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A將裝備超過70架,最新照片隱含重大定型信息
參加朱日和閱兵的殲-20戰機來自中國空軍試訓基地,很可能為殲-20A型。
近日,國內幾大知名軍事論壇再次曝出殲-20隱形戰機最新照片。一架黃色防鏽底漆塗裝的殲-20戰機以幾處明顯不同的細節顯示,換裝國產發動機WS-10B(「太行」改進型)、改進DSI進氣道等重要部位的新一批次殲-20原型機開始正式科研試飛。與此同時,一張近期的衛星照片也顯示,至少有兩架更換國產發動機的殲-20原型機已生產下線。
在多數軍事觀察家將目光聚焦在新批次殲-20原型機發動機換裝、進氣道等外觀修改變化時,上述照片透露出的另一個重大信息卻沒有被深入解讀。按照近年來中國空軍新型戰機研製、交付試用、批產定型的流程比對,殲-20戰機目前已完成這一流程中的重大節點:基本型的技術定型。
要理解這一重大節點,可以參照同為成飛研製的國產第三代戰機殲-10的改進歷程。殲-10系列戰機目前有殲-10基本型、殲-10A、殲-10B、殲-10C等型號,由此來看,殲-20戰機目前處於基本型或A型已經技術凍結,不會再做修改階段。飛機研製院所全面開始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殲-20改進型科研試飛工作。
最新照片顯示,殲-20換裝國產發動機,局部有所改進的新型號已開始科研試飛。
與殲-10系列戰機改進歷程有所不同的是,殲-20戰機型號可能起始就是殲-20A型,而不存在殲-20基本型。在殲-20A型之前,統統被歸入飛機研製院所和生產廠家階段的原型機型號。
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殲-10與殲-20由於各自在規劃設計時所處的中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有巨大差異,導致兩種飛機的研發路徑大方向雖然一樣,具體各個階段卻有了很大不同。
先看殲-10系列戰機。這個國產首款第三代戰機的研製初衷,是為了產生一種高空高速性能優異,兼具空中截擊和空中優勢職能的三代機。體現空中截擊職能的,主要就是殲-10基本型和殲-10A的二元三波系可調腹部進氣道(矩形,帶調節板)。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中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
殲-10戰機早期型號,矩形進氣道十分顯眼。
之所以強調高空高速性能,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需要戰機能以最快速度趕到任務空域;而賦予殲-10這樣的中型戰機以空中截擊職能,則是因為在其規劃立項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北方某軍事強國對我國的威脅極大。體現在國土防空方面,就是中國空軍必須擁有能夠快速出動,有效攔截圖-160、圖-95等戰略轟炸機和圖-22M中遠程轟炸機的能力。
因此,殲-10戰機早期型號不惜犧牲有效載荷,也要應用隱身效果欠佳、重量偏大且結構複雜、生產成本較高,維護保養較繁瑣的進氣道。這只是因為中國空軍對它的作戰要求必須滿足。
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國際地緣政治的劇變,中國空軍的作戰要求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攔截敵軍大型轟炸機已不是主要任務,在東向、東南方向與敵先進第三代戰機交戰,奪取任務空域制空權成為頭號任務。這一任務導向,直接導致了殲-10改進路徑的變化,也因此產生了殲-10B、殲-10C等型號。
殲-10B戰機不再強調高速性能,轉而加強奪取制空權,保持空中優勢的能力。
由於戰機定位這一基本前提發生重大轉變,所以我們會看到殲-10B、殲-10C戰機與殲-10A相比,進氣道、火控雷達、外觀設計、飛控系統等的改進幅度相當大,不亞於全新設計一款戰機。
殲-10戰機也在這一重大改進過程中,完成了從強調空中截擊向突出空戰性能的多用途戰機的華麗轉型。這既是根據中國空軍戰略轉型做出的改進,也是在中國航空工業水平於二三十年間獲得跨越式提升後結出的碩果。
所以,殲-10系列戰機改進的「變」之道,是被動與主動因素相結合的產物。
掛載鷹擊-91導彈執行反地面防空系統任務的殲-10C戰機。
至於殲-20隱形戰機的改進升級路徑,則包含了更多的主動因素。
在結束2001號-2004號技術驗證機階段後,廠家試飛階段的2011號-2017號原型機,僅外觀變化就是普通軍迷肉眼可見的。這些變化也正是原型機試飛的意義所在,即在科研院所和廠家試飛階段,通過原型機飛行收集到的數據,不斷將紙面設計的不合理、不實用之處一一修正。
在這一階段,殲-20始終處於「技術不穩定」狀態,就是不會停止局部改進。那麼,2011號-2017號原型機越到後面的編號,就越接近交付中國空軍的批量生產狀態。去年以來的公開信息也證實了這一點,自2017號原型機出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再未出現過新的廠家原型機,殲-20小批量產型也於去年11月前後,開始交付中國空軍試訓基地。
2017號飛機是殲-20早期型號的最後一架廠家原型機。
近一兩個月以來再次出現的黃色底漆塗裝殲-20原型機表明,以換裝國產發動機和其他方面改進為主要目的的殲-20全新改進型號進入科研試飛階段。那麼依照中國空軍戰機型號命名慣例,在2017號原型機基礎上技術凍結的殲-20,很可能已被命名為殲-20A。殲-20A戰機就是首批正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的量產型號。
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殲-20全新改進型,則很可能被命名為殲-20B。更換髮動機,由此應用新飛控系統軟體,同時改進其他系統和不同,也確實擔得起一個全新型號代號。
在這一批原型機基礎上定型的殲-20,很可能就是殲-20B戰機。
筆者在《防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方向,殲20預計首裝我軍兩大戰區》一文中提到,殲-20戰機將首先裝備西部、東部戰區空軍各一個旅。解放軍報等官方媒體已陸續透露,軍改後空軍一個航空兵旅擁有32架戰機。因此,兩個首先裝備殲-20A戰機的旅合計會擁有64架國產首款四代戰機。
在這兩個作戰部隊之前,空軍試訓基地接收了大約8架殲-20A戰機。因此,殲-20A的最終生產交付數量將肯定超過70架。具體會達到多少架,則視乎換裝WS-10B發動機的殲-20B的試飛進度。如果試飛順利,那麼殲-20B就會較快量產,殲-20A則會相應停產;如果試飛時間被拉長,則殲-20A的生產數量就會不斷增加。
去年底以來,不斷有殲-20A量產型黃色底漆塗裝戰機照片曝出。
至於可能會到2025年才出現的,換裝WS-15發動機「全狀態」版殲-20,則可能會被命名為殲-20C。
由此可見,殲-20隱形戰機的改進升級,不是因為作戰要求、戰機定位發生重大變化而為之,其定位一直很清晰穩定。那麼影響殲-20升級規劃的核心,就是與之匹配的發動機。


※強悍!殲20戰機竟然亮相武漢街頭,市民可近距離親身感受
※在這一關鍵性能上,殲20遠超F22,四大後發技術,助其更加先進
※為何五代機只有殲20用鴨翼 用最小風險換取最大收益
※土耳其推出大陸五代機,又來一個抄襲殲20的!
※殲20發動機就是俄羅斯製造的!中國用事實戳穿俄羅斯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