銷點。
至於對電影本身的追求,不能否認的是,即使《縫紉機樂隊》的劇作硬傷比比皆是,但幾處巧妙的轉場確實能看出導演的進步。
整個劇作是一個可以明顯看出努力痕迹的作品,一個完全按照商業片工業標準生產出來的流水線產品。
主角為實現目標,遭遇重重阻撓,經歷低潮和挫敗,最終找到新的意義完成故事結局。
只不過這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太過隨意,各路「反派」血槽還沒滿格,就隨意反水——
作為前半段最大阻力的丁建國父親和希希媽媽最後都莫名成了支持者,被暴打一頓的張發財也在舞台下激動落淚;
人物情感線突兀,程宮和丁建國之間的情愫的產生就是談了談往事,哼了個小曲,白富美建國就主動獻吻了,就因為你是導演?
多個場景的不合理。
比如打群架,都用上消防車了,愣是沒見一個警察;
比如最後的熱血大合唱,你來我跟前憑空變出幾十個架子鼓還整齊排開試試?
我沒見過這樣的搖滾演出現場,它很有新意,但你讓那些想pogo和跳水的滾青們怎麼辦?
他們只能抱臂站在一旁冷漠的看著你。
就像那些不願被所謂情懷牽著鼻子走的觀眾一樣。
但正是有萬金油「情懷」二字,大部分人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情懷大於電影本身。
如果導演拍電影總是追尋電影以外的東西,而不是電影本身的意義,難道電影真要由影評人來守護?
大鵬真正的情懷是中國特色勵志,無論是拍電影還是玩搖滾,金錢永遠是他能想像到的最大的敵人。
因為無論他的夢想是什麼,他要通往的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不是享受夢想本身。
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別讓電影和搖滾成為你的墊腳石。
夢想本沒有敵人,如果有,那隻能是你自己。
導演大鵬,請問你兒時的下一個夢想是什麼?
截止明天中午12:00
鮮女會選
1個沙發+4個走心評論
被回復直接掃碼加 wo
領【現金】紅包
- FIN -


※預售破1000萬!「昆塔:反轉星球」他來了!
※之前是演戲,這次是真的
※有種話劇式電影人,叫開心麻花
※不是我的夢是別人的夢,但我也被卷了進去
TAG:小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