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身土匪,大老粗一枚,竟能打造出民國最現代化的部隊
作者:射聲校尉
縱覽北洋時期各路稱雄一時的軍閥,張作霖大概算是獨樹一幟。張出身綠林,沒文化,實在上不了檯面,卻最終做到北洋政府末代掌門人,這背後,離不開他麾下奉軍強有力的支持。
「九一八」前,奉軍作為北洋時期一支精銳部隊,統一東北、聯直擊皖、擊敗直系、逐走國民軍、入關援蔣,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本文簡要梳理張作霖的整軍經武措施,探討奉軍如何從綠林部隊轉化為民國裝備最現代的勁旅。
入關慘敗決意變革
1922年的張作霖,可謂躊躇滿志。自1896年拉起槍桿,糾集綠林嘯聚遼西開始,歷經20餘年,完成了從土匪頭子、騎兵營管帶、巡防營統領、二十七師師長、奉天盛武將軍、東三省巡閱使的轉變,成為名都其實的「東北王」。奉系也與皖系、直系並立,成為全國三大實力派之一。
張作霖
1920年,直皖火併,雙方實力不相上下。然而奉系表態站在直系一邊,並派軍入關,導致皖系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戰後,直奉聯合把持北京政府,張作霖擁有了控制中央政府的機會,並且在1921年趕走了親直的靳雲鵬內閣,支持親日派梁士詒組閣,激化了與直系的矛盾,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1922 年春,奉系已擁有5個師、23 個混成旅和3個騎兵旅,總兵力約20餘萬。因此在1922年4月,張作霖揮兵入關時,信心滿滿。
4月28日兩軍在馬廠(右翼)、長辛店(左翼)、霸縣(中路)展開戰鬥,激戰中兩軍互有勝負。直系將軍吳佩孚出奇兵繞道攻擊奉軍後方,奉軍腹背受敵。再加上奉軍第十六師臨陣倒戈,最終全陣崩潰。
張作霖原以為依靠東三省資源優勢組建的奉軍能夠所向披靡,但結果卻是一戰即潰,當時「士兵死於炮火之下者約兩萬人,戰傷及逃亡者約一萬人以上,其被圍繳械者近四萬人」。
吳佩孚
拋卻外部聯盟不力、內部派系紛爭等因素,單從軍事上找原因,奉系失敗主要因為三點。
首先是兵員良莠不齊。張作霖早期出於擴充實力考慮,士兵的招募條件十分寬鬆,只要是身體健壯的青壯年均可,不問來歷,不問資格,應徵者多是地痞無賴、吸食鴉片、有罪之人。
此外,出於緩解匪患的考慮,奉軍收編了一批土匪。這些人經常「借故生端,行為乖戾,擅離職守,或三五成群,遊行通衢」。軍人素質的低下,導致戰場上經常出現不服指揮、擅離職守等現象。
其次,軍官素質低下。這一點尤其是在高級軍官上反映突出。截止到 1921年底止,奉軍擔任師長、旅長職務者近30人,但年齡在40歲以上,且未經過正規軍事學校培訓的老派人物佔去了一半以上。
綠林起家的張作霖一直十分重視並信任陪伴自己打天下的舊部,如張作相、吳俊升等人,對其麾下的軍隊也不過多干涉。這些綠林大盜出身的奉軍將領軍事素養不高,各自為政,在協同軍事指揮方面易出現紕漏,導致在直奉戰爭中奉軍慘敗。
張作相
反觀直軍,其總指揮吳佩孚精讀兵書,能與士兵同甘苦,在戰爭期間,「有七晝夜未睡眠,一切排陣計劃,煞費苦心。在戰期間,親臨前敵指揮」,與奉軍前線指揮官張景惠、鄒芬、鮑德山等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是戰略戰術失當。在戰略上,奉軍布陣取「一字長蛇陣」,兵力長列于山海關直至天津以南的馬廠、大城縣、白洋橋等。這樣不僅分散了兵力配置,並且在戰中,奉軍各部不知配合,導致一旦有變,全線崩潰。幸虧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領的第二梯隊拚死抵抗,不然損失更大。
在戰術上,兵種使用也失當。騎兵在戰場上的戰術作用在於繞出敵軍展現,或擾亂敵人側面,或略敵人後路。但是在大城白洋橋一役中,奉軍騎兵竟然向直軍正面發起衝鋒,損失慘重。
戰爭慘敗讓張作霖痛定思痛,開始轉變原有的治軍政策,決意重用新人,信任新人,以卧薪嘗膽的精神,整軍經武,以血戰敗之恥。
整軍經武提升實力
回到東北後,張作霖迅速行動。1922年7月,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開始了「整軍經武」時期。
首先是嚴選拔。第一次直奉戰爭敗退後,張作霖認識到「烏合不教之兵, 不堪作戰;而無學識之將校,尤不足任指揮」。在此背景下,張作霖對奉軍實行精兵主義。1922年,開始嚴禁部隊收編土匪。
此外,裁撤兵員,陸續精減了69,000名土匪及老弱病殘。對於新招募的士兵,要求不是初小畢業或無知識者不予錄取。對新招募的士兵, 一律要求每天學習軍事知識兩小時。各部隊發行軍事雜誌和講義, 以廣官兵見聞。
東北土匪武裝
在軍官的選拔上,規定採取考試的方法提拔軍官,廢除推薦制度。對於基層軍官,大部分排長是軍士教導隊畢業的學員,有一部分是從有才幹的士兵中提升的。大部分連長、營長、團長由講武堂或國內其他軍事院校畢業的人充任。
其次是強武備。出於擴張的考慮,張作霖對於武器非常重視,加強了外購力度。1922年一次,張作霖從日本太平公司訂購步槍18500支,子彈2800萬粒,野戰炮20門,機關槍、騎槍2500支。
同時張作霖與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十幾個西方國家進行的軍械交易數量更為龐大。張作霖緊跟當時軍事發展的主流步伐,引入坦克,建立裝甲部隊,擁有坦克36輛。
另一方面,奉軍也加強了自給自足的步伐。1919年創建的東三省兵工廠,經1923 年、1924年先後兩次擴建,有職工2萬餘人,其規模之大,生產品種之全位居亞洲前列。
1924年,該廠的六五、七九槍彈的日產量已達15萬發, 次年達到30萬發,最盛時達到40萬發,基本可以滿足部隊的需要。
另一個重要的兵工廠是奉天迫擊炮廠,主要生產迫擊炮、炮彈等重型武器和炮彈附屬品,月產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迫擊炮的生產,使奉軍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迫擊炮極多,射擊力比直方炮隊遠一英里」,成為制勝的原因之一。
擁有迫擊炮的東北軍
第三是現代化。張作霖發家初期,奉軍裝備水平落後於直、皖。在一戰中,西方列強慘烈的廝殺讓張作霖對於飛機等新式武器產生了濃厚興趣。
1923年9月,張作霖任命張學良為東三省航空處總辦。張學良先後從英國購進「維梅」 「亨特來佩治」「亨克」等式飛機,從法國購進「高德隆」 「布萊克」等式飛機,還以優厚的待遇吸引北京南苑航校畢業的學生、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並高薪聘請英、法籍教官,充實航空隊的技術力量。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空軍在偵察敵情、破壞直軍鐵路交通、擾亂直軍鬥志和後方人心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東北軍的空軍
此外,奉軍還重視發展海軍。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山海關內外均暴露在薩鎮冰指揮的直系海軍炮火射程內,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幾乎被敵方海軍的炮火擊中,他深深感受到沒有自己的海軍而受制於敵的痛苦。
1922年夏,張作霖收編了北京政府的黑、吉江防艦隊。8月,張作霖任命海軍科班出身的沈鴻烈為航經處處長,創立海防艦隊,後來又將兩艘商船分別改為「鎮海」、「威海」兩艘軍艦,並加以擴充,逐漸成軍。
1924年 9 月,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鎮守葫蘆島的東北海防艦隊面對直系艦隊鎮定自若。直方見奉軍嚴陣以待,未敢貿然行動,僅發百餘發炮彈, 便撤離葫蘆島海面。
東北軍的巡洋艦
第四是重教育。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洋槍洋炮,編練新軍,然而面對列強一敗再敗。其深層次原因,在於雖然武器更新換代,但是戰爭的勝利是指揮、參謀、偵查、訓練、後勤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張作霖認識到了這一點,1919年即設立「奉天陸軍講武堂」,年經費6.5萬元。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加大了投入力度,經費升至14.7萬元。
其後,陸軍講武堂發展成為擁有炮兵、步兵、工兵、軍需、軍醫、軍獸醫、軍械、高級軍學等學科齊全的教育體系。1918年至1928年,講武堂共辦了8期,畢業生3500餘名,成為奉系軍官的重要培養基地,有力促進了奉軍的正規化建設。
東北陸軍講武堂
一系列整改措施之後,奉軍官兵素質得到極大提升,不僅陸軍大大加強,同時開始組建海軍、空軍,武器裝備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軍事教育成效顯著,這為張作霖入關爭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再戰直系一雪前恥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積極推進武力統一政策。
1924年,直系發動江浙戰爭,意圖在剷平皖系殘餘勢力後,再回師北方,消滅奉系。張作霖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於1924年9月揮兵再次入關,一路進攻熱河直系附庸毅軍,一路進軍山海關。
直系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起兵20萬,對奉宣戰。此時的奉軍,已非兩年前由舊巡防營和綠林成軍的舊軍,是一支訓練有素、武器裝備遠超直軍的正規部隊。
相反,直軍不僅實力遜於奉軍,並且內部權力之爭暗流涌動。因此甫一開戰,直軍即處於不利境地。
熱河戰場,直軍剛與奉軍接火,就大敗而回。負責接應直軍的馮玉祥心懷異志,遲遲不與奉軍接戰。
馮玉祥
在兩軍主戰場山海關,張學良、郭松齡等率領奉軍精銳部隊於9月底開始猛攻山海關,儘管傷亡甚重,但仍然死戰不退,並且奉軍有飛機助戰。最終,直軍潰敗,眾多要地丟失。其後,吳佩孚為挽回頹勢,率領6個師傾巢全出,仍未擊破奉軍。
關鍵時刻,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馮玉祥、胡景翼、孫岳三人通電和平。吳佩孚進退失據,不得已從天津乘軍艦南逃。山海關前的直軍全部被繳械,一部分被收編,一部分被遣散。
此戰之後,由北洋勁旅第三師為基礎發展出的直系主力全軍覆沒,從此一蹶不振。吳佩孚後來雖然仍然佔有河南、河北、湖北、湖南部分地區,但是軍隊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
此戰之後,張作霖組織臨時政府,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排擠走馮玉祥,實際成為北京政府的控制人。與此同時,奉系大力擴張地盤,到1925年8月,奉系實力不僅囊括東三省,同時控制了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乃至上海等廣大地盤,成為全國最大的實力派。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的軍閥割據
奉系的結局
1925年11月,郭松齡倒戈,重創了奉軍。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勢如破竹,吳佩孚、孫傳芳先後兵敗。1928年,蔣介石組織二次北伐,馮玉祥加入,奉系在全國處於被孤立狀態。張作霖不得已於1928年5月向東北退卻,隨後在皇姑屯被炸身亡。
張作霖死後,留下了35萬奉軍,擁有260餘架飛機的空軍和佔全國60%的海軍。此外,還有逐漸起步的東北工業、交通體系以及3千餘萬人口。
蔣介石
奉軍在當時中國,不失為一支勁旅。1928年退回東北,非戰不力,更多是因為政治上的因素。
張作霖發展東北工業,整頓財政,擴充軍事實力,固然是為了其提升個人實力與爭奪地盤,但是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抵制日俄擴張與掠奪, 增強東北地區保護邊疆的實力等方面,也不乏積極意義。
然而奉系畢竟是一支地方軍閥。儘管張氏父子在東北苦心經營二十年,但是在面對蘇聯、日本這樣的世界強國時,仍然力不從心。1929年中東路事件,奉軍對蘇作戰慘敗。1931年,更是不抵抗退回關內。
不單單是奉軍,蔣介石的中央軍在抗日戰爭初期儘管奮力抵抗,也難挽敗局。舊中國積貧積弱、工業基礎單薄的大背景下,軍閥們無一例外,都不是列強的對手。


※此人出身土匪,大老粗一枚,竟能打造出民國最現代化的軍隊
※商朝輸掉牧野之戰,是因為戰車技術不如周人嗎?
※這艘船裝滿3百噸燃油極可能爆炸,設計載客量只有12人,卻救出了1萬多朝鮮難民!
※這位將軍麾下42萬大軍,實力僅次於蔣介石,為何最終淪為光桿司令?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