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口氣讀完《孟子》4

一口氣讀完《孟子》4

卷九·萬章上

1、唯父母歡心可以解憂

萬章(孟子弟子)問孟子,舜走到田地里,對老天哭泣訴苦,為什麼這樣呢?

孟子說不太了解,萬章解釋到,因為舜孝順父母,恭恭敬敬,盡職盡責,但是父母依然不喜歡他,所以他一直很憂愁。

後來,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將整個天下交給他管理,還是消除不了他的憂愁,雖然財富、女子、尊貴很是重要,但是都比不上父母的歡心。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只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大孝終身慕父母。

2、探求真知

咸丘蒙(孟子弟子)問孟子,舜做了天子見了父親之後為何還是戰戰兢兢呢?俗話說:四海之內,莫非王臣。他父親也是他的臣民啊!

孟子說,這句話理解有誤,這句話說的是天下的事都是公事,我都要操心去管理。所以理解千人的文字言語,不能拘泥於字面意思,要切身感悟其內涵。

子曰:天無二日,人無二主。

故說詩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卷十·萬章下

1、聖者有四,清任和時

孟子說,伯夷只選擇自己中意的事物,只服侍中意的君王,只使喚中意的百姓,太平時為官,動亂時辭官隱居。

而伊尹呢,他充滿責任感,侍奉哪個君主都行,使喚什麼樣的百姓都行,因為他知道世上有太多未受到堯舜之道恩澤的人,他覺得有責任去幫助他們。

柳下惠呢,不為侍奉昏庸的君主感到羞恥,也不為官職小而卑微。做人做事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做到了一團和氣。

而孔子呢,則是在該隱居的時候隱居,該做官的時候做官,該走的時候就走,複合時勢。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2、周朝官爵

有人問孟子周朝的官爵制是怎樣的

孟子簡單地說了一下大致,普天下爵位的制度是:天下、公、候、伯、子/男同為一級,共五等。官位制度是君主、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共六等。

3、交友不挾

萬章文孟子如何交友

孟子說不能依仗這自己年歲、地位、兄弟、富貴去交友。所謂交友,是因為朋友的品德而去相交,不可以有所依仗,堯舜先賢都是如此。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4、交際之心在於恭

萬章問孟子交際時候的心態如何

孟子說,要嚴肅恭敬。如果別人送給你東西,得來的東西不違背道義,交往符合規矩,接觸符合禮節,那麼,就大大方方地接受禮物了。

卻之卻之為不恭

5、位卑言高之論

孟子說,做官並不是單純因為貧困,但是有時就是因為貧困。為貧困而做官的,應該辭掉高官只做小官,比如守門、打更,職位低就不可以議論高級職務的政務,在朝廷上做官而道得不到發揚,那是恥辱。

小編語:「位卑而言高,罪也」,這句話是赤裸裸為專制統治者提供統治依據的,這讓那些平民百姓脫離了話語權,讓一切典章制度都任由統治者隨意制定和解釋。

會計當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

卷十一·告子上

1、人性之爭

告子說,人性如流水,東邊有缺口就往東流,西邊有缺口就往西流,最初無非善惡,是後天環境導致的。

孟子說,人性善,就像流水向下一樣,之所以後來有人變壞,也是後天環境影響的。

小編:十分贊同告子說的,因為現代心理學早已證明,人性是善惡的混成體,人性既有利他、親和等趨向於善的社會性動機,也有侵犯、破壞等趨向於惡的社會性動機,後期的為善為惡跟自身修養有關,跟誘發因素有關,即所謂的後天環境影響。

而且,孟子這裡的邏輯也不對啊,人性善怎麼就能像是水流向下呢?假如荀子說人性惡,就想流水向下一樣,他又作何回答。這是典型的雙邊邏輯,不可信。

人性無分於善於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仁內義外?

告子說,仁在於內心,義在於外部。他這麼解釋,比如說愛是仁的一部分,我愛我的弟弟,不愛秦國人的弟弟,這有我來決定,所以說愛是內在的。我尊敬自己的長輩,也尊敬別人的長輩,這是因為他們年歲長、輩分高而已,與我個人喜不喜歡無關,所以說義是外在的。

小編語:完全扯淡,天下動亂時器,這群傢伙還在玩文字梗、概念梗,真是混賬。而且,論證方式也是如此弱智。不管是仁還是義,都是發乎內心,行於外在,居然還堂而皇之地一刀切說什麼「仁內義外」,胡說八道。

3、貴在堅持

孟子說,有些君王不聰明,這並不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他一天,凍它十天,也是沒有能生長的。拿自己來說,見過君王不過數次,一離開他,態度也冷淡了不少,雖然他也有一點善心的萌芽,自己也幫不了他呀。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一曝十寒)

4、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說,魚和熊掌我只能選一個,就想生和義,發生矛盾的話,我捨生取義。若是寧願違背仁義也要苟且偷生的話,寧願去死。

生,以為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5、立乎其大,則其小不能奪

公都子問到,大家都是人,為何有的人成為了君子,有人成為了小人呢?

孟子說,那些君子他們追求滿足心靈需求的做法,而小人卻追求滿足身體次要器官的需求,如耳目口腹之慾。

前者能保持善念,並發揚開來。後者遠離了善念,因此成為了小人。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6、仁心漸失

孟子說道,當今的仁人志士力量太弱,想拯救亂亂世,就像用一杯水去就一堆大火一樣樣,根本沒有用,漸漸地,那些仁人也成為了不仁得人。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卷十二·告子下

1、不可因禮之弊而毀其利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按照禮節求飯吃,會沒有飯吃,如果不按禮節,就會有飯吃。此種情況下,還要按禮節辦事嗎?如果安親迎禮娶親,便娶不到妻子,不按禮數,反而能娶到,那麼,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孟子這麼回答,這人那吃飯和婚姻的重要方面去和禮節的細小方面相比,根本不用考慮糾結,當然是吃飯娶妻重要了,但這不能作為否定「禮」的依據。

假如,搶奪哥哥的飯吃,就能吃飯,會不會去搶;去摟抱非禮隔壁家的姑娘就能娶她,就該去摟抱嗎?

2、天降大任,苦其心智

孟子說舜在田野中興起,傅悅從鑄牆的苦役中提拔出來,膠鬲從魚販子中提拔出來,管夷吾從獄官手中提拔出來,孫叔敖從海邊的隱居生活中提拔出來,百里奚從買賣場所提拔出來。

所以,上天若將某個重大任務落到某人身上,必定要先讓他磨礪一番。

整篇都值得背誦

卷十三·盡心上

1、安身立命之道

孟子說充分發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本性,這是侍奉上天的辦法。無論壽命長短,都不要三心二意,修養自身,等待天命,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2、不思以至庸碌

孟子說,做一件事卻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做,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一輩子從這條道路上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麼路的,這種人就是一般人。

當一切都習以為常,那就註定了平庸。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人不可以無恥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羞恥是很重要的,不把趕不上人看做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無恥之恥,無恥矣。

不恥不若人,和若人有?

4、得志與否,囂囂然也(怡然自得)。

孟子說關於遊說四方的態度,被人理解,悠然自得無所求;別人不理解,同樣悠然自得無所求。

那麼如何做到呢?孟子認為崇尚德義,就可以做到。所以仁人志士窮困時不失正義,得志時不背離道。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與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使民有道,雖勞死不怨

孟子說,本著讓百姓安逸的原則去役使百姓,百姓雖然勞苦,但不會怨恨;本著讓百姓生存的原則去殺人,被殺的人雖死,但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6、君子三樂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事,但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其樂一,父母健在,兄弟沒有災禍。其樂二,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其樂三,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去教育他們。

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7、對比之下,高低立見

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很小了;登上了泰山,便覺得整個天下都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很難再被別的河流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就很難再被別的言論吸引了。

所以,君子立志學道,不達到一定成就,也就不能融會貫通。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難為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8、饑渴之害

孟子說,飢餓的人覺得任何事物都好吃,乾渴的人覺得任何飲料都甜美,他不知道飲料、食物的正常味道,是因為受了饑渴的損害。

人心也有類似傷害,假如一個人能夠不把饑渴類的損害變成對心得損害,那自然不會把趕不上別人當做憂慮了。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9、君子五教

孟子說,君子實施教化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萬物的,有幫助成就德行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憑藉學識而使人受到教誨的。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著,有私淑艾者。

10、五問不答

公都子問孟子,滕更此人在門下時,曾想孟子提問,孟子為何不回答他呢?

孟子說到,依仗自己地位高貴來發問,依仗自己賢能來發問,依仗自己年紀大來發問,依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依仗自己有老交情來發問,這些問題,我都不回答,他佔據了兩條。

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卷十四·盡心下

1、春秋無義戰

孟子說過,春秋時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爭,那一方比這一方好點,那是有的。「征」的意思是上級討伐下架,同等級之間的國家是不互相征討的。

征者,上伐下也。

2、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這本書。孟子自己對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於天下,憑周武王那樣極其仁義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暴虐的人,怎麼可能會屍橫遍野,流血漂櫓呢?

主觀臆測不可作為研究的依據。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民貴君輕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社稷次之,君主地位更次之。所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就能夠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如果危機國家的安定,就改立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昏昏昭昭

孟子說到,賢明的人先讓自己對事物認識的明明白白,再去讓別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對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讓別人明白。

小編:十分認可,看看那些成功學大師,就知道是一群垃圾騙子、文化流氓。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不忍不為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這種心思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任。人人都有不願做的事,推及到他想做的事上,就是義。人如果能夠把不想害人的心思擴展開來,那麼仁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挖洞、跳牆的心思擴展開,那麼義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受人輕蔑的心思擴展開,就能無論到哪裡,行為都符合義了。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6、善言善道,自修其身。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含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身開始。常人的毛病就是對別人要求多,對自己要求少。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7、同流合污,德之賊也

萬章問孟子,孔子遊歷陳國的時候,為何思念魯國那些狂放之人呢?

孟子回答說,孔子找不到不偏不倚合乎道義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為什麼說那些人狂放呢?

孟子說,因為他們志向遠大,口氣大,可是實際行為往往與口號不符稱之為狂放之人;如果狂放的人也找不到,只能找狷介之人了,卻又次了一等。而且還說道,好好先生是最差勁的,是德行的損害者。

萬章追問,什麼仁是好好先生呢?

這種人指責狂人口吐狂言,又指責狷介之人不識時務,不迎合世俗。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就要曲意迎逢別人,贏得別人的誇獎。

為何說這種人是德行的損害者?

因為這種用人同流合污,刻意迎合世俗,只會加重不良風氣,大家都喜歡他,卻與堯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如此說

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PS:接下里,小編開始整理《大學》《中庸》,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小說 的精彩文章:

重新審視一下「經典」
誰說玩遊戲不能感悟智慧?

TAG:盛世小說 |