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名家品讀宋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名家品讀宋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名家賞析

夏承燾 吳無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詞篇。

作者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1140年(紹興十年)出生於山東濟南歷城縣。他的幼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女真族奴隸主貴族金政權的統治下度過的。殘酷的民族壓迫,勞動人民的英勇抗戰,歷代愛國志士的鬥爭業績,給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響。

1161年,女真族奴隸主貴族大舉南犯,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率領群眾兩千人在家鄉起義,並參加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起義軍,擔任了「掌書記」的職務。在起義軍隊伍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非常出色的事。

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當場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自率領五十騎兵,直闖駐有五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把他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在抗金鬥爭中所表現的這些英雄行為,受到當時人民的景仰和稱讚。

辛棄疾到了南方,這時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宋。從此以後,他繼續堅持愛國主義立場,用他的飽含激情的詞和文章, 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

但是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南宋政府,從汴京(今河南開封)逃到臨安(今浙江杭州)以後, 偏安江南。他們對金統治者屈辱求和,置淪陷區廣大人民於不顧,自己則在杭州的西湖游宴玩樂。他們對起義軍一直是害怕的。辛棄疾渡江南來之後,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後來才被派往江陰軍作簽判,簽判是「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是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的小官。

儘管南宋政府對辛棄疾大材小用,不予重視,他還是不顧自己職位的低微,針對南宋政府中主和派所謂「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的謬論,獨抒己見,寫成《美芹十論》,上奏皇帝。

在這篇奏章中,辛棄疾分析了宋金形勢、和戰前途、民心向背, 指出金統治者外強中乾的情況,不是無隙可乘。他不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義謬論,而且還詳細論述了南宋應採取的自強之策和收復中原的具體部署。《美芹十論》集中表達了辛棄疾的一片忠貞愛國之心,充分顯示了他的深邃智謀和復國韜略。

他懷著滿腔熱切的希望, 於乾道元年(1165)上奏朝廷,結果奉行投降主義路線的南宋政府以 「講和方定」(見《宋史》本傳)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棄疾回顧自己渡江南來以後,曾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說的忠貞愛國的肺腑之言都陳奏給皇帝了。可是南宋統治集團好比是一個患恐敵病的重病人,任憑你怎樣想法去鼓舞他們,把他們拔出於消沉畏縮的氣氛之中,都是徒勞無功。

正如陸遊在一首詩中所說:

諸君尚守和戎 策,志士虛捐少壯年。

報國無門,壯志難申,辛棄疾這時心中的悲憤是可想而知的。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賞心亭時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詞的背景。

先從題目說起。

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建康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它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據《景定建康志》記載:

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這首《水龍吟》詞,上片大段是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江景。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意思說,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

「楚天」的「楚」,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也就是蘇軾《念奴嬌》詞中「大江東去」的大江。「千里清秋」 和「秋無際」,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意思說,放眼望去,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可是這些都只能引起我對喪失國土的憂愁和憤恨。

「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螺髻」,指古代婦女一種螺旋形髮髻。韓愈有「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的詩句(篸即簪)。

「遙岑」,即遠山,指長江以北淪陷區的山,所以說它「獻愁供恨」。這裡,作者一方面極寫遠 山的美麗——遠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採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寫遠山「獻愁供恨」。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看見淪陷區的山,想到淪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發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寫,偏要說山向人獻愁供恨。

山本來是無情之物,連山也懂得獻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這樣寫,意思就深入一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作者接著寫道: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淪陷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佩帶的不能用來殺敵衛國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 但同時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國勢危殆的意思。

原來宋孝宗繼位後,一度起用主戰派的張浚主持軍政。張浚在隆興元年(1163)對金髮動軍事攻勢,不幸在符離(今屬安徽宿州)被金軍打敗。於是主和派的勢力和輿論又在南宋政府中佔上風。辛棄疾這時登上建康賞心亭,面對著銜山的落日,想起南宋君臣在符離戰敗後又陷入一片消沉氣氛之中,這同諸葛亮《前出師表》中所描寫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情景是一樣的。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辛棄疾用這一自然景物來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遊子」,是辛棄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說,凡是遠遊的人都可稱為遊子,辛棄疾是從山東來到江南的,當然是遊子了。但是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南宋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如果說上面「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是寫景寓情的話,那麼「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這裡,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作者寫的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王闔閭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空有沙場殺敵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無限感慨呀!

「把吳鉤看了」,這一個動作卻把作者此時此地的思想感情全部表現出來了。然而作者還嫌不足,接著又寫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闌靜立,懷想世事,吁噓獨語,或以手拍闌干,嘗有詩曰: 『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

欄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裡,就把作者徒有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而又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因而這兩句看似尋常無奇,但內涵卻非常豐厚,十分耐人尋味。

辛棄疾一腔熱忱,滿腹悲憤,但是不被南宋當權者理解,所以他接著寫道:「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到這裡,詞的上片已經完了。如果說上片主要是寫景抒情的話, 那麼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了,也就是具體申說無人理會的登臨之意了。

下片十二句,分四層意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儘是儘管、縱然。意思是說:儘管西風起來了,季鷹歸來沒有呢?這裡引用一個典故:晉朝人張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的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這意思是說,現在「盡西風」的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呀!

「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對不思復國的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遊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遊子」的真情流露;對敵人的仇恨和對朝廷的激憤,又呼應「遙岑遠目,獻愁供恨」,並為它作了最好的註腳。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裡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後來許汜把這事告訴劉備,劉備說:

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國志·陳 登傳》)

緊接前面,這裡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許汜因求田問舍,而被劉備和陳登看不起,也被辛棄疾看不起。「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意思是說:像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 自己有何面目去見像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

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記載: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說, 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

辛棄疾這三句包含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辜負了平生的雄心壯志,如此而已。這裡,控訴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人才,使愛國志士無所作為,虛擲年華,已經淋漓盡致,它使我們彷彿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欄干拍遍」、悲憤欲絕的情狀。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龍吟》 詞的核心。上面「鱸魚堪膾」和「求田問舍」兩例,都不是主,而是賓。至「可惜流年」三句,才是全詞的最主要的部分。可以說,前面引過的陸遊的「志士虛捐少壯年」的詩句,正是體現了辛棄疾這首《水龍吟》詞的主題思想。到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點,等於是一齣戲中的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過渡到詞的結尾了,也就是作者抒發的「登臨意」 的第四層意思。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在這裡是「請」、央求的意思。「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裡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所以,「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可以理解為這是當時一般生活現象和辛棄疾個人生活現象在這首詞中留下的痕迹。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崑曲《夜奔》中有這樣的唱句:

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英雄而至於流淚,這說明辛棄疾當時心中是多麼苦悶和傷心!

GIF/300K

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上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詞縱橫揮灑,慷慨激昂,有的抒寫恢復中原的雄心,有的傾訴壯志未酬的悲憤,有的歌頌祖國河山的壯麗,愛國思想是他一生創作的基調。

他與北宋的蘇軾並稱「蘇辛詞派」,但他的思想感情遠較蘇軾豐富。他融會經、史、子、集創作出多種多樣風格的詞篇,其成就是極其突出的。這首《水龍吟》詞,風格屬於豪放一類。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比較深厚的現實內容,而且,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我們百讀不厭。

——本文摘自初岸文學《名家讀唐宋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

作者簡介

夏承燾(1900—1986)

吳無聞(1917—1990)

夏承燾,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浙江溫州人,畢生致力於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胡喬木曾經多次讚譽夏承燾先生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

吳無聞,《文匯報》記者,擅詩詞書法,夏承燾先生夫人。 與夏承燾先生一起編注《姜白石詞集校注》《金元明清詞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文學大家讀 的精彩文章:

品讀紅樓夢:為什麼說薛寶釵永遠贏不了林黛玉?
多情自古傷離別:宋詞里的秋色與思愁
讀金庸說武俠:歐陽克,你一生可曾後悔過愛黃蓉?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為什麼說寶玉給晴雯的祭文其實是祭黛玉的呢?

TAG:經典文學大家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