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鄉文化系列:平壽村探古
翻閱《濰城區地名志》,在濰城區原大柳樹鎮西北3公里,符山水庫以南,大於河和柴家河之間,有一個看似普通其實並不平凡的村莊,平壽村。這個村莊聚落大致呈矩形塊狀,村名得來與村西的平壽故城(遺址早已無存)有關。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平壽縣在濰州西南三十里,魏初為郡治,後改建為侯國。舊址在平壽村附近,現在已經犁地為田,但千餘年前遺磚、瓦、陶器碎片等物偶有挖掘。現在吳姓村民占多數,早先由南直隸桐城縣遷來,平壽村一度被叫做吳家平壽庄。
和幾個好友一道來這裡,主要想看看那口明代古井,還有幾座清末民初民居。令人遺憾的是,在村口問了幾位村民,搖頭不知,古井與民居位置。一位熱心村民說他知道,並帶領我們去找。在一座現代房屋西牆下,一處不顯眼的角落裡,找到一個已經閑置荒廢許久的井。
井口呈方形,石壁周圍已經被繩索磨成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可以看出使用年數的久遠。幾位年長的村民過來說,這就是村裡唯一的井,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已經荒廢不用了。但心裡還是有個困惑:在濰城區地名志上看到的明代古井照片是圓口的,為何眼前這井是方口的?
雖然心有疑惑,還是饒有興趣地圍著這口廢井,看了又看,又有村民走上前,問他們為何不加以保護這井,村民都笑了,保護它有什麼用,能掙錢嗎,恐怕要花錢吧。在有些人看來,似乎掙錢才是首先想到的。
井的東側是一座房屋,屋基掩蓋了井的一部分,如果不仔細看,如果不讓村民指引,誰知道這裡有一口井呢,井裡土塊雜物堆積,已經看不到原來模樣。有意思的是,井的旁邊種滿了一些瓜果,有一個瓜「不知趣」地伸到了井裡。
問了一位年長村民,很是健談。告訴我們說,以前村裡有幾個石獅子,還有龍形石頭,早先村民不懂其價值,亂砸亂毀,現在已不知下落。在井的南邊,有一處倒塌的房屋南牆,依稀可見當年窗戶檁條樣子,村民說這房子可有年數了,大約民國,甚至更早,應該清代的吧。
在濰城區地名志上有一張平壽村清代民居照片,但我們把村子翻了個遍,也沒找到這處民居。倒塌房屋的西側有位養牛大爺,他家房子看起來比較破舊,但也不是我們要找的,應該解放後修建的。
其中有一件趣事。大爺養的母牛,昨天剛下了小牛,我們想去看看。小牛安安靜靜地趴在那裡,一動不動。剛要靠近它,旁邊母牛不樂意了,先是拿眼瞪,牛眼瞪得那叫一個大!眼神告訴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不客氣了。然後母牛本來還在吃草,草也顧不上吃了,走到小牛旁邊,呈保護之式。原來護犢子就是這麼來的啊。那一刻,母牛詮釋了什麼是母愛:侵犯我沒關係,千萬別侵犯我的孩子!
其實我們只是走上前給小牛拍個照而已,並無他意。因為母親誤會了我們的意思,已經產生深深的敵意。我們不敢逗留,趕緊離開。沒看到古居,這井又有困惑,心裡有點小失落。
回來路上,問村民,村裡可有老樹之類的。搖頭沒有,我問附近的潘家村那棵明槐現在怎麼樣了,一位年長村民說它已經死了,別去看了。你喜歡老樹,我帶你們去西邊龐家村看那兩棵槐樹吧,然後帶領我們直奔龐家村。
原創圖文,未經許可,禁止抄襲轉載


※濰坊的古樹名木:兩棵老樹的故事
※中秋特輯:念月了,念月了
※打開人配景拍照的最佳方式:濰坊當年的「雙高」
※2017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漢字之美
※老濰坊人說老濰坊話-民謠篇
TAG:濰坊五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