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懷古 秋水中的王勃

懷古 秋水中的王勃

秋 水 中 的 王 勃

by遠 牽

慢慢進入了秋。

在這個秋天裡,除了秋水與共,秋水微寒,還有一樣,是秋水文章不染塵。

如果在秋天,又恰好讀到一篇秋水一般讓人心思滌盪的文章,真的是一件可遇而不可得的美妙之事。一千多年前,王勃的一篇《騰王閣序》就輕易地觸發了人們這樣的感懷。

秋水如是,它能成為文章的一種境,有時侯是一個人。

滕王閣序

比如那些叫秋水的人物,金庸筆下有一位,現在到馮唐那兒看又有一位;而如秋水般的幽遠清闊之境,戰國時莊子心裡常有,到初唐在王勃筆下如新。

莊子的秋水充滿思辨之美,他給秋水之境引出了一個好頭。而秋水之於王勃,二者最後竟是溶為了一體。秋水成為王勃最後也是最妥貼的歸宿,以恣意汪洋的少年意氣交付在一片浩淼的秋水裡的,除了王勃的文思與才情,還有他自己的身體同靈魂……這是王勃之悲,抑或算王勃之幸?

想想那個秋天,心中堆積著二十六年詩意的王勃行在路上。他背著行囊,目的地南昌郡。拭一拭身上一路的風塵,從江北喧囂的京城走來,王勃走進江南的秋天裡…

初唐的氣象洗滌了王勃岐路上的困頓與勞累,面對碧空下秋天的江水,當他邁進騰王閣門檻的一霎那,少年胸口蕩漾已久的才情豪情瞬間迸發了,提筆落字間,文思如注,正如秋水一樣橫空奔瀉,一發而不可收。

秋水與王勃,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在眾人錯愕的目光里,成為一段像傳奇一樣不真實的美談。然而,曠世奇才的閃現又總如流星般迅疾,在後來的某個時刻里,當王勃一步步地走進秋水的中央,他是否還會清晰地想起,在騰王閣上那篇不朽的名篇里,落霞中的孤鶩,秋水長天里,分外清絕。

王勃與滕王閣,原是一場彼此成全中的相互遇見。

建造了滕王閣的唐王李淵的兒子李元嬰,也就是王勃文中所言「閣中帝子今何在」的那一位帝子,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後來會有位少年詩人名氣竟能大過於他。當李元嬰流放到荒遠的江南,放浪形骸流寓山水,為的是遠離廟堂之上的紛爭,他一時興起建造了騰王高閣,為的是清風明月之時可以登高曠懷,但在這其中又隱含了多少難言的悲喜憂樂,辛酸無奈?李元嬰的內心,王勃都懂,雖然彼時的他涉世未深。

滕王閣序

騰王閣在王勃到來的時侯,宴會實際上已舉行了三天。經過現任都督閻伯嶼的重修,「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的滕王閣高朋滿座。

江南的墨客騷人同聚於滕王閣下,一起賦詩歌詠,飲酒唱敘,正所謂四美二難之盛事!

王勃沉默落坐於滕王閣樓東南的一隅里,此情此景讓他陶醉,微醺的酒意酣暢之際,他感念到李元嬰終身不用,再轉念自身,心中激越難平,鬱結胸中的塊壘不吐不快,於是他提筆思接千載,一氣呵就,珠玉文章頃刻間呈上,宛若天成。

閻都督看到曠世奇文《滕王閣序》,不禁拍案叫絕,愛才的他希望挽留這位震鑠古今的俊才。但此時王勃哪裡去了?王勃又一次與命運的眷顧失之交臂,匆匆趕路的他,已經乘舟離開了南昌郡。

就這樣,王勃與大唐初興的風雲時代擦肩而過!

立於江邊的騰王閣,將這一幕盡收眼底。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王勃,雖然一隻腳邁進了門檻,但終究是「檻外長江空自流」,一生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他終究壯志未酬,只作了他那個時代的檻外之人。

秋水,如實寫照了王勃浪跡天涯,跌宕落魄,而又靜水流深的謎一般的命運。

滕王閣序

面對滕王閣前的迢迢秋水,人們口中說著王勃的名字。王勃其實一直沒有走遠,因為人們從滕王閣序文的字裡行間,能感受到王勃他的緊促的呼吸,他狂放的心跳,還有他的一身傲骨,錚錚作響。

王勃身已作古,他的樣子定格著他永遠的年輕。

他永遠年輕在情感充盈的秋水裡,伴著滕王閣的高蹈秋風。

當落霞孤鶩為秋水暈染上一層暖意,王勃在抬頭注目間,是否也曾微微一笑?

滕王閣序

下期預告:

遠牽真聲誦讀王勃的《滕王閣序》原文

敬請期待。。。。。。

滋養你心靈

牽筆君子

牽 筆 君 子

一個文青,小散

做白日夢的

掃瞄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牽筆君子 的精彩文章:

TAG:牽筆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