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幸福感有多少是自己給的?
記得前些日子看《中國詩詞大會》,作為評委的康震教授,每提到蘇軾,崇拜之情那真是溢於言表。
他說,蘇軾對中國文學史有兩個方面的巨大貢獻。其一,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都有很高的造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二,他更大的貢獻在於,面對挫折和困難表現出的豪邁、樂天的精神狀態,這使他散發出無窮的人格魅力,影響改變了許多人,這才是他真正偉大不朽的地方。
蘇軾一生可謂命運多舛,雖才華橫溢,但屢遭貶謫,工作生活條件一次不如一次,但每次的挫折和打擊都沒有令他沉淪墮落,反而使他的精神境界和創作水平不斷提升,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篇!
那首著名的《定風波.三月七日》就把遇到風雨後,蘇軾的豁達心胸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坎坷風雨,試問,我們是否能這樣淡然樂觀的面對呢?
陽光與風雨都是人生的常態,就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
同樣是途中遇雨,同行的人都行色匆匆,慌忙趕路,只有蘇軾有與眾不同的反應。
他不去聽雨打樹葉的聲音,怡然自得的柱著竹杖、穿著芒鞋,心無掛礙的慢慢行走在風雨里。
縱然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他依然對遇到的一切隨緣而安,不論晴天雨天在他的眼中都是風景!
讓自己隨時保持快樂真的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還記得他寫過一首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平實樸素又蘊含哲理,也能看出蘇軾的善良與隨和。寥寥數語,既有敘事,又有抒情。
一個醉酒晚歸的老先生,因家僕入睡,叫門不開,便乾脆在江邊倚著拐杖,面對滔滔江水,回顧來時路,借景抒情。
雖人在仕途身不由己,卻又想乘一葉小舟而去,寄情山水,快意人生。
最後兩句便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可以感受到他對廣袤天地的眷戀和對自由的無限嚮往。
還記得那首文采斐然、論理高深的《前赤壁賦》,有一片段發人深省。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他闡釋了眼見與心知兩個不同緯度的哲學問題,把非常高深的問題以最簡短的話解讀得甚是透徹。
變與不變,增長與消減其實都是相對的,橫看成嶺側成峰。
再者,貧窮與富有也是相對的。萬物各有其主,強求不得,隨緣即可。
但轉而一想許多無盡又無價的風景和資源,又在眼前唾手可得。
這清風,這明月,耳聽為聲,目睹為色,這都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是每個人都可擁有的無盡寶藏,所以更值得欣賞和珍惜!
以上三首詞都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坎坷的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痛苦的磨礪使他的高尚情操更加彰顯。
他善於萃取天地靈氣,為我所用;能苦中作樂,感受自然之美;胸懷宇宙蒼穹,內心充滿正能量,雖歷經千年,依然魅力不減,圈粉無數!
....................................................................


TAG:晨曦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