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開國大印」出自誰手,你知道嗎?

「開國大印」出自誰手,你知道嗎?

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們國家有了自己的國旗、國徽、國歌。幾乎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了自己的第一枚國印,「開國大印」是一個國家的權力象徵,新中國的「開國大印」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這一方開國之璽的身世和命運鮮為人知。

開國大印長什麼樣?

和歷朝歷代的國印不同,過去的璽都用篆書體,而新中國的開國之璽用的卻是繁體宋字,字體是毛主席親自選定的,自左而右15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如今,這枚開國大印仍完好地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

印璽為方形圓柄,國印實物印面邊長9、章體厚2.5、柄長10.9厘米,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印痕字跡雋秀清晰、美觀大氣。印璽完成於1949年10月31日上午九時,並被使用。

與金鑄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權的封建王朝的御璽相比,這方材質普通的印章彰顯了共和國權力歸於人民的現代國家信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有何用途?

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開國大印」出自誰手?

1949年6月,全國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

周恩來委託前清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陳叔通負責辦理國印之事,並讓齊燕銘協助陳叔通策劃這項工作。

對書法還算精通的齊燕銘,自小就生長在北京,對琉璃廠治印行業頗為熟悉。他邀請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飯店相聚,座談治國印之事。在眾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張樾丞會刻銅印,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張樾丞擔當治國印之重任

張樾丞,188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新河縣南小寨村。雖只讀過幾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在書法上可說是無師自通,寫得一手好字。

1895年,14歲的張樾丞徒步跋涉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面對前人的印譜,張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899年,18歲的張樾丞正式出師,在琉璃廠來薰閣琴書處開業治印,店號同古堂。由於張樾丞技藝精湛,求印者甚多,曾給宣統皇帝鐫刻過八方印,一時名聲大噪。至民國年間,張樾丞已是篆刻界蜚聲海內外的泰斗級人物了。

張樾丞接受治制開國國印任務之後,便回家翻資料、找印譜,認真畫了四張印樣,是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文字樣式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個月後,張樾丞將印樣交給了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印樣呈送中央領導人和新政協籌備會常委們過目、審閱。

一星期後,齊燕銘高興地告訴張樾丞,毛澤東主席已經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新政協籌備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刻制國印任務交由他來完成。

張樾丞激動萬分,不住地點頭,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送走齊燕銘後,他對家人和夥計們說:「毛澤東這個人真了不起,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

印樣確定之後,張樾丞就忙著指導兒子張幼丞跟夥計們對原料進行粗加工。先是化銅、澆鑄,然後打光,拿大銼銼,再用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這些工序做完後,張樾丞親自動手畫印樣,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鑿子鑿,用刀子修。幾天後,一枚長寬各約11.6厘米的開國大印就做好了。

鐫刻這種印璽是有極嚴格的特殊規矩的,刻完了不許打樣留底,印治成之後,四個角都要突出一點兒,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啟用前再磨平,名曰「啟封」,所以張樾丞家沒有留下成品國印的印樣。

8月底,中央辦公廳監印官員和幾名工作人員來同古堂取印時,付高額酬金給張樾丞,張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只好把錢帶了回去。

建國後,張樾丞還給周恩來、朱德治過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筆。張樾丞為人低調,從不拿鐫刻國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61年,張樾丞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80歲。

正是由於張樾丞鐫刻國印之事在當時就鮮為人知,這也就造成了在數十年之後有關寫開國大印的文章有諸多不同的版本。

張樾丞先生所治的開國大印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被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張樾丞為溥儀治印:宣統御筆,不忘在莒,宣統御覽之寶,宣統之寶

張樾丞為張大千所治「大風堂」印

張樾丞所刻《蘭亭序》銅盤

張樾丞治印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傢具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一生不盡才女緣的徐志摩,最後再糾纏中慘死在他鄉
世人眼中「聖人光環」的孔子,我們還對他遺漏了哪些
國慶節參加婚禮必備攻略,助你一臂之力,登上交際巔峰!
為什麼海外流失文物大多是頂級的精品?看完這些數據讓人細思極恐!

TAG:明清傢具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