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地利與普魯士的不同命運

奧地利與普魯士的不同命運

奧地利與普魯士的不同命運

記得中學時,歷史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統一德國」。開始時總覺得這句話有點問題,普魯士與德國,好像指向的對象並不一樣。

其實這一切要從羅馬帝國說起。

在歷史上的相當長時期,歐洲公認的是只有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才能成為皇帝。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一個鬆散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一樣,這個帝國的範圍很大,以現在的德國為基礎,包括中部歐洲的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家,也包括義大利的北部以及西西里島,更遠及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等國家。

只是這是一個極為鬆散的帝國,境內有大大小小的候國、公國和自由城市,還有一個王國,即波希米亞王國,也就是現在的捷克。因為這個帝國表面上繼承了羅馬帝國,因而只有他的統治者才能稱為皇帝,以雙頭鷹為標誌,這同樣來源於羅馬帝國。鷹是眾神之王朱庇特的象徵,也以此代表羅馬皇帝。除神聖羅馬帝國以外,其它國家的統治者,最多也就是國王,比如英國國王、法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甚至也可能是大公,比如盧森堡大公。

最初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擁有實權,後來帝國轉變為邦聯,由選帝候選出皇帝,成為名義上的最高權威。

普魯士最初與這個帝國與沒有任何關係。普魯士由十字軍東征中的條頓騎士在現在的波蘭境內建立,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域範圍。後來由經波蘭國王同意取得了獨立地位,最後才慢慢發展成一個大的王國。

雖然開始時普魯士與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關係,但是後來普魯士的統治者通過聯姻取得了位於柏林附近的神聖羅馬帝國勃蘭登堡選帝候的資格,從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也因如此,普魯士的領土鬆散地分布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其它部分,其中最大的兩部分,即東普魯士,也就是原來條頓騎士所統治的領域,以及西普魯士,以勃蘭登堡為中心。

由於土地分散,又不在一起,武力成為統一國家的不可缺少部分,因而又有觀點認為普魯士與軍國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15世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有,而在這之前,另一個歐洲出名的的家族霍亨斯陶芬家族也擁在過王位,而這兩個家族,一個代表奧地利,一個代表普魯士,因為普魯士就是通過與霍亨斯陶芬家族聯姻才取得勃蘭登堡選帝候的資格。

與拿破崙的戰爭失敗後,哈布斯堡的弗朗茲二世,也就著名的女皇瑪麗亞·特蕾莎的孫子被迫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只保留奧地利帝國的皇位,隨之歐洲出現了多個皇帝。不僅拿破崙加冕為法國皇帝。俄國的統治者也稱為皇帝,也就是沙皇。這時候,德意志邦國之間處於群龍無首的地位,但每個人都知道,或者是奧地利,或者是普魯士,最終統一德國。就象在戰國後期,每個人都知道,或者是楚,或者是秦,最終統一全國。

這是因為在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奧地利和普魯士是帝國的兩個主要部分,帝國解體之後,這兩個國家又成為德意志境內的兩個最大的邦國,同為歐洲強國。雙方都講德語,但是一個信奉新教,一個信奉天主教,因而歷史上的宗教戰爭也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

1867年,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統治期間,普魯士對奧地利發動戰爭,七個星斯後,奧地利戰敗,奧地利被排除在德國之外,失去了對德意志的影響力。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諸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與此同時,奧地利仍能維持一個帝國的形象,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仍然擁有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王位,被稱為奧匈帝國。普魯士(德意志)和奧地利之間的衝突也暫時得到了緩解。

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刺殺,奧地利與普魯士又聯手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皇帝與德意志皇帝相繼退位。德意志帝國的皇帝流亡荷蘭,而奧匈帝國的皇帝則流亡葡萄牙。

在維也納的軍事歷史博物館中這樣描述戰爭結整之後的情況:「當士兵們從前線回到家時,他們發現沒有了邊界,也沒有了皇帝,更沒有水和食物,整個國家處於悲觀之中,是遍及全國的鐵路線救了他們,糧食和水都靠此運輸。」

隨著皇帝的退位,帝國解體。在奧地利,匈牙利以及其它國家也相繼獨立。奧地利的疆域進一步縮小,但仍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而在德國,根據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邦,即普魯士自由邦,保留普魯士憲法,實行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原奧匈帝國的國歌,也就是海頓作曲的《天佑吾皇弗朗茲》被新生的奧地利共和國廢除,卻被魏瑪共和國確定為德國國歌的旋律,一直延續至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廢除德國的自治制度,普魯士憲法被廢除,立法機構被解散,僅保留行政單位。二戰中,普魯士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溫床,在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上,確定了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1947年,原普魯士的領土部分成為盟國的佔領區,部分併入波蘭和蘇聯,普魯士不再存在,併入波蘭和蘇聯的普魯士領土上的德意志民族居民基本遷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的家鄉哥尼斯堡,也就是東普魯士的首都,被改名為加里寧格勒。盟國的佔領區後來併入東德和西德,直至兩德統一。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加里寧格勒成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飛地。

而奧地利則是另外一條道路。1938年,希特勒在他離開維也納後以元首的身份重回故地,在霍夫堡的新宮陽台上宣布奧地利併入德國,奧地利也就失去了獨立。但是二戰結束以後,在盟國的支持下,奧地利建國,領土範圍進一步縮小,也就是今天的奧地利。

奧地利和普魯士作為德意志諸邦中兩個強大的王國,一個統一了德意志,但最終消失於歷史之中,所以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統一德國」;另一個也伴隨著疆域的不斷縮小,最後成為一個現代國家。而哈布斯堡和霍亨斯陶芬兩大家族,也漸漸淡出了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隻眼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六隻眼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