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合格的君子當具備什麼樣的操守?讓論語來告訴你!

一個合格的君子當具備什麼樣的操守?讓論語來告訴你!

論語中君子的操守

《論語》中有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講的是如果你是通過不仁不義的手段達到富貴的話,在我看來一文不值,像浮雲一樣飄過去,不會引起我的注意。《論語》中還有一句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吾與爾有是夫。」這句話怎麼講?是「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意思,用你和不用你,你不要掛在心上。行和藏,我有主動權。「惟吾與爾有是夫」,這句話怎麼講?這個不是孔子講,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與」是稱讚的意思,這是《論語》里稱讚顏回的,意思是我對你唯一的稱讚就是你具有這樣的品格。

君子需「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論語》談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應該「惠而不費」,就是給人以恩惠,但又不是太浪費。譬如講對於一個災區,我們當然要全力地支持,可是如果把一個中學砌成大賓館的樣子,這就過了,這就叫「惠而費」了;「勞而不怨」,勤勞可是沒有怨言;「欲而不貪」,誰都有慾望,可是不要貪。你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慾望每個人都有,可是這個慾望不要貪戀;「泰而不驕」,真正的君子很泰然,而不會非常驕傲;「威而不猛」,一個真正的君子,坐在那就有威風,可是他不像一個很兇猛的人,威是一種威嚴。孔子要求一個君子,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君子需儉樸

公冶長是孔子的女婿,他被關在監牢里。孔子講「罪不在他」,還是要把女兒嫁給他。還有一次,子貢講自己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講,你還沒有做到,孔子會很嚴厲地、準確地批評他的弟子,不留情面。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人比,覺得怎麼樣?子貢說,我僅僅能舉一反二,顏回能舉一反十,我比他差得很多。孔子很不客氣地講,你講得對。孔子是一個又質樸又直爽的人,齊國有個大臣叫臧文仲,「臧文仲居蔡,山節藻稅。」「蔡」是烏龜,臧文仲給烏龜修個房子給它住,它這個房子的斗拱雕刻著山水,棟樑上的短柱子也就是「稅」,上面還雕著很多花草。孔子說這個太奢侈了,要不得,因為孔子對君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儉樸。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個言性不是講男女的性問題,是天地的本真之性、宇宙本體之性,孔子不太愛講那些玄虛的東西。可是玄虛的東西他不是不懂,他在《十翼》裡面,我認為是講得非常之好的。儘管不是孔子親手所寫,可是這一定有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一脈相承傳下來,然後以孔子的名字發表出來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淡漠。有了汽車後,我們就少了那些邊走邊聊的機會;有了電子郵件後,寫信、口頭交流的機會也少了。有人會覺得在這樣一個科技發展的社會,很難再保持那種親切、清朗的唐人詩意。我以為,一個詩意的人生,和你居住在什麼地方關係不大。譬如講你居住在一個水泥建造的屋子裡,你可能有你的詩意的人生;你住在田園裡,也可能完全沒有詩意。人生是不是有詩意,完全在於心靈。心可為天堂,亦可為地獄,和周圍的環境關係不大。如果有了這樣的胸懷,就可以應對很多對自己不利的情況。

古代經典里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在實踐上完成不了,在心靈上首先完成。而作為一個人來講,它是個靈智之體,靈智之物首先要解決的是心靈的滿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很多人學而不思,你問他什麼問題,他都看過,可是,沒有成為自己的東西。而有些人有思考的能力,可是不看經典,

就會停滯不前。我想,學問就像一個串錢的繩子,很多銅錢散在地下,你有了思維後,就可以把這個銅錢串在一起,這個叫「思而學」。

鄭板橋在他的家書里告誡兒子,做學問不要最後像一個碗櫃,油鹽醬醋什麼都有,可是弄不出一個好菜來。智者不惑,孔子曾經在陳國困難得連飯都吃不上,可是當時像子貢這樣的人,能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當時顏回一點兒憂愁的樣子都沒有,勇者不懼,子路當時表現出他的勇敢精神,所以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也是孔子論仁的一個名句。還有「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多聽你就能夠知道你的疑問在哪,慎言其餘,你談話的時候知道的一部分,就是其餘的一部分你謹慎地講,你就不會犯很大的錯誤;要多多地看危險缺漏,你就沒有什麼後悔。

「無欲速」是孔子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而這個思想對後代的很多軍事家和政治家都有影響,而很多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失敗,也是由於「欲速則不達」。我們可以舉個例子,譬如戊戌變法,看似容易,實際上太著急,結果變法失敗。所以,無欲速實際上是政治家、軍事家和我們大家在生活里都需要的一個品格。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講,尤其在戰爭問題上一定要有持久戰的思想。

為什麼呢?因為中原漢民族所要對付的主要是游牧民族。末朝所要對付的遼國是契丹人,金國是女真人,而元朝是蒙古人,他們都是馬背上的民族,善於速戰速決,你要和他們速戰速決的話一定敗。可是你要固守的話,他善於野戰而不善於攻城。為什麼在秦始皇的時候修一座長城呢?因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當時無法對付那些匈奴族的南下胡人,修築萬里長城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就能夠做到保衛這片農業的土地,有一個相對的平穩。

我出個問題大家來看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是孔子的文本。「歲寒,不知松柏之後凋。」這是我想的。「歲未寒,知松柏之後凋。」這個三個,孔子是贊成哪一個?這句話的原意是什麼?評判一個人是否具有君子的人格,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我們看到松柏不凋零,這是一個現象。我們觀察到了,這隻能說是一個平常人;而當天氣寒冷,我們都還沒有觀察到那些松柏的不凋零,這樣的人,只能說他是一個愚昧的人,或被屏蔽的人;而當天氣還沒有寒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哪些人是有擔當的,有君子的道義的人,這樣的人是有眼光的人。

孔子的原意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古人沒有標點符號,後面其實是個問號。難道要歲寒才知道松柏的後凋嗎?為什麼我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因為我要把這句話放到《子罕》這篇文章的語境里去。因為接著他又談到《詩經》的「棠棣之花」。棠棣之花就是講,我不是不想你,實在是離家太遠了。孔子就問他,是你不願意想,遠有什麼問題呢?他是連續地問幾個問題,難道要到歲寒才知松柏之後凋嗎?這樣的人是個一般的認識,歲寒,而不知松柏之後凋,這個萬木凋零了,只有它是綠的,他都沒有看見,這個是蠢人。歲未寒,而知松柏之後凋,這是伯樂。因為伯樂曾經推薦九方皋給秦穆王,這是一個非常會相馬的人,他相馬的本事大極了,不問它是雌雄驪黃,他就能知道這個馬好與不好。他是在其內而忘其外,得其精而忘其粗,一看就看到事物的本質,並沒有讓這個馬在沙場上奔跑,可是他一看就知道這是千里馬。伯樂稱讚九方皋相馬在他的本領之上,在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事情的時候,他就能看出他能做什麼。

前面孔子對子路的評價、對冉求的評價等,都己經看出來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做到什麼。這個需要認識才能,譬如講一個人在平時見小利就忘大義,你能希望他在國家為難的時候是個民族英雄嗎?不可能的。平時能夠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這樣的人在緊要的時刻,在歲寒的時刻,也能表現出松柏的本質。

孔子希望知識分子平時能做到溫、良、恭儉、讓。性格暴戾的人很難與人交朋友,因為他們喜怒哀樂太形於色,不是中庸之道。「溫」,具備了溫和的本性,一個事物到前面,你不會喜形於色。「良」講的是本質的問題,「敬人者,人恆敬之」,你不尊重別人,別人為什麼尊重你?「讓」的精神應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一切的問題都是稍稍注意,就可以達到的。

所謂君子的品格,對外是溫良恭儉讓,對內是恭寬信慧敏,有人擔心要是把所有中國人都變成這樣的君子的話,是不是會導致人的個性喪失,創新能力減弱呢?其實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子路善於武,他認為他帶兵可以,這就是他的個性;冉求善於經營,那就讓他帶一千戶的老百姓去經營一塊土地;漆雕開更有美德,叫他去做官,他說我從來沒有想做過。孔子對漆雕開有相當好的評價,就是講他能做官,而又謙慎到這個地步。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包含著對個性的張揚。而「溫良恭儉讓」僅僅是作為日常生活里,我們需要的君子之風。實際上有些人看起來有個性,實際上是集體無個性。比如,流氓大體上都認為自己有個性,可是他們集體無個性,就是他們的行為沒有章法,都是損人利己的。孔子是一個教導人類心靈完善的人,整部《論語》里,沒有談一個畫家、音樂家、作曲家,可是孔子所談的心靈的完善對這些人各自領域裡的成就,我想總會有好處。比如畫家和音樂家,需要一個心靈的自在狀態,屬於不同個性的人所必備的,孔子談的是君子必備的共性,而這個共性正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

指尖輕掃

了解更多國學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聲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雲聲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